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厂商以开源AI模型之势,正颠覆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挑战美国技术霸权,通过“用户粘性”与增值服务构建长远商业价值,而非短期盈利,预示着AI产业的全新商业范式与地缘政治角力。
长久以来,全球科技的叙事主旋律,大抵是由硅谷的创新交响乐谱写而成,那些最前沿的算法如同世家珍藏的秘笈,在重重专利壁垒后静静生金。然而,在方兴未艾的全球人工智能竞赛场上,一股源自东方的开源浪潮正悄然改变着游戏的规则,令华盛顿与硅谷的观察家们坐立不安,因为他们发现,这股浪潮不仅来势汹汹,更带着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底气。
开源之风,吹拂东方:竞争格局的重塑
曾几何时,美国巨头们在AI领域的技术壁垒固若金汤,OpenAI等公司以其封闭生态和尖端模型傲视群雄。但今年以来,中国AI厂商的动作,用“迅猛”二字形容绝不为过:从1月DeepSeek推出R1推理模型的惊艳亮相,到阿里巴巴的Qwen、月之暗面的Kimi、稀宇科技(Minimax)和智谱等在7月之后接连发力,竞相将模型“开膛破肚”,公之于众。这些开放源代码的举措,不仅意味着用户能够自由下载、修改和优化,更赋予了中国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拓展速度和生态构建能力。12
相形之下,曾长期将源代码视为圣物的美国公司,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即便是昔日的“闭源”旗手OpenAI,也在8月初推出了其首个开源模型GPT-oss,此举与其说是顺应潮流,不如说是对这股东方开源旋风的紧急回应。历史,这位最冷峻的经济学家,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重申着一个残酷的真理:成为最终赢家的,往往并非技术上最卓越的先驱,而是那些易于获取且灵活多变的产品。Windows操作系统之于IBM OS/2,安卓之于诺基亚塞班,莫不如此。中国在开源AI领域的激进推进,恰恰触及了美国最深层的焦虑:赢得下一代技术标准的主导权,才是真正的大国博弈。3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来自研究公司Artificial Analysis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11月以来,中国顶尖开源模型在数学和编程等核心任务上的表现,已然超越了美国同类翘楚。阿里巴巴的Qwen3在某些任务上,甚至力压OpenAI的GPT-oss。14 更为微妙的是,工程师们,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同行,普遍反馈中国模型在理解本地语言和文化细微差别方面更胜一筹。这得益于其训练数据中更丰富的中文内容,使其在处理部分其他亚洲语言时也更显精妙。日本工程师Usami Shinichi在为零售客户开发客服聊天机器人时,便选择了Qwen,他观察到:“使用美国顶级模型时,我们发现聊天机器人有时难以捕捉用户话语的言外之意,回复也偶欠得体;而Qwen似乎更擅长处理这些微妙之处。”1
商业模式的迷津与机遇
然而,开源AI眼下却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商业命题:其开发成本高昂,直接变现却步履维艰。这就像修建一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初期投入巨大,却无法直接收取过路费。那么,盈利模式的灯塔又在何方?答案在于“用户粘性”与“增值服务”。如同谷歌通过开源的安卓系统(本身基于开源的Linux内核)提供搜索、YouTube等创收服务,AI领域的赢家将是那些成功吸引并留住大量用户的公司,继而通过专业应用、云服务等增值产品实现盈利。上海技术分析师Charlie Chai一语道破天机:“中国公司通常更看重用户粘性,而非短期盈利。”1 这与其说是一种商业策略,不如说是一种对未来生态主导权的战略性投资。
政府的支持无疑是这股开源浪潮的强大推手。在中国,政府不仅明确支持开源AI的发展,更鼓励在操作系统、半导体架构和工程软件等更广泛的科技领域进行开源研发。这不啻于为本土企业打开了通往技术自立的康庄大道,也为全球协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1
对于商业机构而言,开源AI正成为日益受青睐的解决方案。许多客户青睐开源方案,因其可自由调整模型并部署在自有系统上,从而确保敏感信息的安全可控——这在数据隐私日益重要的今天,无疑是一剂定心丸。新加坡的华侨银行便是例证,他们已利用开源模型开发了约30个内部工具,例如用谷歌Gemma总结文档,用Qwen辅助编程,用DeepSeek分析市场趋势。执行董事唐纳德·麦克唐纳(Donald MacDonald)透露,他们目前约在使用10个开源模型,并强调避免依赖单一模型,持续关注新模型发布并随时准备切换的策略。1 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企业级AI应用将趋于“模块化”和“供应商多元化”而非“单一巨头绑定”。
全球智识高地的争夺:文化与算力的交锋
当然,中国模型并非没有软肋。外媒指出,中国模型普遍体积更大,例如Qwen几乎是OpenAI模型的两倍,这意味着在处理较简单任务时,Qwen可能需要更多算力才能达到同等效果。这好比一辆马力十足的重型卡车,在窄巷中掉头,有时不如灵活的小轿车。但这种对算力的“胃口”,恰恰反映了其在处理复杂、多模态任务上的潜力。
过去,中国AI行业曾一度专注于闭源模型间的价格血战。如今,战火已蔓延至开源领域,各厂商竞相争夺用户与公众认可,而不仅仅是账面上的短期收益。硅谷初创公司DeepLearning.AI负责人吴恩达(Andrew Ng)对这场变革看得透彻:“这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将淘汰许多现有玩家,但同时也将锤炼出真正的强者。”1 这意味着,未来AI市场的整合将不可避免,拥有庞大用户基础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大型科技公司,将更有能力在下一阶段通过增值服务实现盈利,成为新时代的“AI链主”。5
全球AI竞争,已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篇章。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开源算法便是那些向全世界开放的炼油厂,其产能与协作效率,将成为未来智识高地争夺的关键。中国此次的“开源”突袭,不仅是一场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一次对全球AI产业秩序的重新定义,其深远影响,远超代码本身。
引用
-
全球AI竞赛场格局生变:开源路线助中国厂商崛起,撼动美国优势·腾讯科技·金鹿(2025/8/14)·检索日期2025/8/14 ↩︎ ↩︎ ↩︎ ↩︎ ↩︎ ↩︎ ↩︎
-
中国在开源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震惊了华盛顿和硅谷·新浪财经(2025/8/13)·检索日期2025/8/14 ↩︎
-
不讓中國AI專美於前!OpenAI擁抱開源、美科技巨頭奮起直追·商益(2025/8/13)·检索日期2025/8/14 ↩︎
-
中國7款AI開源大模型霸榜全球前十美國僅剩「它」 英媒·Yahoo 財經(2025/8/13)·检索日期2025/8/14 ↩︎
-
AI下半场竞争,阿里凭什么当“链主”?·Moomoo(2025/8/14)·检索日期2025/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