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炫技”到“普惠”:AI跨越“静止时刻”的中国路径与深层逻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全球AI产业正经历一个“静止时刻”,过去对通用智能的盲目追逐和技术参数竞赛已显疲态。中国科技企业正通过“实用主义”的应用策略和庞大的国民级场景,将AI从实验室推向千行百业,以扩散效率而非技术完美度定义下一代AI的商业与社会价值,走出一条技术普惠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近来,AI领域的风向似乎悄然转变。当ChatGPT-5在万众瞩目中上线,其未能复刻GPT-4问世时的“四方雷动”,甚至因“不够人性”而不得不让4o“重新迎客”时,一个普遍的疑问开始在全球科技界和产业界蔓延——“AI到底有什么用?什么时候能派上大用?” 这种集体迷茫的背后,是AI从“实验室神话”向“现实应用”跃迁时的阵痛,也是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至0.3% [^1]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对新技术引领发展新范式的深切渴望与现实获得感之间的巨大落差。AI吸引的累计投入已超1万亿美元,但“企业抱怨AI能用但不够好用,大众吐槽大模型炫技多、解决少”的现状,揭示了一个关键的哲学思辨:我们或许正处于技术大爆发前的“静止时刻”。

告别“参数军备赛”:扩散效率定义新纪元

历史的钟摆总在以相似的韵律摆动。AI先驱Richard Sutton将当前AI的阶段类比为1780年代的蒸汽机:虽然早在1698年就被发明,但直到与纺织业、运输业深度绑定并实现广泛“渗透”,才真正点燃了工业革命。这一历史启示录清晰地指出:技术胜出的关键,从来不是“谁先造出完美机器”,而是“谁让机器更快改变生活”

华盛顿大学对三次工业革命的研究印证了这一观点:英国之所以能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非其纺织机技术绝对领先法国,而是其技术扩散效率遥遥领先——曼彻斯特的纺织厂仅用5年时间便将蒸汽机渗透率从5%提升至40% [^1]。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超越欧洲,核心驱动力也并非爱迪生的灯泡更亮,而是其“电力-工厂-家庭”的全链条扩散网络,让电力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仅用了10年,而欧洲用了25年 [^1]。在顶级科技竞赛中,扩散效率往往决定国家乃至产业的胜负

当前,全球AI产业正面临一个“AI死亡谷”的尴尬期,即“技术供给过剩但需求尚未涌现” [^1]。据麦肯锡2024年报告显示,中国AI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一,占比超40%,但商业化率仅为15%;美国大模型参数规模已突破万亿,能真正落地的场景却不足20%。全球Top 20大模型中,14个来自中美,但真正实现规模化商用的不足5个 [^1]。这些数据无不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当技术本身不再是瓶颈,如何让技术被需要、被使用、被依赖,才是新的护城河。

这场“完美AI”与“实用主义”的终极博弈,在自动驾驶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Waymo秉持着L4级完全自动驾驶的“技术洁癖”,拒绝在仍需安全员的阶段商业化。而特斯拉的马斯克则选择“实用主义”,从L2级辅助驾驶起步,通过“影子模式”快速迭代。尽管FSD至今未完全去掉人类干预,但其用户渗透率已达22%(Statista 2024)[^1],累计行驶里程突破500亿公里 [^1],商业价值远超仍停留在“测试阶段”的Waymo。甚至Waymo也不得不向商业化屈服,开始在纽约街头推出有人监控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1]。

这种务实的路线在更高级的大模型领域同样适用。当人类高质量文本数据可能在2023-2027年间消耗殆尽[^3],科学家们开始探讨AI通过“自我体验”(如机器人具身智能)实现突破 [^1]。然而,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AI”,而是“足够好的解决方案”:

  • 医疗AI能在10秒内完成肺部CT扫描并标注病灶(准确率97%),哪怕它暂时无法解释病灶成因 [^1]。
  • 教育AI能为乡村教师自动生成个性化教案(覆盖80%常见题型),哪怕它还不能像特级教师一样与学生情感共鸣 [^1]。

这些“不完美但有用”的AI,正是打破静止、驱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它们提升效率的方式并非“一步达到极致”,而是“恰到好处”。

中国模式:科技巨头的“超级场景”与“生态效率之战”

在AI扩散的宏大叙事中,中国正展现出一条独特的差异化路径。如果说欧美企业更多追求技术参数的巅峰突破,那么中国模式的核心在于用场景反哺技术,用生态放大价值,将AI从实验室的“电灯”变为千家万户的“电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指出,大型科技平台已取代高校成为中国AI创新的核心主体。财新也认为,这些平台因掌握海量数据、巨量资金和海量跨领域应用场景,天然具备科研转化和技术扩散的优势 [^3]。它们打破了线性创新模式,通过“数据网状方式”实现技术创新,再将初创技术大规模扩散,形成市场需求,实现商业化,最终反哺创新活动,形成一个不断重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正向飞轮”。

