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具身机器人正经历一场分裂式发展:一方面,从消费娱乐到工业生产,其商业价值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变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却异常冷静,对估值泡沫与规模化商业路径的质疑不绝于耳。这揭示了前沿科技从概念热潮到产业成熟的漫长与艰辛,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持续证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
在科技的宏大叙事中,具身智能(Embodied AI)无疑是最新跃入聚光灯下的明星。一时间,从中国央视春晚的数字舞池,到全球投资界大佬的唇枪舌剑,它似乎无处不在。然而,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具身机器人正呈现出一种奇特的“AB面”:一面是公众热情高涨的市场喧嚣,一面却是资本市场令人费解的审慎与冷静。这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奥秘,更是价值创造与资本配置之间永恒博弈的缩影。
舞台中央与工厂深处:具身智能的两副面孔
如果说科技进步的最终目的是解放人类,那么具身机器人无疑正在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演绎这一使命。在消费端,它们摇身一变,成为名副其实的“表演咖”。君不见,今年春晚舞台上16台宇树“福兮”机器人齐跳东北大秧歌,引爆了社交媒体的热点,微信指数上人形机器人直播指数飙升逾_8900倍_。这种由现实照进科技的奇观,迅速转化为实打实的商业价值:宇树科技旗下的Unitree G1(售价_9.9万元/台_)和Unitree H1(售价_65万元/台_)在京东平台被抢购一空。
这股“表演热”并非昙花一现。商业实体争相租赁人形机器人以吸引客流,按天计费的商演租赁模式应运而生。以上海IFC国金中心为例,租用两台地标马克机器人进行定制舞蹈和互动,日均服务客户_1000次_,到店转化率提升_22%。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一台人形机器人租赁价格最高可达_2万元/天,这意味着一台G1型机器人仅需出租5天便可回本,而H1也仅需一个月。除此之外,像环梦科技这样拥有_千余台_机器人的公司,已将机器人巡展打造成“明星演唱会”模式,在全国各地收取门票,每场净利润高达_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_。这些数字,即便以《经济学人》的审慎眼光来看,也足以证明其短期内的吸金能力。
然而,具身智能的真正腹地,如同深埋在地下等待开采的能源,蕴藏在更为广阔的B端市场。特斯拉的伊隆·马斯克曾大胆预言,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高达_100亿乃至200亿个_,远超电动车,且将在工业领域大展拳脚。事实确是如此。传统制造业,尤其是汽车生产线上的上料转运环节,长期依赖人力搬运笨重物料,不仅效率低下,错误频发,更对工人身体造成损耗。具身机器人的介入,凭借其智能摄像头和二维码识别能力,能够_24小时无休_地精准搬运上百种零部件。智元旗下A2-W具身机器人在实验室的转运成功率从_60%飙升至惊人的_99.9%,促使富临精工采购了近_百台_远征a2-w,实现了_零失误_的物料转运。富临精工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透露,引入机械臂后,生产效率提高了_30%_,产品合格率从_85%提升至_95%。
这股“进厂潮”并非智元一家独有。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已进入比亚迪汽车工厂进行实训;灵宝CASBOT宣称其产品已在工业、新能源、汽车行业头部客户中进行批量测试甚至小规模部署;而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夺冠的松延动力,更是斩获了超过_2000台_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_1亿元_。在公众视线之外,具身机器人已悄然完成从实验室、小规模测试到规模化量产的三级跳。
华尔街的疑虑:泡沫,抑或远见不足?
一面是消费端的狂欢与工业界的革新,另一面却是资本市场仿佛置身事外的冷静。英伟达的黄仁勋将具身人工智能视为继AI之后的“下一个浪潮”,并预言其将像汽车般普及。数据似乎也在印证这股热潮:据IT桔子统计,2025年前3个月,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投融资交易已达成_54起_,规模_60.46亿元_,融资企业数量甚至超过_2023年全年_。星动纪元、云深处、它石智航、星海图等厂商在_2025年7月_纷纷获得数亿乃至上亿美元的大额融资1。
然而,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的“泡沫论”却在行业内激起千层浪。他公开表示已退出数家具身机器人公司,并质疑“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他直言,创业者描绘的客户画像“感觉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2。这种刺耳的质疑,如同在盛夏的派对上泼了一盆冷水。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预测,到_2035年_,中国工业和生活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将分别达到_1.6万亿元_和_1.9万亿元_。然而,面对如此万亿级的未来市场,2024年_全年具身智能的总融资额却不足_100亿元1,这与公众的期待形成鲜明对比。
二级市场的表现更显冷淡。曾被视为具身机器人概念股的伺服系统厂商埃斯顿,其市值从_2022年8月15日_的_224亿元_降至_2025年8月15日_的_210亿元_,不增反减。主打工业具身机器人的优必选,其市值也在_2025年8月15日_较_2024年10月_的高点下降了近_42亿港元_。甚至连备受瞩目的智元机器人,也传出以_21亿元_收购A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股权的举动,被外界质疑为借壳上市。尽管智元否认,但这无疑反映出部分初创企业寻求资本出口的急切。
从表演到实用:跨越泡沫的挑战
为何在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初显成效的当下,资本反而选择“冷眼旁观”?答案或许藏匿于商业化的深层逻辑之中。朱啸虎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尽管机器人能在舞台上扭秧歌,或在工厂里搬运物料,但其在泛化场景下的能力不足、高昂的硬件成本、以及“大脑”(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的不成熟,仍是横亘在规模化应用面前的鸿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能够完成的工作有限,尤其在对复杂度和精度要求极高的场景,短期内难以落地1。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信任。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往往需要客户向机器人企业开放其标准化作业程序(SOP)。然而,SOP涉及大量商业机密,企业对此顾虑重重。如果无法获得这些核心数据,人形机器人便难以真正高效地融入生产流程。这并非简单的技术挑战,更是商业互信与数据治理的复杂博弈。
尽管如此,具身智能的未来并非“镜花水月”。其能否跨越当前的“表演期”与“测试期”,最终破局的关键,仍在乎能否持续证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与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当这些会跳舞、能干活的硅基生命真正成长起来,能够广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具身智能从风口走向产业成熟必须回答的终极命题。届时,资本自会蜂拥而至,因为市场终究会奖励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创新。
引用
-
朱啸虎后,人形机器人赛道,风口下的冷思考!·知乎·(2025/8/18)·检索日期2025/8/18 ↩︎ ↩︎ ↩︎
-
朱啸虎:具身智能热度太高了,肯定要经过泡沫期丨AI周报·创业邦·(2025/8/18)·检索日期2025/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