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日益内卷的中国市场和中东巨额石油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中国AI企业正加速向海湾地区迁徙,寻求新的增长极。然而,这场技术远征并非坦途,文化适应、严苛的数据合规以及潜在的技术转让陷阱,正考验着这些“数字淘金者”的智慧与韧性。
当中国人工智能的“内卷”浪潮拍打着海岸线,利润空间薄如蝉翼,算力成本高企不下时,一股寻觅新增长的潮流正悄然涌向东方——更确切地说,是中东那片被石油浸润、如今又渴望数字甘霖的沙漠腹地。在那里,巨额主权财富基金挥舞着支票簿,勾勒着“后石油时代”的宏伟蓝图,为中国AI企业提供了一片看似无垠的“数字绿洲”。1
新绿洲的召唤
正如候鸟逐暖,逐利的资本和技术同样遵循着最朴素的市场规律。中国国内AI赛道融资额从2023年一季度的82亿美元骤降至2025年同期的37亿美元,初创企业估值普遍缩水40%。与此同时,海湾地区的“三剑客”——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正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将黑金转化为数字黄金。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宣布未来五年投入720亿美元布局AI基础设施;阿联酋计划十年内将AI对GDP贡献提升至14%;卡塔尔则推出50亿美元专项基金吸引全球AI企业。2
这并非简单的资本吸引,而是一场由国家意志驱动的全面转型。沙特“2030愿景”明确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转型支柱,阿联酋更是在2017年就任命了全球首位人工智能国务部长。他们不仅要“买买买”,更要“造造造”,致力于打造继美国、中国之后的全球AI算力第三极。1正是这股自上而下的强大推力,让中国科技巨头们趋之若鹜。2025年,从百度李彦宏在迪拜“世界政府峰会”的现身,到腾讯云在沙特豪掷1.5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再到阿里云转战阿布扎比洽谈智慧城市项目,无不昭示着这场“数字淘金热”的烈度。
软着陆与硬壁垒
然而,在“数字黄金”的诱惑面前,成功并非坦途。有些先行者找到了打开宝库的“通关密码”,有些则不幸折戟沉沙,成为绵延沙丘中无声的警示。
例如,建筑AI企业小库科技,通过将中国地产经验融入阿联酋建筑规范,成功叩开阿布扎比皇室资本的大门,与阿布扎比资本集团成立合资平台,已在当地开展数个千万级合作项目。3而慧新智能的消毒机器人,最初因文化适配不足在迪拜卫生局碰壁,后痛定思痛,将诵经音频植入系统,为机器人增加头巾佩戴识别,甚至强化了对礼拜毯的清洁算法,最终赢得信任,签署了智慧医院AI机器人智造协议。文远知行更是细致入微,为Robotaxi开发“Hijab模式”,通过电致变色玻璃和独立空调分区,解决了当地女性乘客的顾虑,助其获得了沙特首张自动驾驶牌照,2025年二季度中东业务收入飙升至4590万元,其中超三成营收来自中东市场。3
这些案例的成功,无一不诠释着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唐晓阳的洞见:“沙特权力距离指数(PDI)达95,远高于中国的80。企业必须理解‘自上而下’的决策链,没有皇室背书的技术方案,很难获得真正落地机会。”3换言之,在海湾地区,技术优势必须包裹着深厚的文化尊重与政治智慧的外衣。
但并非所有远征都有圆满结局。2024年底,一家中国AI安防企业在沙特遭遇惨败,其人脸识别技术因未能按沙特《个人数据保护法》(PDPL)要求将居民生物特征数据完全存储于本地服务器,导致合同终止,并永久失去沙特市场准入资格。其技术总监坦言:“合规成本吞噬了利润,合规成本占到总预算的28%,远超预估。”3这笔沉重的学费,正揭示出中东市场那道无形的“数据主权”红线。麦肯锡中东区技术顾问指出,成功企业普遍建立三级防御体系:本地化数据中台(年投入约800万元)+区块链存证系统(200万元)+应急法律基金(预留营收0.5%)。3
更令人警惕的是“以技术换市场”的陷阱。一家中国科技企业为进入沙特NEOM新城项目,接受了沙特主权基金PIF的苛刻条款:与沙特人工智能公司(SCAI)成立合资企业,沙方持股49%;培训300名沙特工程师掌握核心算法;以及七年内未上市或找到买家须回购股份的对赌协议。高管直言“用技术换市场是饮鸩止渴”。果不其然,沙方工程师频繁索要代码权限,最终在项目一期交付后,SCAI单方面宣布“已掌握自主AI能力”,将该中企排除在二期竞标名单外。3这种“借船出海”却被“卸磨杀驴”的遭遇,无疑是给所有抱有类似幻想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资本、监管与远景
尽管风险暗流涌动,但中东市场对于AI技术的需求,特别是中国AI在应用层面的优势,仍像一块磁石般吸引着投资者。Frost & Sullivan报告显示,中东智慧医疗设备市场2024年达45亿美元,医院AI机器人渗透率不足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43%。3沙特自动驾驶市场预计2028年突破12亿美元,而阿联酋建筑科技投入年增速超25%。3这些数据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对于效率提升和数字化转型的饥渴。
中东国家在追求技术自给自足的道路上,正面临着微妙的平衡。他们虽然渴望吸引全球顶尖AI技术,但同时也在加强本土能力建设,并日益警惕对单一技术来源的过度依赖。新华网报道指出,美国通过与海湾国家在AI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深度绑定,旨在主导该地区的技术标准和生态系统,并获取巨额投资。阿联酋承诺对美1.4万亿美元的长期投资,换来了英伟达、AMD等美国芯片巨头的技术准入,甚至有望从2025年起每年获得50万枚英伟达最先进的AI芯片。1这意味着,中国AI企业在与中东资本“联姻”的同时,也需正视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技术标准竞争。
在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宏大交响中,中国企业若要乘风破浪而非折戟沉沙,需要更加审慎的战略考量。罗兰贝格合伙人江浩建议,可以先从阿曼、巴林等“卫星市场”切入,这些国家数据法规较宽松,文化包容性更强,可作为进入沙特等核心市场的跳板。3这正如棋局中的“试应手”,以小博大,步步为营。
最终,这场从东方到中东的AI迁徙,其最终的胜负手,将不仅仅取决于算法的精妙或资本的雄厚,更在于企业能否在遵守当地文化、宗教习俗、数据主权等“软规则”的同时,在技术转让和商业模式上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毕竟,在这片被烈日炙烤的沙丘上,能够长久生存的,往往不是那些跑得最快的,而是那些最懂得适应的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