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杀手级”AI应用缺位与技术迭代放缓的背景下,百度正从“大模型军备竞赛”转向“实用主义”应用生态构建,力图通过赋能垂直场景与合作伙伴,而非追逐单一超级应用,来寻找AI时代的商业价值新锚点,以期在全球AI市场中重塑其竞争格局并提升投资回报率。
如果说美国科学家罗伊·阿玛拉(Roy Amara)的警示——“人们总是高估一项科技所带来的短期效益,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是科技界的一条箴言,那么中国科技巨头百度正深切体会其真谛。两年前,当文心一言在中国掀起大模型浪潮之时,市场热度几近沸腾,投资者与创业者们无不憧憬着下一个“杀手级”应用的诞生,仿佛那是一把开启万亿市场的金钥匙。然而,正如每一场淘金热最终都会回归泥泞的现实,当2025年盛夏的阳光普照,人们发现,大模型的技术迭代速度,尤其是在突破性进展方面,似乎已悄然放缓,而那款期待已久的“现象级”AI应用,依然在远方飘忽不定1。
从幻象到实效:AI淘金热的理性回归
大模型技术的狂飙突进,曾让业界沉醉于参数竞赛和性能巅峰的数字游戏。然而,当今年上半年海内外超过50款AI大模型竞相登场,它们之间的技术差异却日渐模糊,犹如一群身着相似华服的舞者,在同一个舞台上旋转。李彦宏,这位百度的掌舵人,在2024年年末便已预见到这种趋势:从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宏伟目标来看,技术进步确有减速之虞;但若将目光投向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其加速之势却势不可挡。
市场的钟摆正从短期“价值狂欢”摆向对投资回报率(ROI)的理性审视。曾经那些信誓旦旦要“改变世界”的AI创业公司,也开始褪去对AGI的执念,转而寻找更具商业逻辑的落地路径。这并非是理想主义的退却,而是市场法则下,实用主义的强势回归。百度对此心领神会,其在公开场合的论调已从过去的“技术参数”和“模型突破”,转向“应用创新”和“生态建设”,俨然从一位为AI摇旗呐喊的理想主义者,蜕变为一位追求AI“有用”的实用派。
生态为王:实用主义的商业新篇
百度AI战略的演进,恰似一场三幕剧。最初,它是志在技术高峰的“理想主义者”,在2023年3月推出文心一言,目标直指GPT-4。然而,当“重复造轮子”的边际效益递减,百度迅速调整至第二幕,即追逐AI时代的“杀手级应用”,试图避免重蹈移动互联网时代因缺乏此类应用而错失红利的覆辙。彼时,内部产品全面AI化,外部则广邀创业者共舞。
然而,当技术成熟的边际效应愈发明显,而“杀手级”应用却迟迟不现,行业焦虑渐生。于是,百度的AI进程步入第三幕——告别“超级应用陷阱”,转而拥抱“有用”的哲学。李彦宏在去年年底的呼吁,一锤定音:“AI应用的价值不在于能否成为超级应用,而在于‘用’字。只要有更多的人用,AI就有价值。”2这是一种对“大而全”的清醒认知,亦是对“小而美”的商业认同。
这种实用主义策略已然初尝甜头。最新的财报显示,百度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2%,AI相关收入实现了令人瞩目的_三位数同比增速_。在产品层面,作为具身智能代表的萝卜快跑在今年第一季度提供了超过140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高达_75%。更令人瞩目的是,百度文库的AI功能月活跃用户(MAU)已接近_1亿,百度网盘的AI功能MAU也突破_8000万_3。李彦宏曾透露,在百度内部,文心快码已承担了约**30%**的代码生成工作,采用率超过_44%_4。这些数据无不印证着“用”字的商业魔力。
百度正通过“智能云”这杆秤,服务于所谓的“AI新势力”——那些诞生于AI时代、依托前沿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或开发全新AI应用的初创企业。同时,它也积极利用AI重构自身的核心产品线,从十年未有之大改的AI搜索框,到文库和网盘的AI相机与“GenFlow超能搭子”功能,无不体现其让AI“有用”的决心。这就像一位数字炼金师,不再痴迷于炼制点石成金的仙丹,转而专注于将基础元素融入日常器物,使其更趁手、更高效。
在全球AI竞争格局中,开放与生态已成为新的角力场。当OpenAI的GPT-5考虑对免费用户无限量开放,并探讨开源可能时,百度也已宣布文心一言全面免费,并计划逐步开源文心大模型4.5系列3。这背后的逻辑与当年安卓凭借开放策略超越iOS如出一辙:技术壁垒不再是核心,生态的广度与用户粘性才是决胜未来的关键。李彦宏直言,大模型推理成本每年可降低90%以上3,这为更广泛的应用普及和生态繁荣奠定了基础。
战略迷雾:中国巨头的未来考题
然而,即便百度在AI发展进程中两次漂亮的战略转向都精准预判了行业趋势,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一劳永逸。李彦宏曾正面回应百度“总是起大早赶晚集”的问题,直指症结在于“不聚焦”1。这一次,通过聚焦“实用”和“生态”,百度能否彻底摆脱历史的惯性,真正扳回一城?
挑战依然存在。构建一个强大而有活力的AI应用生态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技术的持续赋能,更需要复杂的商业协作、开发者激励以及应对市场动态的敏锐嗅觉。在AI的“免费”与“开源”浪潮下,竞争正从技术独占转向生态争霸,这如同从一场短跑冲刺变成了马拉松。Meta的Llama系列,虽打着“开源”旗号,却因部分参数和配置文件的限制,被戏称为“半开源”3,这提醒我们,并非所有“开放”都意味着真正的生态共荣。
百度能否凭借其在中文语境下的深厚积累和对中国市场痛点的精准把握,打造出真正契合需求的“超级有用”应用矩阵,而非仅止于“超级能干”的技术展示?这不仅关乎百度的商业前途,更是中国乃至全球AI商业化浪潮中,所有巨头都必须直面的一道复杂考题。毕竟,在智能的棋局里,最终的胜者,往往是那些懂得在宏大愿景与脚踏实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玩家。
引用
-
没有杀手级AI应用,李彦宏靠什么扳回一城?·36氪·雪豹财经社(2025/8/14)·检索日期2025/8/14 ↩︎ ↩︎
-
AI应用,一场祛魅进行时·澎湃新闻(不详)·检索日期2025/8/14 ↩︎
-
接连宣布免费、开源,看懂百度AI新布局·21世纪经济报道(不详)·检索日期2025/8/14 ↩︎ ↩︎ ↩︎ ↩︎
-
避免超级应用陷阱,李彦宏点出大模型发展锚点·21世纪经济报道(不详)·检索日期2025/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