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具身智能产业正从宏大愿景转向务实落地,以“智能定界”为核心的垂类突破路线被视为短期内实现产品市场匹配度(PMF)的关键。资本正瞄准能快速“算过来账”的细分场景,预示着行业从技术普适性竞赛转向特定商业价值的挖掘。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具身智能(Embodied AI)无疑是那颗最闪耀的明星,其所承载的科幻梦想与现实挑战并存。从科幻作品中无所不能的机器人,到现实世界里尚在蹒跚学步的“硅基生命”,这一领域总是能激起最热烈的讨论,以及最“慷慨”的投资。然而,当技术的热浪退去,商业的礁石便显露无疑。近日,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的一席话,无疑为这片热土泼上了一瓢清醒的冷水:具身智能的“破局”之道,在于先找到“能算过来账”的垂类环境 1。这番论断,不仅精准击中了行业的痛点,更揭示了资本市场从“追逐未来”到“追逐利润”的理性回归。
技术如何变现?
王田苗教授勾勒了两条具身智能的产业化路径,如同两条在科技旷野中延伸的道路,一条直指远方,一条则蜿蜒入市。其一是通过模仿人类智能,构建能够深度泛化的通用世界模型,这无疑是“大模型”思维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射,更适合那些具备平台级野心的科技巨头。这条路线无疑是宏伟而诱人的,它承诺着终极的智能,一如太空探索,充满无限可能,却也意味着漫长而昂贵的投入,其回报周期足以考验任何一位风险资本家的耐心,以及他们的年度财报。
而第二条路径,则显得更为“接地气”,也更符合当下投资人的口味——即“智能定界” 2。这并非是技术理想的退却,而是商业策略的精进。所谓“智能定界”,便是要在明确任务、环境与载体(机型)约束的前提下,先设定精度、成功率、安全、成本等可接受范围(“容忍度”),并在此边界内通过裁剪算力与模型,满足细分场景的需求 1。这就像一位精明的裁缝,不会试图为所有人定制一套万能礼服,而是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量体裁衣,哪怕这件衣服只能用于咖啡馆、药房或是作为陪伴机器人。这种模式下,具身智能的“小型Scaling Law”(开发数据量变引起质变的规模定律)便能在“能算过来账”的场景中得以验证。换言之,先在小池塘里捞到鱼,证明渔网有效,再去考虑大江大河。
王田苗预测,商超、环卫、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部分环境,以及特定工业任务,将成为具身智能率先应用的沃土 3。这些场景的共同特点是:任务相对明确、环境可控性高、重复性强,且对成本敏感,正适合那些“尚不聪明但稳定可用”的机器人产品 1。这与早年工业机器人从汽车生产线这类高度标准化场景切入,最终才逐渐泛化到更复杂环境的路径如出一辙。
谁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当资本的潮水褪去,谁在裸泳,谁又在悄然筑巢?首程控股董事会办公室总经理康雨的观察与王田苗的判断不谋而合:当前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不在供应链,而在成熟应用场景的缺乏 1。这番话无疑点明了症结所在:技术再先进,若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终究只是实验室里的花朵。在康雨看来,严肃工业的落地往往是“点状突破”,一旦通用性和方案能力成熟,便有望催生明星企业。
这种务实的商业逻辑正在重塑投资版图。过去,风投们追逐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具身智能的宏大愿景,如今,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已经能够“跑步”的特定应用,比如机器人租赁 4。虽然“大脑”仍在快速进化,但“小脑”(运动控制)的成熟,已使得本体企业能够加快出货 1。这反映了资本对具身智能的期望,正从追求“无所不能”的超凡能力,转向聚焦“点状突破”的实际效益。
首程控股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近年持续投资具身智能企业,并参与设立了规模高达 100亿元人民币 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已布局宇树科技、银河通用、加速进化等近 20家 具身智能企业 1。这笔巨额资金并非撒胡椒面式的普惠投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性布局,押注的正是那些有望实现“智能定界”并快速验证PMF的企业。
从全球视角来看,无论是硅谷还是深圳,科技投资的终极目标都是商业价值的变现。具身智能的这场“寻路之旅”,与其说是技术竞赛,不如说是商业模式的迭代。那些能够将前沿算法与真实世界痛点巧妙结合,并找到“能算过来账”的商业模式的公司,而非仅仅拥有最炫酷技术的公司,才会在短期内赢得资本的青睐,成为这场“接地气”革命的最大受益者。在硅基生命体真正“下凡”之前,它们首先需要学会如何在地球上精明地“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