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潮下的资本狂舞:硅谷的“月亮”与中关村的“六便士”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全球AI投资热潮中,美国科技巨头正以天文数字般的资本开支豪赌基础设施,然而其营收增长更多依赖市场景气,且面临泡沫化质疑与技术回报递减的窘境。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巨头则选择了一条更为务实的路径,凭借其庞大的应用场景、海量数据与强大的生态整合力,在AI原生应用层形成显著优势,致力于构建可持续的商业生态。

当标准普尔500指数首次傲然站上6400点之际,全球金融市场无不为之一振。这波狂飙突进,如同一场由人工智能(AI)点燃的盛大烟花,将美股科技巨头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风口浪尖。这些硅谷的巨擘们,在二季度的财报中,纷纷披露了动辄单季豪掷百亿美元级的资本开支,其占营收比重高达23%至36%,这无疑引爆了市场的关注,也点燃了对新一轮科技泡沫的担忧。

硅谷的豪赌:资本狂飙与泡沫疑云

这场由AI驱动的资本盛宴,在太平洋的彼岸似乎正重演着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的剧本。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等公司预计在2025年合计投入高达3440亿美元的资本开支,远超欧盟2024年的国防预算1。然而,与这份豪迈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收入增长的速度却远未跟上。Meta在斥资150亿美元收购Scale AI后,账面现金和短期投资骤降近230亿美元;亚马逊过去一年的自由现金流也腰斩至182亿美元。连那些一贯谨慎的投资者也开始坐立不安。美国银行最新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八月份高达**91%**的投资者认为美股估值过高,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更是直言,当下对AI的狂热助长了美股“泡沫”,其程度与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前如出一辙2

令人玩味的是,尽管这些巨头们口口声声宣称AI将是业绩增长的“新引擎”,但推动这辆财富马车疾驰的动力,更多的似乎源自美国消费市场的韧性与零售业的景气回暖,而非AI本身带来的实际商业增量。例如,谷歌和Meta的广告收入攀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数字广告市场的强劲增长,以及零售业的“慷慨解囊”。当数据中心被大建特建,资本支出如脱缰野马般狂奔时,利润端却迟迟未能迎来覆盖投入的拐点,这不得不让人警惕“市梦率”的幽灵是否再次笼罩华尔街。

更令人不安的是,技术迭代的红利似乎也开始减弱。OpenAI,这家估值高达5000亿美元的AI新贵,其最新发布的GPT-5却在全球社交平台遭遇体验争议,被指“人格模式机械”、“长文本理解不稳”、“升级幅度不及预期”2。这传递出的信号是,行业已然进入“深水区”,投入越来越大,但边际收益却在递减,曾经令人拍案叫绝的技术突破感正在消退。从老牌巨头到新兴独角兽,资本开支狂奔、估值脱离基本面、技术红利递减——这些要素都散发着浓烈的泡沫气息。Stifel首席股票策略师巴里·班尼斯特甚至直言,目前的高估值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华尔街狂热如出一辙2

中关村的务实:应用为王与生态构建

在这场“造梦”的游戏中,太平洋的彼岸,中国科技巨头们却展现出更为务实的一面。不同于互联网时代的“摸着美国过河”,中国科技公司在这次AI叙事中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如果说硅谷巨头凭借英伟达芯片在AI产业链上游筑起了技术壁垒,那么中关村的策略则是将有限的资源优先分配到应用层,致力于“让AI在各行各业遍地开花”2

这种战略选择并非偶然,或许正是源于在高端芯片领域的劣势,国内巨头更偏向行业深度融合与数据驱动优化。当美国巨头将重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无意中为AI原生初创公司留下了广阔的创新空间时,中国科技巨头则在AI应用层展现出强大的统治力。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公司在搜索、图像、视频、企业服务等赛道积极推出AI插件,打造无边界的AI入口,并依托自身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生态系统,将AI能力端到端地落地到生活、社交、企业协作等亿级日常场景2

历史的后视镜清晰地告诉我们,技术革命总能撼动巨头的护城河。PC时代的谷歌取代雅虎,移动互联网时期的抖音突袭传统社交媒体,无不印证了这一规律。然而,在AI原生应用这场新的竞赛中,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国内TOP30的AI应用中,**66.7%**来自腾讯、阿里、抖音、百度这四大互联网集团2。这种集中度表明,中国科技巨头在AI应用层的强势地位不仅未被侵蚀,反而进一步巩固。中小应用的生存空间正被基础功能标准化和头部应用的规模效应所挤压,市场已然不存在“温和增长”的中间路线。这种将资本支出高效循环、专注于应用落地的模式,无疑为中国巨头在AI竞赛的下半场积蓄了更多胜算。

中国AI的三张王牌:场景、数据与整合力

未来AI竞争的胜负,远不止于模型迭代速度的比拼,更在于谁能率先跑通可持续的商业生态,并在场景、数据与生态整合上形成强大合力。正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所言,没有应用,芯片和模型都将失去价值,应用才是真正的“王者”2。如今AI行业的发展态势,与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浪潮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科技巨头此次却站在了更高的起点。

首先,是其无与伦比的场景优势。中国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构成了全球最复杂、最活跃的试验场。在医疗、教育、金融、能源等领域,中国企业凭借对本土痛点的深刻理解,已跑出多个AI落地案例。国家层面对“突出应用导向、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强调,更是为AI的商业化指明了方向。

其次,是蕴藏着巨大潜力的数据层面。目前,中国超八成的公共数据仍处于“沉睡”状态2。今天的AI生态仅依赖不到两成的企业与个人数据便能蓬勃发展,一旦这些公共数据被有效激活,模型的精度与生产效率将迎来质的飞跃,其所能释放的商业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最后,相比国内整个产业共有的场景和数据优势,对于科技巨头而言,它们独有的“杀手锏”便是强大的生态整合力。例如,腾讯的社交与企业服务、阿里的企业服务与电商、百度的自动驾驶与搜索,这些成熟的应用体系能够快速完成“应用—反馈—优化”的闭环。以微信为例,它连接着十亿用户的生活与工作,一旦深度集成AI能力,将从个人助理到企业协作全面渗透,释放出远超单一工具的巨大市场势能。

大模型的持续进化离不开数据与应用生态的滋养,二者之间恰似发电机与电器,后者是前者价值的放大器。在这条分岔的道路上,中美巨头未来的路线分化愈发清晰。美国巨头面对应用层“蚂蚁雄兵”的逆袭,恐怕很难仅靠自身研发应对,收购细分领域领军者或绑定创业公司,将成为巩固其阵地的必然选择。一场AI并购整合潮已然在酝酿之中。而中国科技巨头则有望更快地通过AI场景落地推动价值重估。QuestMobile数据显示,即使下一个“超级应用”尚未诞生,AI原生应用也已在改写互联网生态,其惊人的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增速,预示着中国巨头正加速从互联网时代的追赶者,转变为AI时代的创新者。这或许才是中国AI故事最具想象力的地方。

引用


  1. 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竞争更趋激烈·证券时报·周武英 (2025/8/6)·检索日期2025/8/14 ↩︎

  2. AI热潮下重回泡沫时代?中美科技巨头的月亮与六便士·港股研究社·桑榆 (2025/8/13)·检索日期2025/8/1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