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宇树机器人“撞人逃逸”事件火爆全网,吃瓜群众以为机器人“觉醒”了,结果发现是人类操控员手滑。别急着给机器人上“阿西莫夫三定律”,人家不仅拿了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冠军,创始人王兴兴还霸气回应:下次比赛要玩全自主跑马拉松!
好家伙,最近人形机器人界可出了个大瓜,直接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咱们宇树机器人的一段“撞人逃逸”视频,在油管、Reddit、X(原Twitter)上被疯狂转发,角度还特多,简直是全世界全方位围观。
吃瓜群众瞬间炸毛,有人大呼“又有人类被机器人伤害了!”更有甚者,直接掏出了科幻圈的“圣经”——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痛批这机器人“太典了”,撞了人居然都不停下来确认是否OK,简直是**“违规操作,当场摧毁”**的节奏啊!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来了:就在大家纷纷给机器人“判刑”的时候,它却在随后的1500米田径比赛中摘得了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首金!这……真的是可以的吗?一边是“肇事逃逸”,一边是“冠军加冕”,这波操作简直比人类奥运会还要魔幻。
很快,随着**“列文虎克”网友们**的集体上岗,这场“事故”的真相浮出水面。原来,锅——还真不完全在机器人身上!
人间清醒:其实是人类出了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当宇树H1在赛道上风驰电掣,眼看就要“套圈”对手,还主打一个**“凡尔赛式减速乱转圈”**,结果就撞到了人。但慢放视频显示,撞击发生的前一刻,恰好是两位人类控制员在交接遥控器。两位大哥沉浸在交接的“仪式感”中,没留意前方有人,也没能及时发出避让指令。
有网友在线调侃:“这一定是击败对手的终极手段!”毕竟,**高端的商战,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方式。**这下,机器人是无辜的,它只是忠实执行了人类“放飞自我”的指令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机器人比赛跑步,为啥需要遥控呢?难道它们还没学会“自主奔跑,放飞自我”吗?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人形机器人当前面临的两大核心技术挑战:
- 动态平衡,是个“老大难”: 跑步这活儿,对机器人来说,可比广场舞难多了。它要求机器人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身体姿态的调整,随时保持重心稳定。想想看,人类跑步都可能摔跤,更何况是个“钢铁侠”?现有的传感器、算法和执行器的反应速度与精度,在各种复杂地形和高速运动下,还不足以完全自主稳定应对。这时候,人工遥控就像给机器人加了个**“外挂”**,在它即将“芭蕾失衡”时,能及时提供“救命”干预。比如宇树自家的另一款机器人G1,今年4月参加半马时就曾“扑街”过,可见这平衡感,真不是闹着玩的。
- 环境感知,仍需“充电升级”: 传感器虽然能提供环境信息,但在机器人高速奔跑时,这些数据常常存在延迟或精度不足的问题。机器人还不能像人类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快速判断复杂多变的环境。人工遥控恰好能弥补机器人自主感知的“短板”。这次的撞人事件,恰恰证明了这一点:短暂脱离遥控,就可能“迷失方向”。
当然,咱们也别太“凡尔赛”地看待这事儿。机器人并非完全不能脱离遥控自主运动。就拿这次1500米比赛的亚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机器人来说,它在赛跑时就完全没用遥控器,主打一个**“全靠自己”**。包括这次“肇事”的宇树H1,也就是春晚上表演扭秧歌的同款,它本身也具备一定的无遥控自主运动能力。H1身高一米八,体重47公斤,潜在速度能达到18公里每小时,这次比赛也跑出了平均3.8米/秒的好成绩。
所以你看,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的项目,有时候更像是在**“解剖”机器人**,考验的是它们某项单点能力——可能是“大脑”的决策能力,也可能是“四肢”的稳定性和爆发力。比如自由搏击项目,人类选手“手把手”遥控机器人出拳出腿,考验的是机器人的重心是否合理,能否承受重击不倒地,以及硬件的极致性能。而足球比赛,则完全是机器人自主完成,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它们的策略判断和团队协作能力了。它们甚至还能在比赛中“找回状态”,下半场表现比上半场更好,简直是**“算法的力量”**!
王兴兴:机器人犯错,那讨论总是更多
面对这波全球性的“撞人”舆论风波,宇树创始人、CEO王兴兴亲自下场回应,真是**“霸气侧漏”**。
在运动会现场,王兴兴对自家机器人夺冠这事儿表现得相当淡定,直言“完全在意料之中”,毕竟这还不是H1的最佳成绩。他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前几个月我们在网上被‘黑’得实在受不了。” 言下之意,这块金牌来得正是时候,简直是**“扬眉吐气”**。
对于大家最关心的**“为啥要遥控”这个问题,王兴兴解释说,宇树H1其实具备了不用遥控器的能力,但为了追求极限速度,宇树选择了遥控策略。他坦言,这么做当然也有缺点,那就是“比较废同事”——操作员得一路跟跑,体力严重透支,现场都能看到操作员们需要接力陪伴机器人完成比赛,简直是“人机共苦”**。
他掷地有声地表示:
“下次比赛我们肯定是全自主的,这并没有难度。明年一定会参加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这不就是妥妥地告诉大家,“别急,大的还在后面呢!”
王兴兴在更早的采访中也曾聊到大众对机器人“闯祸”的格外关注。他觉得,现在机器人正常走路、跑步,关注度反而不高,但只要一出点问题,哪怕是操作失误,讨论就立马**“爆多”。这或许也反映了人类对这种“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复杂情感:既期待又害怕。
他呼吁:
“我觉得每个人对新技术、新产品都还是要抱有更开放的心态,对于每个行业而言,多多少少都有起伏,我觉得包括我在内,大家应该更开放接受这些起伏,对它的未来抱有更大的信心和支持。”
确实,就像NVIDIA(英伟达)副总裁Rev Lebaredian所说,机器人是连接计算和AI进入**“万亿美元物理世界市场”的桥梁1。中国在AI人才、电子制造和制造业基础方面具备独一无二的优势,是实现这一跨越的最佳地点。而人形机器人,在王兴兴看来,就是“通用机器人的重要载体”。银河通用创始人兼CTO王鹤也提到,目前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具身智能模型”,正通过合成数据加速落地1。这意味着,未来的机器人将能在虚拟世界中不断学习、训练,即便在现实世界中遇到极端情况,也能“从容应对”**。
目前,宇树也和英伟达等巨头合作,利用Isaac Sim等高仿真平台优化运动和操控能力。H1的售价也从9.9万元降到3.9万元,甚至支持外观定制,“目前现货可供,预计量产在年底前完成。”1 这简直是在告诉我们:人形机器人,真的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所以,别再只盯着机器人**“犯错”的瞬间啦!那只是它们在“成长”路上的小插曲。毕竟,一个能跑马拉松、能踢足球、能搬砖码垛的人形机器人,它能为我们创造的价值,可远比几秒的“撞人视频”要大得多。未来已来,机器人将不再是“演员”,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新同事”**,甚至可能很快就要“打工交税”了呢!就问你怕不怕?
引用
-
英伟达、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罕见同框!王兴兴、王鹤等发声,谈到AI、人形机器人!信息量大·每经网·佚名 (2025/8/12)·检索日期2025/8/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