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算法遭遇科举:AI教育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迷思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工智能在传统应试教育市场面临商业化困境,根源在于其难以直接作用于提分这一核心需求,且与缺乏自驱力的主流学生群体存在天然矛盾。然而,在更广阔的教育图景中,AI正悄然重塑学习模式,预示着其长期的战略价值,而非短期逐利工具,为资本提供了更具远见的投资航向。

在人类社会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人工智能(AI)曾被寄予厚望,有望成为教育领域的“诺曼底登陆”,彻底改变学习的面貌。然而,在教培这一商业战场,这艘满载希望的AI战舰,却似乎在“提分”这片浅滩上搁浅,迟迟未能驶入商业化的深海。究其原因,并非技术本身不够璀璨,而是其商业逻辑与行业固有的“算法”之间,存在着一道令人费解的“最后一公里”。

提分幻象与资本的现实

长久以来,中国乃至全球许多国家的教培行业,其核心商业模式都如同一个精心调校的机器,围绕着一个简单而又残酷的指标运转:分数。无论教育理念如何更新迭代,技术如何日新月异,学生家长们掷出真金白银的最终诉求,往往是成绩单上的那几个数字能够向上跳跃。这便是教培的“行业逻辑”——它对技术的要求,是能够“直接”转化为看得见的“效果”。

AI无疑是提高效率的利器。它能不知疲倦地答疑解惑,将复杂的知识点拆解成播客或短视频,甚至能化身“千面助手”,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精准推题、规划课程,提供无微不至的陪伴式辅导。然而,正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科技观察者所言:“AI目前所能提供的,大多是老师‘外围任务’的完美替代。它能高效地准备弹药,却无法在硝烟弥漫的考场上,替学生扣动那关键的扳机。”课堂上瞬息万变的氛围塑造,对学生注意力的即时引导,以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点拨”和“反馈”,这些直接作用于“提分链路”最关键环节的艺术,恰恰是冰冷的算法至今难以企及的“最后一公里”。这使得AI在教培市场的价值主张显得有些尴尬:有AI,家长未必买账;没有AI,教学流程也能运转。

被动学习者与AI的“水土不服”

更加棘手的是,教培市场庞大的用户基本盘,与AI价值发挥的前提条件,似乎存在着天然的“过敏反应”。那些主动求知、自律性强的“学霸”们,或许能将AI视为如虎添翼的利器,自主探索、高效迭代。但现实是,教培机构营收的主力军,往往是那些成绩中等或偏下、学习动力需要外部强力“激活”的学生。

对于这些“非主动学习者”而言,趣味化的授课、戏剧化的课堂表达,以及课后的严密督学,才是让他们从“不愿学”到“动起来”的催化剂。这些看似“老套”的教育方法,凭借其对人类情感和行为的精准拿捏,反而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分数回报。而AI,尽管可以提供“精准推题”的数字良药,却无法像真人老师那样,用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甚至一点点“压力”,把学生从倦怠的泥淖中拉出来。这并非技术之罪,而是其效用杠杆,与当前教培市场最深层的用户需求之间,缺乏那份“人性的温度”与“强制的艺术”。有家长不无戏谑地问道,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账号”,凭什么要收我好几千?此言道出了不少消费者心中的疑惑,他们看重的是“结果”,而非“手段”,更遑论理解AI背后复杂的模型推理和集成成本。

宏图徐展:从商业工具到教育基石

然而,若因此断言AI在教育领域被高估,则未免失之偏颇,如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培,不过是教育这艘巨轮上的一叶扁舟,其目标聚焦于分数与竞争,而教育的浩瀚外延远不止于此。

从全球视野来看,各国政府已将人工智能视为未来教育体系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国务院早在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便明确提出要发展“智能教育”,通过智能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涵盖智能学习、交互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并开发在线学习平台和智能教育助理,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个性化定制1。这份国家层面的战略蓝图,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提分”范畴,将AI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发展语境中。

AI的真正价值,正在更广阔的教育版图中悄然生根发芽。那些曾经因成本高昂而难以普及的教育理念,如今正借由AI的东风,以更低的成本、更大的规模变为现实:

  • 苏格拉底式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在互动中探求真知;
  • 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辅导,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
  • 翻转课堂模式得以深化,将知识获取前置,课堂专注于深度讨论与应用;
  • 项目制学习沉浸式语言环境等,都因AI的赋能而突破了传统师资和班级规模的限制。

对于那些拥有自驱力的学习者而言,AI已然带来了质的飞跃。知识获取的效率更高,反馈更为及时,学习路径也更加精准,从而更容易进入持续进步的良性循环。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学习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鸿沟,使得顶尖学校或少数家庭才能享受到的学习机会,首次有了普惠大众的可能。

诚然,在以“提分”为纲的教培市场,AI或许仍需翻越那道“最后一公里”的技术与用户心智之墙。但放眼全球教育的未来,当评价体系不再仅仅局限于冰冷的分数,而是更加开放多元,强调创新、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时,AI的真正高光时刻便会降临。届时,它将不再只是教培的工具,而是成为教育深层变革的基石,推动着传统教培与广义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实现前所未有的统一与升华。

引用


  1.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2017/7/20) · 检索日期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