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飞升”太空:王坚院士“三体计算星座”如何重塑地球与宇宙的未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王坚院士提出的“三体计算星座”倡议,预示着AI计算正向太空延伸,将卫星从单纯的通信、导航、观测工具升级为具备自主处理能力的“计算卫星”,这不仅是应对全球挑战的技术突破,更是构建跨国界、多主体协同太空智能基础设施的前瞻性布局。

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的最新演讲,不仅深刻回溯了计算与智能的本源关系,更面向未来,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三体计算星座”全球协作倡议。这一愿景,超越了传统的地面数据中心边界,将人工智能的算力与智慧延展至广袤的太空,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商业乃至哲学范式的转变。

技术原理与创新点解析:太空计算的范式转移

王坚院士的洞察始于对计算本质的重新定义:计算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与物理学、生命科学并列的基础科学。在此基础上,他强调人工智能并非人类智能的替代,而是拓展人类创造力的卓越工具。这一哲学思辨为AI在太空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调——它将服务于人类,解决我们迄今未能解决的全球性难题。

“三体计算星座”的核心创新在于其对“太空计算”(Space Computing)的构想。传统的云计算集中于地面数据中心,而太空计算则将计算节点部署在轨道卫星上,实现数据在源头的实时处理与协同。这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将海量的卫星观测数据全部回传地球进行分析,而是可以在太空轨道内完成数据聚合、预处理乃至复杂模型的推理。这对于需要极低延迟和高带宽的地球观测、天文探测等任务至关重要,例如观测伽马射线暴,需要不同卫星上的传感器实时协作、相互通信、触发响应,并在太空完成计算。

这一突破性进展将催生**“计算卫星”——有望成为继通信、导航和观测卫星之后的第四类卫星**。1正如阿波罗11号将早期的集成电路技术首次带入太空,太空历来是前沿技术应用的试验场。现在,AI与计算的融合,将彻底改变卫星的功能定位,使其从单一任务载体转变为具备“边缘智能”的协同计算单元。之江实验室的“从0到1”大型科学模型研发计划,正是为这一愿景奠定基础,旨在构建能够融合非文本科学数据的“领域基础模型”,并已通过zero2x.org网站实现全球共享能力。

产业生态与商业版图重塑:从数据传输到智能协作

太空计算的兴起,将对全球空天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传统卫星产业以硬件制造和数据传输服务为主,而“计算卫星”的出现,将极大提升单颗卫星的价值。它开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空间:

  • 数据价值最大化:通过在轨处理,原始数据转化为高价值的洞察和决策支持,减少地面处理成本和时间,加速信息传递链条。
  • 新一代太空服务:催生基于太空AI计算的各类服务,例如实时环境监测、智能灾害预警、高精度农业分析等,这些服务将能够更快速、更精准地响应地球需求。
  • 硬件与软件升级需求:对具备更强计算能力、更高能效、更强抗辐射能力的星载AI芯片和软件系统提出新要求,吸引IT巨头和初创企业进入太空硬件和算法市场。
  • 全球协作模式创新:王坚院士提出的“三体计算星座”倡议,强调数百乃至数千个组织,乃至仅拥有一颗卫星的参与者,都可加入并共同构建这一系统。1这种去中心化、开放协作的模式,将降低太空计算的门槛,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能力协同,形成一个更加普惠的太空智能生态。中国科学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曾言:“AI不能因算力的缺失而缺席太空。”这句掷地有声的论断,已伴随着中国首个太空计算星座的成功发射而迈出从0到1的关键一步。23

社会影响与未来主义思辨:全球挑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体计算星座”不仅仅是技术和商业的飞跃,更承载着深远的社会与哲学意义。

  • 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终极方案: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土地退化等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需要前所未有的全球协作和数据洞察。太空计算能够实时汇聚和分析来自全球的地球观测数据,提供“地球智能”(Earth intelligence),为决策者提供更及时、更全面的依据。这正是“AI for Good”理念在太空层面的宏大实践。
  • 哲学意义:协作的复杂性与必然性:“三体计算星座”以牛顿的“三体问题”为名,暗示了多主体协作的固有复杂性,但同时也强调了其不可或缺性。正如王坚院士所言,两个物体易于解析,加入第三个则复杂无比。但在全球性挑战面前,这种复杂而又必需的协作正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体现。
  • 开放科学与治理的先行者:之江实验室在GeoGPT项目中对开放科学架构和良好治理机制的重视,预示着“三体计算星座”也将秉持开放、透明和负责任的原则。在太空计算这一新兴领域,围绕数据主权、隐私、伦理和安全构建全球共识的治理机制至关重要。
  • 人类文明的星际拓展:从观测太阳在日地L5点(距地球约150万公里)的卫星需要太空计算,到最终辅助人类实现火星之旅,太空计算是人类向宇宙深处拓展的基石。它不仅是实现“地球智能”的工具,更是人类探索未知、实现星际梦想的“同路人”。

风险、挑战与前瞻性展望

尽管前景广阔,太空计算也面临诸多挑战与潜在风险:

  • 技术挑战:恶劣的太空环境对计算硬件的可靠性、能效和散热提出严苛要求;星间高速、稳定通信网络的构建仍需突破;如何实现大规模、异构卫星网络的协同计算与调度,将是工程上的巨大难题。
  • 安全与地缘政治风险:太空作为新的战略高地,AI计算能力的部署可能加剧国家间的竞争。同时,太空计算系统的网络安全、数据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将是重大挑战。
  •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多主体协作,需要建立统一的太空计算平台标准、数据格式和接口协议,这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商业公司共同努力。

展望未来3-5年,“三体计算星座”的愿景将逐步从概念走向大规模实践。我们将看到:更多国家和商业公司加入太空计算的赛道;星载AI芯片和操作系统技术加速成熟;基于太空计算的商业服务将率先在地球观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不仅是AI与太空技术的融合,更是对人类协作极限的挑战与超越,最终将为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智能基础设施。

引用


  1. 王坚院士最新演讲,提出“三体计算星座”全球协作倡议·36氪·无忌(2025/8/13)·检索日期2025/8/14 ↩︎ ↩︎

  2. 中国进入太空计算时代!首批一箭12星已上天,2800颗卫星 ...·知乎专栏·新智元(2025/5/14)·检索日期2025/8/14 ↩︎

  3. 全球首个!国星宇航太空计算首发星座成功发射·科技日报·刘昊(2025/5/14)·检索日期2025/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