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数字员工”:AI“超级能动性”重塑商业范式与人机共存未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工智能(AI)的演进正从工具走向具备“超级能动性”的智能体,这不仅要求企业以“数智员工管理”思维重塑组织,更预示着商业模式向直接价值付费和雇佣租赁转变,并深刻挑战人类的“主体能动性”边界与未来工作图景。

人工智能(AI)技术,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与AI智能体(Agent)的崛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全球的商业逻辑、社会结构乃至人类文明的自我认知。这不是简单的效率工具升级,而是一场关乎“能动性”(Agency)的范式转移,要求我们从技术、商业、社会、哲学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审视。正如领英联合创始人、OpenAI早期投资人里德·霍夫曼在《AI赋能》(Superagency)一书中所阐述的,AI的真正价值在于赋能人类,实现个体与群体的潜能最大化,而如何驾驭这份“超级能动性”,成为企业与社会共同面临的核心议题。1

超越“代理”:AI的“超级能动性”与人类主体的再定义

在AI的语境中,将“Agent”简单翻译为“代理”远不足以捕捉其深层内涵。陆坚,作为《AI赋能》的中文译者,深刻指出“超级能动性”(Superagency)的哲学深度。它区别于日常的“代理”概念,更接近社会学中安东尼·吉登斯所强调的“行动者改变既定社会规则的能力,是突破结构约束的创造力本源。”1 这层思辨性揭示了历次技术革命背后人类深层次的焦虑——不仅仅是对失业的恐惧,更是对主体能动性可能被技术体系剥夺的深层忧虑。霍夫曼通过观察发现,AI革命的特殊性在于其首次触及人类认知的核心领域,79%的受访者担忧AI将削弱人类决策主导权。1

然而,“超级能动性”的终极定义恰是对这种焦虑的回应:在AI技术赋能下,个体与群体能够突破生理、认知与社会结构的传统限制,实现潜能最大化。它将AI视为一种增强人类能动性的工具,而非替代人类主体性的存在。这种赋能作用不仅体现在个体能力的提升,更在于形成一种社会层面的累积效应,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理解这一点,是把握AI积极意义的关键视角。

共情边界:AI情感模拟的实践与伦理审思

关于大模型的本质,一种普遍观点认为其仅是基于海量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模式匹配,缺乏真正的理解与情感。这在心理健康护理等需要情感交流的应用场景中尤为凸显。例如,罗布·莫里斯开发的KokoBot在心理健康支持项目中引发了“模拟共情”的伦理争议。1 尽管如此,实践表明,AI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可能超出预期。研究显示,在医患对话等场景中,经过训练的大模型在共情能力评分上甚至可能超越人类专业人士。1

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评判AI价值的标准:或许不应仅仅局限于其是否具备“真正”的情感或意识,而更应关注其在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效果和价值。当用户即便知晓对话对象为AI,仍能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时,这本身就说明了AI在情感交流辅助方面的潜力。当然,AI的“幻觉”(生成不真实信息)等局限性不容忽视,因此AI更适合作为专业护理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诊断和治疗。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模式成熟,人们对AI在情感交流方面的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甚至从某种程度上,AI通过海量数据形成的“即时”回应,与人类某些基于经验的快速反应模式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AI原生浪潮:商业模式的范式演进与新增长逻辑

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Uber、抖音等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原生应用,开创了崭新的商业模式。AI时代,我们正迎来另一波AI原生应用的爆发。这些应用的核心特征在于AI大模型或AI系统本身就是产品的主角,例如ChatGPT和Midjourney。1 然而,与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成熟的共享经济等商业模式相比,当前AI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尚处于早期阶段。技术从爆发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需要时间沉淀,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滞后于技术发展。

展望未来,AI驱动的商业模式可能出现以下变革:

  1. 从“羊毛出在猪身上”到直接用户付费:传统互联网依赖大规模用户和标准化服务实现B端广告变现。AI驱动的个性化服务降低了标准化广告效率,未来将有更多服务转向直接向用户收费,前提是AI能提供足够高价值的个性化体验。1
  2. 服务即广告,价值驱动付费:直接嵌入答案的广告接受度低,但若AI提供持续、高价值的服务(如个人助理、专业咨询),用户更可能为此付费。这要求AI服务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创造感知价值。
  3. 雇佣与租赁模式的放大:AI智能体因其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正逐渐被视为“数字员工”。企业可能按智能体部署数量或任务量付费,类似于人力派遣。在C端,家用服务机器人也可能采取租赁而非购买模式。1

