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新闻与内容产业,从Perplexity豪赌信息入口到AI批量生成内容,预示着传统记者岗位的“寂静灭绝”与信息消费模式的范式转移。这场变革不仅挑战着现有商业逻辑与职业边界,更对信息真实性与社会信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伦理考验,亟待在人机共生中寻求新的价值锚点。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每一次技术浪潮都深刻地雕刻着人类获取、生产与消费信息的图景。如今,以生成式AI为核心的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渗透进内容创作与分发的每一个环节,掀起一场静默却势不可挡的“灭绝浪潮”。这场变革不仅关乎记者、UP主、写手等内容创作者的未来,更是一场关于信息权力、商业模式乃至社会认知基础的深层重构。
战略野心:重塑信息入口与商业版图
当前的变革核心在于对信息流量入口的争夺和内容分发逻辑的再定义。以AI搜索引擎初创公司Perplexity为例,其向谷歌提出斥资345亿美元收购Chrome浏览器的“蛇吞象”式要约,看似天方夜谭,实则映射出风险资本对AI时代信息入口的孤注一掷式押注。Chrome坐拥全球逾30亿用户,是互联网最核心的流量枢纽,掌握浏览器即意味着掌握用户资讯的首要渠道。Perplexity的商业逻辑清晰而大胆:通过AI重塑搜索体验,进而控制信息发现和呈现的方式。
Perplexity的“Discover”功能及“Pages”工具正是这一战略的具象化。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聚合,而是通过实时抓取整合全网新闻,以交互问答和结构化、视觉化的“页面”形式呈现热点事件知识库1。这与传统新闻聚合器截然不同,后者多停留在内容的简单堆砌。类似地,由前Twitter工程师创立的AI新闻平台Particle.news,则主打AI生成新闻摘要、精选媒体引用及多角度视图,致力于成为用户口袋里的“新闻智能体”1。Particle的CEO Sara Beykpour强调,他们旨在实现真正的“聚合”,而非仅仅是“搜集”和展示,通过AI为每个话题生成全景式摘要,并深入挖掘原始信源,分析媒体报道倾向。
这些AI原生新闻产品正在挑战由传统媒体和搜索引擎构建的信息分发体系。它们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更高效、更个性化的信息获取路径,从而切入并主导新的商业流量入口,这预示着一场由AI驱动的媒体产业权力转移。
生产范式革新:从内容创造到“信息建筑”
AI对内容产业的冲击,最直观的体现是其在内容生产效率和成本上的颠覆性优势。一项由哥本哈根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新闻业是受生成式AI影响最前沿的职业之一1。高达**57.2%的记者认为AI会取代更多工作,更有超过70%**的记者表示,未来几年AI将取而代之。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新闻编辑室中,从自动化内容生成、社交媒体监控到算法编辑决策,AI的身影无处不在12。
我们正在目睹一场“缓慢而寂静的灭绝”——AI正在接管数据整理、背景说明、基础报道等机械性、重复性劳动。例如,多模态AI能迅速将同一则新闻转化为30秒语音简报、图文快讯、深度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AI新闻就像水一样,随媒介改变形式”1。更惊人的是,AI可以实现指数级的内容生产速度,如“1分钟生成10篇报道”,并能自动重组人类输入内容,无限循环生产新内容1。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人类创作者的终结,而是职能的重塑。正如Google搜索结果指出,AI在新闻生产中更多扮演“辅助增强”的角色,尚无法完全替代人类记者和编辑的原创性2。未来,记者将转型为**“信息建筑师”,他们不仅需要精通AI工具,更要专注于现场调查、价值判断、纠错AI内容以及新闻伦理的坚守**。人机协作将成为常态,AI处理效率和规模,人类则赋予内容以深度、洞察和人文关怀。这种全新的分工模式,将决定内容质量的上限和广度。
用户体验颠覆:高效、个性化与信任挑战
AI新闻产品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用户阅读体验:高效、个性化和互动性。过去读者需浏览多篇报道才能全面了解事件,AI聚合器现在能自动汇总多源信息,重构内容,用户单页即可获取核心事实、各方观点及背景脉络,实现“一站式的全景报道”1。
更具革命性的是,阅读体验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AI新闻产品引入对话式互动,用户可向AI提问,实现“所见即问,所问即答”1。这种互动性极大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深度和趣味性。
与此同时,社会对AI生成内容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无论是HeyGen虚拟形象加11Labs配音批量生成的短视频,还是完全由AI驱动的主持人节目,其观看量依然巨大1。这说明大部分观众并不在意内容是否由AI生成,他们只在乎是否能获得信息或娱乐,尤其是年轻一代,“内容就是内容,只要能带来快乐和刺激,就会继续刷下去”1。这种“内容即内容”的消费心理,无疑将进一步加速AI内容对传统创作者的冲击。
然而,这场变革也伴随着严峻的伦理挑战和信任危机。AI的自动化内容生成能力,使得虚假信息(“digital fire”)的制造和传播变得更为迅速和隐蔽2。多模态AI甚至只需简单的文本提示,即可在几秒钟内生成逼真的虚假图像或视频,并通过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使公众难以辨别真伪和来源2。更为甚者,像Perplexity这样的AI搜索公司,近期被曝出忽视robots.txt
文件,秘密抓取网站内容,引发了技术违规和版权争议3。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导致法律风险,更严重侵蚀了内容创作者的权益和行业的信任基础。在AI驱动的信息洪流中,如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透明度,将是摆在所有从业者和用户面前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提升全社会的“AI素养”2。
人机共生:伦理审视与未来图景
面对AI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新闻业乃至整个内容生态系统正走向一个人机共生的新常态。技术与商业的迅猛演进,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效率提升和市场版图的变化,更要深入思考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影响。
从哲学层面看,当AI能够无限循环生产内容、甚至模仿人类情感和风格时,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原创性”与“创造力”的定义。信息的获取不再是稀缺资源,价值判断、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成为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AI可以掌握信息,但“新闻的价值还要靠人类来判断”1。
从商业角度而言,AI新闻产品要实现长期发展,必须找到健康的商业模式,尊重内容价值,并惠及内容源1。这可能意味着新的版权协议、收入分成模式,以及对高质量原创内容的持续投入,以避免陷入低质内容的恶性竞争。
从社会层面,提升公众的AI素养(AI Literacy)变得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培养用户辨别AI生成内容、评估信息来源、理解算法偏见的能力,以应对“信息危机”和“认知失调”的风险。
最终目标,正如原文章所言,是“让用户受益:当冗余的信息噪音被过滤、多元观点被汇聚、知识获取变得触手可及——我们离‘人人都能方便地了解真实世界’这一愿景就更近了一步”1。这需要技术创新、商业实践、伦理规范和社会教育等多方协同,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智能、负责且普惠的信息未来。
引用
-
AI来了,记者、UP主、写手,谁能逃过这场“灭绝浪潮”?·新智元(2025/8/18)·检索日期2025/8/18 ↩︎ ↩︎ ↩︎ ↩︎ ↩︎ ↩︎ ↩︎ ↩︎ ↩︎ ↩︎ ↩︎ ↩︎ ↩︎
-
传媒观察| 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带来哪些变革与挑战 - 江苏·江苏新闻 (http://jsnews.jschina.com.cn/kjwt/202307/t20230706_3244240.shtml)·史安斌, 刘勇亮(2023/7/6)·检索日期2025/8/18 ↩︎ ↩︎ ↩︎ ↩︎ ↩︎
-
AI搜索明星公司Perplexity曝丑闻:技术违规无新意极易产生 ...·腾讯新闻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621A02Z2D00)·(2024/6/21)·检索日期2025/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