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算法化作炼金术士:独角兽,不再是集体的勋章?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创业版图,赋能“一人独角兽”的崛起,显著降低了创新门槛和运营成本,预示着资本流向与人才雇佣模式的深刻变革,但同时也加剧了全球市场对“超级个体”的争夺。

在科技界的殿堂里,独角兽公司曾是少数人才能企及的圣殿,象征着资本与智力的极致聚合,其庞大的规模与精密的层级仿佛一座现代金字塔。然而,当硅谷的先知们开始低语“一人独角兽”的预言,并有中国先行者仅凭算法之力,在数日内撰写数万行代码时,这句古老的箴言似乎正被人工智能的魔术棒颠覆。这不仅仅是硅谷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全球商业模式重构的前奏。

出门问问的创始人李志飞,一位在旧时人工智能浪潮中摸爬滚打的资深玩家,在端午节的一次实验中,亲身体验了这股颠覆性力量。两天之内,一个此前需数十人耗费数月才能搭建的复杂办公协作平台,在AI的妙手下“拔地而起”,代码行数高达4万。此等效率,不仅让他这位昔日的“谷歌高产码农”自叹弗如,更在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引发了“这太疯狂了”的惊叹。一个简单的事实正在浮出水面:AI的编程能力已显著超越市场上的普通程序员,而这正是“一人独角兽”梦想的基石。

“一人独角兽”并非天方夜谭,而是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山姆·奥特曼在2024年11月的一次访谈中抛出的石破天惊之论,他大胆预测:“一个人+一万块GPU,将会打造数十亿美元的公司。”其核心商业逻辑在于:AI模型性能的指数级跃升,使得个体能够通过调用大规模算力,替代传统团队职能,实现产品开发、运营乃至增长的全流程自动化。这无疑是向传统创业范式的一记重拳,它绕过了冗长的决策层级,实现了对技术迭代的“即时响应”,而传统企业却仍受制于按季度甚至按年计算的规划周期。更妙的是,随着GPU算力租赁成本持续下降,单人以极低边际成本运营全球性服务已成为可能。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AI就是那将原油提炼成黄金的智能炼油厂,而个人,则成为了这炼油厂的独立业主。

算法之手与企业新生

本轮AI应用创业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团队规模普遍“轻盈”得令人咋舌。硅谷新星Pokee AI,这家以强化学习而非传统大模型为Agent决策核心的公司,在拿到1200万美元种子轮投资后,团队仅有六人,且创始人朱哲清笃信“人多只会互相掣肘”。红杉资本在硅谷的闭门研讨会上也印证了这一趋势:现有层级式、静态的组织结构,正让位于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动态协同网络。管理者将不再仅仅管理人,更需学会与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智能体共事,如同指挥一支由算法组成的无形大军。

成本结构的剧变,更是将创业的门槛降至历史低点。一位匿名的IT从业者张真透露,他面向海外零售业客户的AI智能体创业,每月只需支付AI大模型的月租费,启动成本微乎其微。这使得创业不再是高风险的豪赌,而更像是一场可以快速试错、灵活转向的“轻量级冒险”。这批被戏称为“AI时代个体户”的创业者,不再执着于“做大做强”,而是追求“小而美”,快速落地,若不赚钱便迅速迭代。红杉资本精辟指出,AI应用之所以爆发,是因为算力、网络、数据、分布式架构和人才等所有关键条件已全部到位,加上开源技术和按需付费的云服务,创业者只需专注于创新,其试错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资本的算盘与人才的未来

创业的轻盈化,并非意味着资本的冷漠。恰恰相反,投资人正在像移动互联网时代那样重新活跃起来,将目光从少数大模型厂商,投向了那些小而美的智能体初创公司。宜创科技创始人宜博的观察是,“本轮创业的核心,是将AI的生产力加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场景都值得用AI重新做一遍。”从优化法律文书的AI律师,到电商的数字人带货,甚至“AI算命”,只要能找到大公司不屑或不便介入的缝隙,都能成为新的金矿。

然而,在这场由AI主导的盛宴中,并非人人都能分得一杯羹。多位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未来组织架构将趋于扁平,团队规模将大幅缩减,留存下来的将是具备“出题能力和解题能力”的“超级个体”。出门问问的李志飞已在其公司内部推行变革,将七八个工种整合为系统设计师和全栈工程师两个角色,前者负责创意和决策,后者则全权指挥AI进行工程执行。他坚定地表示:“对于我们这样的软件公司,有80%的工作AI都能做了,不改革等着被AI颠覆吗?”

这意味着,在AI这把双刃剑的另一侧,是传统雇佣关系的瓦解和就业市场的剧烈动荡。杜克大学教授陈怡然指出,美国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正在变差,过去“懂点编程语言就能找到大厂工作”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那些未能及时进化成“超级个体”的人,或许将首先感受到AI引发的裁员潮,尤其是距离AI最近的程序员群体,他们可能最先被自己创造的工具所取代。在这场AI军备竞赛中,没有人愿意成为手持长矛的骑兵。

全球竞技场:谁将执牛耳?

2025年被Gartner视为AI智能体元年,预计其全球市场规模将以**44.8%**的年复合增长率飙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全球竞赛中,中美两国无疑是智能体创业最活跃的区域。美国市场似乎更偏爱向产业深处扎根,从法律、销售到芯片设计、制造业流程优化,皆有智能体的身影。相比之下,国内创业者更多偏向To C的娱乐场景,这或许与资本的风险偏好和退出机制有关,硬科技战线漫长,而消费市场则更快变现。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国智能体创业公司正“扬帆出海”,将海外市场视为营收增长的沃土。Cal AI便是最好的例证,这款由两名17岁高中生开发的AI食物热量识别应用,上线四个月便赚取了100万美元,此后每月营收稳定在112万美元,其成功无疑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然而,在这条人头攒动的赛道上,谁能成为下一个商业巨头,仍然是萦绕在每个创业者心头的疑问。Agnes AI/开为科技创始人杨通认为,速度是制胜的关键。“以前创业,半年研发一个产品很正常,但现在半年之后可能‘黄花菜都凉了’。”AI发展瞬息万变,一个大模型的跃升,就可能“吃掉”所有现有产品。他强调,有效踩中AI发展的浪潮窗口,比单纯的技术突破更为重要,创业者必须关注结构性变化、流量入口和组织创新。红杉资本合伙人Pat Grady则提醒,真正的胜利者,是那些能够形成用户行为改变,并构建起“数据飞轮”的“AI应用层玩家”,而非仅仅堆砌数据。毕竟,在这场由算法织就的新商业浪潮中,最终的裁决权,始终在那些愿意为之付费的客户手中。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