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博登:探索心智迷宫的AI哲学家与创造力先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玛格丽特·博登,一位卓越的认知科学家与人工智能哲学家,毕生致力于用计算的语言解构人类思维与创造力的本质,她的洞见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对AI潜能与局限的理解。

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的浪潮如何重塑世界,很少有人会停下来追溯那些深藏在理论根基中的思想之源。玛格丽特·博登(Margaret Boden),这位在数字时代到来前便以其睿智目光审视机器与心智边界的哲学家,在88岁辞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她不仅是一位认知科学家,更是一位用计算机语言解读人类思想与创造力奥秘的先知,其深刻洞见如今已成为理解人工智能的灯塔。

思想形成轨迹

玛格丽特·博登的学术生涯横跨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这种罕见的跨学科背景铸就了她独特的思维模式。在那个计算机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年代,当多数人还停留在将机器视为冰冷计算工具的认知时,博登已开始大胆设想:心智是否能够用计算模型解释?机器是否能具备创造力? 1 她并非简单地将人类思维归结为机械运算,而是巧妙地将计算的语言作为一种透镜,通过它来审视人类复杂且看似无序的思维活动。这种路径选择的背后,是一种深沉的好奇心和一种挑战既定观念的勇气——她渴望理解生命的智能如何从看似非生命的形式中涌现,以及机器的智能能否触及人类精神的更高维度。

她曾说:“我尝试去理解创造力,因为它似乎是人类特有的,但我也好奇它是否能被机器复制,或者至少,被机器辅助。”这种对“人类特有”概念的质疑与探索,是她学术生涯的驱动力,也是她不断在哲学与技术前沿之间搭建桥梁的动力。

核心理念阐释

博登的核心贡献,无疑是她对_计算创造力_的开创性研究。她的代表作《创造力心智:神话与机制》(The Creative Mind: Myths and Mechanisms2 深入探讨了创造力的本质,挑战了将其视为神秘、不可捉摸的“天赋”的传统观念。在她看来,创造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个体在“概念空间”中进行探索与重构的结果2。她提出,创造力可以通过算法来建模,这意味着机器理论上也能够进行某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

“我们常常认为创造力是一种魔法,但它实际上是各种约束条件下的信息处理过程。如果人类能做到,理论上,机器也能。”

她认为,创造力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组合型(Combinatorial)、探索型(Exploratory)和转换型(Transformational)。前两种相对容易被计算模型捕捉和模拟,但最具挑战性也最具价值的是转换型创造力,即能够改变原有概念空间规则本身的能力。这不仅揭示了创造力的内在机制,也为后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奠定了理论基石。她对“意识与创造力在机械性互动中涌现的奥秘”的探究,使她成为了“解构意识与创造力的智慧先行者”3。她没有回避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反而积极地通过哲学思辨来引导我们思考人类主体性在AI时代的位置。4

行业影响分析与未来回响

玛格丽特·博登的洞见,远超她所处的时代。当今世界,生成式AI技术日新月异,从文本生成到艺术创作,机器已能以惊人的速度和质量产出“创意”作品。这正是博登多年前在《创造力心智》中大胆预言和深入剖析的未来图景。她所提出的“概念空间探索”等理论,成为计算创意学乃至整个生成式AI领域的基石。她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她鼓励我们以开放而非恐惧的心态去审视人工智能,去理解它在模仿、延伸乃至重塑人类认知能力方面的潜力。

她对人工智能的预见性洞察,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深入到哲学和社会层面。她提出的问题——当机器能模仿甚至超越人类的某些创造性活动时,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人”的价值和“独特性”?——至今仍回荡在每一个关于AI伦理、就业和社会影响的讨论之中。她是一位智者,毕生致力于弥合人文与科学的鸿沟,用她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辨,为人类描绘了一幅AI时代的思想地图。她的离世,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但她的思想之光,将继续照亮人工智能探索的漫漫长路。

引用


  1. 玛格丽特·博登:创新的本质·知乎专栏(2023/10/25)·检索日期2024/7/24 ↩︎

  2. 计算创意学系列(一):概念空间探索的比喻·psyxel.com(不详)·检索日期2024/7/24 ↩︎ ↩︎

  3. 玛格丽特·博登:解构意识与创造力的智慧先行者·AI内参(2025/8/1)·检索日期2024/7/24 ↩︎

  4. 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性反思·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4/10)·检索日期2024/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