TL;DR:
美国政府与英伟达、AMD达成罕见协议,以15%的销售抽成换取对华AI芯片出口许可,此举不仅重新定义了地缘政治背景下的商业准入模式,也为全球高科技贸易设定了令人不安的先例,揭示了华盛顿在科技霸权竞赛中寻求经济回报与战略控制的双重算盘。
在数字时代的权力游戏中,各国政府对科技巨头的兴趣,已远不止于税收和监管。近期,华盛顿与硅谷两大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和超微半导体(AMD)达成了一项令人侧目的“君子协定”:作为获得对华先进人工智能芯片出口许可的代价,两家公司将把在中国市场销售收入的15%“回馈”给美国政府[^1]。这笔交易,与其说是罚款,不如说是华盛顿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开辟的又一个精妙(或曰无耻)的寻租新途径。它模糊了商业利润与国家利益的界限,将芯片贸易变成了地缘政治棋盘上的一个新型棋子。
政策的绞索与解扣
回顾过往,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先进半导体出口的限制可谓“雷厉风行”,一度让英伟达和AMD等芯片制造商们“瑟瑟发抖”[^5]。此前,美国商务部对AI芯片出口采取了严格的“逐案审查”政策,实际上全面限制了包括英伟达H20和AMD MI308在内的更先进AI芯片向中国的销售。这无疑给这些以中国市场为重要增长引擎的公司泼了一盆冷水。然而,商人的嗅觉总是敏锐,政策的僵硬终会遇到利润的韧性。
AMD曾一度因限制而搁置对华MI308芯片出口的计划,但随着新的协议达成,其股价一度上涨超过7%,预示着市场对“有限的准入”总比“彻底的禁绝”要乐观得多[^2]。这种从“全面禁售”到“有条件放行”的政策转变,与其说是华盛顿的仁慈,不如说是其在权衡地缘战略目标与本土企业经济利益之间,找到了一个看似两全的微妙平衡点。这就像在一场本应刀光剑影的贸易战中,一方突然亮出了一张“通行费”账单,而非直接关闭城门。
硅谷的账本与华盛顿的算盘
这15%的抽成,在金融界通常被称为“特许权使用费”(royalty)或“管理费”(management fee)。然而,当它由一个主权国家向本国企业收取,以换取其进入特定海外市场的“许可”时,其性质便变得复杂而耐人寻味。对英伟达和AMD而言,即便付出这笔“特许权使用费”,只要中国市场的蛋糕足够大,利润空间仍在,这笔交易无疑是止损并拓展营收的理性选择。毕竟,放弃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庞大AI市场,将意味着难以估量的商业损失和竞争劣势。
“这不仅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重新定义价值创造的商业革命。”
华盛顿的算盘则更为深远。一方面,这笔收入可以名正言顺地归入国库,成为“意外之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为未来对关键技术领域的控制提供了新的范本。它不再是简单的“禁”或“放”,而是“有偿”和“有条件”的“放”。这是一种兼具经济收益和战略控制的“一石二鸟”之策。它释放了一个信号:在AI军备竞赛中,美国不仅要限制对手的“武器”,还要从“军火商”的交易中分一杯羹,以此来“补贴”自己的科技军费,或是为未来的产业布局提供资金。这种做法,将地缘政治的博弈,延伸到了企业利润表的细枝末节。
棋局未终:未来变数
然而,这种创新式的“抽成”模式,并非没有争议。《纽约时报》曾刊文指出,美国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售芯片“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认为此举放弃了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优势[^3]。批评者认为,即使有抽成,只要先进芯片进入中国,就可能加速其AI能力的发展,从而削弱美国的长期战略优势。
这种新型的“科技税”或“地缘政治溢价”,也为全球贸易体系投下了新的阴影。未来,各国政府是否会效仿,对本土优势产业的海外销售设置类似的“许可费”?这无疑将增加全球商业的不确定性,并可能导致更碎片化的贸易格局。对于硅谷巨头而言,虽然暂时获得了市场准入,但这种以利润换取政治许可的模式,是否会成为未来与各国政府打交道的常态?这无疑是悬在它们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毕竟,当政府能够深入企业的营收细节,决定其是否能进入市场,那么,企业的独立性与创新动力将面临何种挑战,着实令人深思。
最终,这场由华盛顿主导的“芯片分红游戏”,既体现了其在科技竞争中的务实与灵活,也暴露了其对全球科技秩序的重新定义。它既是经济工具,也是地缘政治武器,其长期影响,将远超英伟达和AMD的季度财报,深刻塑造未来全球科技与贸易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