数据显示,中美两国在AI研究人员数量上形成“双强并立”格局,美国科技企业如谷歌、微软、特斯拉、OpenAI引领大模型产品,中国方面则有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在应用场景打造与效率扩散方面优势显著 [^3]。以腾讯为例,其在AI扩散赛道上构建了“三重壁垒”:

  1. 国民级场景构成的“天然试验田”:微信(14亿月活)、企业微信(5亿用户)、视频号(日活超8亿)等超级场景,不仅是技术落地的“沙盘”,更是数据迭代的“源头” [^1]。例如,腾讯AI与三一重工、宁德时代的合作,积累了超1000万张“瑕疵样本”,使工业质检准确率从85%提升至99.2% [^1]。这种“场景即数据”的能力,将技术迭代效率比纯实验室模式提升3-5倍。百度文心一言立足百度APP(月活超6亿)[^1],阿里千问则以电商和钉钉为切入点,都在利用自身核心产品推动AI普惠和B端规模化应用。
  2. 开放生态形成的“扩散网络”:腾讯的策略是“让所有人能用AI做事”,通过“混元大模型+API接口+工具包”的组合,打破单一行业边界,在“数字生活共同体”中实现技术跨域融合 [^1]。截至2025年7月,腾讯内部多款产品已接入AI能力,服务企业超10万家,开发者超50万,形成“模型迭代-场景反馈-生态扩容”的正向飞轮 [^1]。
  3. 可持续投入的“资本缓冲带”:技术扩散需要长周期投入。2023-2025年,腾讯在AI领域投入超1000亿元,其中70%用于场景落地而非单纯研发 [^1]。这种“边投入边变现”和“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模式更具可持续性,所有的应用场景都带来真实效益,带动核心业务收入显著增长。腾讯2025年Q2财报显示,其收入同比增长15%,净利润达556.3亿元 [^1],证明AI战略已成功转化为业务增长引擎。阿里巴巴的“AI+云”战略同样取得显著成效,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1]。

这正符合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的“市场主导”原则,即“突出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和行业产品标准制定中的主体作用,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形成竞争优势” [^2]。

软硬协同与治理前瞻:中国AI的系统性思考

中国AI的路径选择,并非单纯的商业敏锐,也蕴含着系统性的技术与治理思考。在全球AI算力消耗巨大(如英伟达H100单片功耗达700W,10万块芯片接近小型发电厂功率 [^3])和数据枯竭的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正通过创新算法来降低成本,例如DeepSeek-V3通过MoE架构和MLA机制,将训练成本砍半至不到600万美元,推动了全球AI的普惠 [^3]。同时,中国也认识到“成熟制芯片是技术演进的磨刀石” [^3],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在先进工艺受限的情况下,专注于满足工业、汽车等对可靠性要求更高的成熟制程芯片应用市场,实现高性能AI应用 [^3]。这种软硬件协同、多路径并行的发展思路,体现了对技术瓶颈的深度洞察与战略布局。

在伦理与治理层面,AI带来的“科林格里奇困境”——技术早期难以控制负面影响,当影响显现时改变成本已显著增加 [^3]——是中国和全球的共同挑战。中国在AI发展中高度重视安全与伦理,积极参与全球AI治理:2022年提交《中国关于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立场文件》,2023年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并在2024年推动联合国大会通过首个聚焦人工智能安全建设的共识性文件 [^3]。这些举措旨在确保AI“向善普惠”,使其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3],避免技术失控带来的潜在社会风险。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明确将AI在教育、医疗、养老、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民生领域的广泛应用,视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2]。这表明,中国AI的发展不仅仅追求商业利益,更承载着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深层使命,也预示着未来AI将更深度地融入社会肌理,重塑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作和生活模式。

结语:技术普惠的中国宣言

AI到底有什么用?什么时候能派上大用?答案正从中国科技企业的实践中浮现:当医疗AI将县域医院的肺癌筛查准确率从60%提升至90%,当教育AI让乡村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50%,当工业AI让中小工厂的良品率从85%提升至95%——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才是AI真正的“大用” [^1]。

全球AI竞赛的下半场,胜负手不再是“谁的技术更先进”,而是谁的技术更能“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里” [^1]。中国企业正在走出一条差异化路径:不追求成为聚光灯下的“AI明星”,而是甘愿做照亮千万场景的“AI路灯” [^1]。在等待“AI奇点”的静止期,中国选择做技术扩散的“马轭”——正如唐诗所言:“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1] 这不仅是中国AI的产业革命叙事,更是对全球科技界的“普惠创新”宣言:AI的终极目标,不是技术领先本身,而是让技术成为每个人的工具,无界融合,随处赋能,真正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