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应用:忠诚度瓦解下的红海竞逐与生态重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2025年上半年,大模型正加速从研发走向生产实践,但市场竞争白热化,用户忠诚度显著下降,平均同时使用近5个模型。这预示着AI应用已进入效率与价值导向的“红海”,未来竞争焦点将转向特定场景下的定制化能力、成本控制和Agent化体验,而非单纯的模型性能领先。

当前产业格局:从技术前沿到生产现实

2025年上半年,生成式AI的应用图景正经历一场关键性的转变,从实验室内的原型构建迅速走向企业的生产核心。Artificial Analysis的最新报告揭示,45%的企业已将大模型部署到生产环境中,较去年显著提升,标志着AI不再是未来式的实验品,而是驱动当下效率与创新的关键引擎。工程研发(66%)、客户支持(37%)和营销(33%)成为AI渗透最为活跃的前线,这不仅彰显了AI在核心业务流程中的实用价值,也印证了企业对于提升研发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和增强市场触达的迫切需求。1

然而,报告也警示,大模型的应用深度仍有提升空间。23%的受访者将其用于原型构建,27%用于信息搜索,这意味着模型能力向实际“生成端”的转化尚需时日。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是企业对新技术的适应曲线,也提示了当前大模型在**知识水平不足(55%)、偶尔“智障”般的不可靠性(50%)及高昂成本(50%)**等方面的核心挑战。这些痛点直接影响了企业从试用走向深度采纳的意愿和能力。1

忠诚度瓦解:用户行为与市场竞争的深层逻辑

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数据莫过于——用户平均同时使用4.7家不同的大模型。这一现象堪称“忠诚度瓦解”的直接写照,而非简单的用户偏好。它深层揭示了AI市场已从早期技术主导的“蓝海”迅速演变为群雄逐鹿的“红海”。在通用大模型技术日益普及的当下,纯粹的模型性能差距正在缩小,用户不再被单一品牌的“魔力”所绑定,而是回归到对效率、成本和特定场景下效果的理性评估。2

这种“脚踏多船”的行为模式,是用户在寻找“最佳工具组合”的必然结果。如同在电商平台比价,在办公套件中选择最适合特定任务的工具一样,AI用户正通过横向比较,驱动市场走向细分化和专业化竞争。ChatGPT虽凭借先发优势保持领先,但Google的Gemini和Deepseek的快速崛起,以及如xAI的Grok和阿里的Qwen等新玩家的涌入,共同勾勒出一个动态且充满变数的竞争格局。这意味着,模型提供商若想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超越单纯的技术堆叠,转向深耕用户需求,提供更具差异化的价值

商业化挑战与企业策略:定制、成本与信任

大模型的商业化路径也呈现出多元且复杂的态势。32%的受访者选择构建定制化大模型,这反映了头部企业对数据安全、模型私有化部署及业务深度融合的战略需求。而27%的用户通过API购买标准服务,另有25%采取混合模式,更有16%的“白嫖党”。1 这种多样化的付费模式,一方面说明市场尚处于探索期,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未来的盈利模式将更加精细化,涵盖从基础设施、基础模型到垂直应用和定制服务的全链条。

高昂的成本,尤其是在训练硬件方面,是当前大模型应用落地的主要障碍。英伟达以78%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优势,这无疑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生态壁垒,但也推高了整体的算力成本。1 面对这一挑战,企业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其AI投资策略:是自建昂贵的基础设施,还是更多依赖云服务商提供的按需算力?如何通过模型微调、知识蒸馏等技术降低推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成为决定AI项目ROI的关键。同时,AI的可靠性(鲁棒性)与可解释性的提升,将直接影响企业对AI系统的信任程度,进而决定其在核心业务场景中的采纳深度。

生态壁垒与地缘技术博弈

报告还揭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地缘政治维度:55%的全球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中国大模型,但前提是模型部署在中国之外的基础设施上,尤其在欧美地区这一比例更高。1 这不仅是对数据主权和技术安全的担忧,也是国际技术竞争加剧的体现。对于中国大模型而言,这意味着出海之路需要更为灵活的策略和本地化部署能力,甚至可能需要借助“第三国”基础设施来建立信任壁垒,从而在全球市场中获取一席之地。这种“信任鸿沟”构成了非技术性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商业壁垒,需要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应对。

NVIDIA在硬件领域的垄断地位,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全球AI基础设施的战略制高点。其CUDA生态系统和强大的GPU性能,构成了当前大模型训练的“事实标准”。这种高度集中的硬件供应体系,带来了效率和规模优势,但也引发了关于供应链安全、技术依赖和潜在卡脖子风险的战略思考。未来,AMD和Google TPU等挑战者能否打破这种格局,或将影响全球AI发展速度和成本结构。

未来展望:Agent化、多模态与“智能涌现”

展望未来,大模型的发展路径将更加清晰。企业普遍预期AI将在工程研发中发挥更大作用,对可解释性和鲁棒性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对情商更高、更具理解力的客户支持与销售AI的期待,预示着自然语言理解和情感智能将是未来的突破点。1 此外,多模态AI的进展,尤其是在语音和视频生成领域的应用,将推动AI与物理世界的融合。视频生成模型对提示词遵循度成本的关注,强调了模型在理解用户意图和降低部署门槛上的持续进化。

正如量子位智库报告所指出的,Agent化将是AI产品形态的重大变革。具备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能力的智能体,能够提供远超现有工具的主动性和个性化体验,有望带来AI 2.0时代的交互方式和商业模式3。同时,高度个性化将成为提升用户忠诚度和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从定制化推荐到个性化内容生成,AI将进一步完善用户体验,并通过提高用户粘性实现服务增值3

最终,这场“忠诚度瓦解”的红海竞争,将迫使大模型服务商从追求“通用能力”转向深耕“场景价值”。未来的胜者,将不仅拥有强大的基础模型,更懂得如何结合行业知识、优化用户体验、控制成本并应对复杂的监管与地缘政治挑战,从而构建起真正难以被替代的生态护城河

引用


  1. 2025全球大模型应用报告:红海混战「忠诚度」瓦解,用户脚踏4.7条船 · 新智元·peter东 英智(2025/8/12)·检索日期2024/7/24 ↩︎ ↩︎ ↩︎ ↩︎ ↩︎ ↩︎

  2. [PDF] 2024年中国大模型行业应用研究 · 东财基金(2024/7/2)·检索日期2024/7/24 ↩︎

  3. 《2024年度AI十大趋势报告》发布:技术创新、产品洗牌 - 量子位 · 量子位智库(2024/12/23)·检索日期2024/7/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