从增长模式看,OpenAI的用户增长速度远超历史上的任何科技公司,ChatGPT仅用两月便达亿级用户,显示了AI技术极强的市场渗透潜力。1 但收入增长上,AI企业普遍面临高投入、低(或无)直接收入的局面,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AI是否会成为像操作系统或智能手机那样的新“底座”?目前看来,AI更可能作为一种新的**“交互范式”“智能体平台”**,与现有操作系统共存但功能定位截然不同。人类与AI的交互将从指令式转向目标导向的委托式交互,这是核心的范式转移。

智能体融入:企业管理的深层变革与治理框架构建

AI智能体代表了人机交互方式的又一次范式转移,其意义堪比从命令行到图形界面。智能体具备自主规划、决策和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有望成为用户的数字助理甚至数字分身。1 然而,企业将智能体深度整合进核心业务流程,特别是决策环节时,面临着一系列复杂且亟待解决的挑战。

首要挑战是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大模型常被视为“黑箱”,其推理过程和决策依据难以追溯。输出具有固有的不稳定性,且在多步骤任务中,“幻觉”风险显著增加,这对高精度业务场景构成威胁。1 其次,权责归属的模糊地带是重大管理难题。当智能体自主执行任务导致失误时,责任归属(开发者、部署企业、操作员工或智能体本身)尚不明确。如何确保智能体行为符合行业规范、公司政策和法律法规,缺乏成熟解决方案。再者,生态依赖带来的运营风险不容忽视,例如Windsurf与OpenAI洽谈收购后其API服务被Anthropic切断的案例,凸显了对单一闭源大模型平台依赖的脆弱性。1 尽管开源模型提供规避方案,但其维护成本和性能差距仍是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领先企业开始构建**“企业级AI治理三角框架”:建立严格的审计机制以实现全链路追溯和可解释性;设计有效的对齐机制,通过提示工程等确保智能体行为符合企业目标;构建信任机制,通过透明度提升缓解员工和客户对AI输出的不信任感。技术架构上,采用模型解耦设计(Model Agnostic Agent Design)**和多云/多模型策略,成为保障业务连续性和降低风险的务实选择。

人机协同进化:未来工作与社会结构的深刻重塑

AI的赋能潜力正在多个战略领域加速释放,深刻重塑产业格局。知识密集型领域首当其冲,软件开发、市场营销等白领工作效率正经历指数级提升,同时降低了专业技能的入门门槛。1 教育领域迎来革命性变革,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平台使“因材施教”大规模落地成为可能。专业服务领域也在升级,法律文书辅助生成、高精度多语言实时翻译等应用显著提升了服务速度和质量。企业运营层面,客户服务、销售支持等环节的响应速度和精准度获得跨越式提升。

然而,伴随效率提升的,是对就业结构的深远影响。知识密集型岗位的人力需求可能面临结构性缩减。相比之下,需要高度复杂环境适应力、精细手眼协调和即时物理反馈的精密体力劳动领域(如顶尖外科手术),短期内受AI自动化替代的压力相对较小,更可能走向深度的人机协作模式。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机器人技术在感知精度、动作控制和环境适应能力上的持续突破,这些曾被视为人类专属堡垒的领域,未来也可能逐步被更智能、更可靠的机器系统渗透,例如机器人手臂在外科手术中能达到远超人类生理极限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人类与AI智能体将形成一种新型的协同关系——人类负责设定目标、提供价值判断和监管,AI智能体负责高效执行、信息整合和方案建议。1 这种协同要求企业在部署和管理智能体时,必须采用全新的思维框架。这意味着企业既要包容当前技术存在的不确定性(如幻觉、输出波动),更需前瞻性地建立完善的AI治理框架,涵盖伦理准则、责任划分、安全审计和持续评估机制。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迈入人机协同进化、共同释放潜能的新时代。

引用


  1. 管理AI比用人更难?领英中国前总裁谈数字员工管理 · 36氪 · 齐卿(2025/8/14)·检索日期2025/8/14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