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兽逐鹿:智谱科技能否在AI炼狱中找到盈利的圣杯?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这场豪赌中,智谱科技凭借新一代GLM-4.5系列模型展现了技术实力,但其高达400亿人民币的估值背后,是年均20亿元的巨额亏损与日益收紧的融资环境。公司正试图通过IPO和拓展B端市场寻求变现,然而在技术快速迭代、竞争白热化及商业化模式尚未成熟的当下,盈利的圣杯依然遥远。

中国的AI大模型赛道,正在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淘汰赛”,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高科技版本的“饥饿游戏”。曾几何时,市场津津乐道的“AI六小虎”如今已减员至“四小强”,两位先行者——零一万物与百川智能——悄然转向应用层,宣告了基座模型研发这条烧钱之路的艰难。而在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双重竞赛中,智谱科技(Zhipu AI)无疑是牌桌上最引人注目的玩家之一,其最新的GLM-4.5系列模型,如同向市场掷出的一枚石子,试图激起久违的涟漪。

智谱此次发布的GLM-4.5,以“量大管饱”的姿态,不仅在推理、编码和智能体综合能力上刷新了开源模型的SOTA(当前最佳)纪录,更以百万tokens低至_0.8元_(输入)和_2元_(输出)的API调用价格,向开发者们抛出了橄榄枝。这种策略,不禁让人联想到昔日互联网公司以免费或低价策略迅速占领市场的场景,只是这次,代价是燃烧天文数字般的计算资源。有开发者甚至直言,买入50元资源包,数日仍未用完2000万tokens,这份“慷慨”的背后,是对市场份额的极度渴望,以及对成本效率提升的自信。

然而,在这份表面光鲜的“技术秀肌肉”之下,是智谱那张“不愁融资,却依然缺钱”的尴尬财务报表。诚然,智谱自2023年以来屡获巨额融资,国有资本与知名机构纷纷下注,仅今年便完成了_超30亿元_的五轮融资,使其估值一度飙升至_400亿人民币_。这笔巨款,足以让许多初创企业望尘莫及。然而,大模型预训练每年至少消耗_2亿美元_的巨资,而智谱2024年收入约3亿元,却亏损高达_20亿元_1,这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即使“含着金汤匙”出生,AI的基座模型研发仍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

资本的耐心与IPO的窗口

面对日益收紧的AI赛道投融资环境——2024年AI赛道融资额同比下降了_14.2%_,且技术层融资额不足AIGC的三分之一——智谱的决策者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正如中国企业资本联盟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所言,传统私募空间已被透支,IPO几乎成为唯一的“大额补血通道”。智谱当下启动A股与港股双向IPO进程,并计划在今年10月完成辅导备案,无疑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豪赌。公司必须赶在“大模型第一股”的红利消失前登陆二级市场,锁定品牌与资金的双重优势,以免重蹈那些错失窗口期而黯然失色的科技先驱的覆辙。

商业化:从B端定制到C端流量的困境

估值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估值公司必须证明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智谱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为B端客户提供私有化部署服务,包括API调用和行业定制。虽然坐拥_超2000家生态合作伙伴_和_1000个大模型规模化应用_,但B端定制业务的“长周期、难复制”的特性,使其商业化规模拓展受限,且易受DeepSeek等竞争对手的“搅局”影响。

至于C端市场,智谱的步伐则显得更为蹒跚。其搜索问答应用“清言”月活仅为_1043万_,远低于同业竞争对手。在性能差异不大的前提下,C端应用的增长往往依赖于“烧钱投流”,而国内用户对AI搜索应用的付费意愿尚未成熟,这种“用钱换增长”的模式,对亟需盈利的智谱而言,性价比低得令人担忧。更令人警惕的是,其产品曾因_违规收集个人信息_被点名,这无疑为公司未来的合规运营敲响了警钟。

智谱也正积极押注Agent(智能体)赛道,推出了面向个人用户的AutoGLM沉思Agent和企业级的CoCo。然而,Agent的实现不仅受限于多方协议,更面临着技术成熟度、用户体验以及大厂生态优势等多重挑战。百度、字节跳动等巨头已在此领域布下重兵,智谱若想“抢先半步”,其核心竞争力将不再仅仅是底座模型的算力与参数,更是如何将技术转化为解决实际痛点、创造商业价值的“魔法”。

此外,高管和核心技术人才的持续流失——包括首席战略官张阔、副总裁曲滕等六位管理层——更是对智谱组织稳定性和创新力的严峻考验。在这场AI的“军备竞赛”中,人才如同最稀缺的弹药,任何一个环节的松动,都可能让身处第一梯队的智谱,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陷入被动。

最终,智谱能否在AI的炼狱中笑到最后,不仅仅取决于其技术迭代的速度,更取决于其能否在资本的狂热与盈利的寒冬之间,找到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毕竟,在这场关于未来的叙事中,真正能赢得牌局的,从来不是模型参数最大的,而是最懂得如何将创新转化为利润的玩家。

引用


  1. 大模型淘汰赛开启,智谱能笑到最后吗?·观察者网·张语格(2025/8/13)·检索日期2025/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