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重塑金融风控:从“模型对抗”到敏捷智能的信任前线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消费信贷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以腾讯天御金融风控大模型为代表的AI大模型正通过融合海量知识、多模态数据和先进算法,彻底变革传统风控模式,实现对“中间客群”的精准识别与高效管理,开启金融信任的“模型对抗”新纪元。

金融行业,特别是消费信贷领域,正经历一场由数据饱和与市场精细化运营所驱动的深刻变革。传统风控模型面对日益复杂的欺诈手段和对“中间客群”的精细化识别需求时,往往力不从心。这不仅体现在对小样本或零样本场景的建模难题上,更在“模型对抗”这一新常态下显得尤为紧迫。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智能风控新范式应运而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商业模式与社会信任机制的深层演化。

大模型:金融风控的“全知”之眼与敏捷范式

金融风控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管理与预测。在信贷市场从“拉新”转向“存量挖掘”的今天,如何高效、精准地识别和管理处于“边缘”的“中间客群”成为各金融机构的核心挑战。这部分客群数据样本可能不足,行为模式复杂多变,使得基于规则或传统机器学习的浅层模型难以有效覆盖其风险。

腾讯算法专家欧阳天雄在即将到来的AICon深圳站所分享的《大模型驱动下的智能风控落地实践》,为这一困境提供了破局之道。其核心在于腾讯云天御金融风控大模型所构建的“融合全要素知识”理念。该模型不再是单一规则或简单统计的堆砌,而是深度融合了腾讯安全超过15年的海量欺诈知识、专家经验及多场景风控模型能力。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多模态数据的异构反欺诈融合上,更通过自研的“预训练+微调”框架,实现了对风险表征的细粒度解耦和模型能力的显著提升。

技术细节层面,其创新点在于:

  • 无监督预训练+有监督微调:大模型通过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预训练,学习到丰富的金融风控领域知识和模式,从而弥补了传统模型在小样本/零样本场景下的知识盲区。随后,利用少量有标签数据进行微调,快速适应特定业务场景,极大地提升了模型迭代的敏捷性。
  • MOE(Mixture of Experts)全场景训练:通过混合专家模型架构,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或业务场景分配不同的“专家”子模型,实现对复杂、多变风险的精准捕捉和识别,尤其适用于应对“模型对抗”中快速演进的欺诈手段。
  • 风险表征的细粒度解耦:这是大模型在理解复杂风险方面超越传统模型的关键。它能够将看似混杂的风险信号拆解为更底层、更独立的风险因子,从而提供更具解释性和可控性的风险评估。

值得强调的是,腾讯云天御金融风控大模型不仅在技术上追求前沿,还在行业标准制定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参与发布了IEEE金融风控大模型国际标准1。这不仅彰显了其技术领先性和权威性,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有助于构建更健全的AI风控生态。

从“拉新”到“深耕”:大模型重塑消费金融商业逻辑

在消费信贷市场趋于饱和、用户获取成本高企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增长逻辑已从单纯的“拉新”转向“存量挖掘”。这意味着更深入地理解现有客户,更高效地激活“中间客群”的潜在价值。传统风控模型在这一转型期面临的挑战是,它们往往只能服务于高风险和低风险的两极,而对中间地带的客户,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维度或算力支撑,难以进行有效判断,导致这部分客群被“浪费”。

大模型的介入,正打破这一商业瓶颈。通过提供“低门槛动态风险治理”的能力,它使得金融机构能够:

  • 提升“中间客群”的获客与风险效率:大模型能够从海量、异构数据中挖掘出传统模型难以捕捉的细微风险信号,从而将原本被误判为高风险或无法评估的“中间客群”精确识别出来,转化为可触达、可服务的优质客户。这直接转化为潜在的业务增长点。
  • 实现“测试+敏捷迭代”的运营策略:在“模型对抗”的新时代,欺诈手段演变速度加快,要求风控模型具备快速响应和迭代的能力。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和易于微调的特性,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更频繁、更敏捷地测试新的风控策略,迅速部署更新的模型,保持对欺诈者的领先优势。
  • 赋能MaaS平台端到端服务:腾讯云天御金融风控大模型通过MaaS(Model-as-a-Service)平台对外输出能力,将复杂的大模型技术封装为易于调用的服务。这降低了中小金融机构使用前沿AI风控技术的门槛,加速了行业整体的智能化升级,形成了新的产业价值链和协作模式。腾讯作为技术服务提供商,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和模型能力,占据了B2B市场中的重要位置。

这种转型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对金融服务可及性的一次拓展。通过更精细的风险评估,更多原本被拒之门外的用户有望获得金融服务,从而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

“模型对抗”时代的博弈与治理:AI风控的社会未来

欧阳天雄演讲提纲中提出的“风控进入‘模型对抗’新时代”概念,深刻揭示了智能风控的未来图景。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智能博弈:欺诈者利用AI寻找漏洞,风控模型则利用更强大的AI进行识别和防御。这种动态平衡将是未来金融安全的核心特征。

然而,大模型在提升效率和精准度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层次的社会与伦理思考:

  • 公平性与偏见:大模型依赖海量数据训练,若数据本身存在偏见,模型输出的风险评估也可能放大这种偏见,导致某些群体被不公平地对待。如何在保障模型性能的同时,确保其决策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是未来治理的关键。
  •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金融风控大模型需要整合多源异构数据,这对其数据处理和存储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利用数据价值和保护用户隐私之间取得平衡,需要严格的法规和技术保障。
  • 责任归属与可解释性:当大模型做出关键风险决策时,其决策逻辑往往是“黑箱”。一旦发生误判或损失,责任如何归属?如何提升大模型的可解释性,使其决策过程更透明、更可审计,是构建社会信任的基石。

IEEE国际标准的发布,正是行业在技术发展初期便试图建立伦理护栏和治理框架的体现。这预示着未来金融AI不仅要追求技术上的“智”,更要强调社会责任的“仁”。未来3-5年,我们预计金融风控将不再是单一技术点的竞争,而是AI能力、数据治理、伦理标准与监管框架的系统性竞争。具备跨领域协同能力、能在“模型对抗”中持续迭代、并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机构,将成为新时代的领跑者。

总体而言,腾讯天御金融风控大模型及其所代表的智能风控新范式,预示着金融服务正迈向一个更精准、更高效、更具韧性的未来。它不仅优化了商业流程,更在深层次改变了金融风险的定义、管理方式乃至社会信任的构建模式。

引用


  1. 腾讯云携手IEEE发布全球首个金融风控大模型标准 · 新华报业网(2024/3/13)· 检索日期2024/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