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第二幕:当淘金热遭遇精算师的冷静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人工智能初期的喧嚣过后,知名投资机构Bessemer以真金白银的投入为基础,描绘了一幅AI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结构化成熟的图景。他们预判,未来AI的增长将分化为“超新星”的爆发式扩张与“流星”般的稳健迭代,并强调“记忆”与“情境”将成为新的商业护城河,而“行动系统”正取代传统“记录系统”,预示着一场价值创造范式的深刻变革。

如果说2023年是人工智能的“爆炸元年”,那么2025年的市场,则更像第一道破晓的曙光,驱散着最初的喧嚣与混乱。当技术的惊叹声渐趋平息,资本与创业者们正努力辨析,究竟是昙花一现的流星,还是预示着新纪元来临的超新星。在这一关键转折点,硅谷的SaaS“金字招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凭借过去十年在软件领域的深厚耕耘,以及自2023年以来向AI原生初创公司**斥资超过10亿美元(约合72亿人民币)**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更为清晰的AI宇宙图景。1他们的《2025年人工智能现状》报告,不仅是真金白银下注后的冷静观察,更是对未来趋势的一次深刻预判。

增长范式:超新星与稳健流星

Bessemer的分析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AI初创公司增长范式,仿佛宇宙中的两种星体:AI超新星AI流星。超新星型公司,正如其名,能在商业化首年就以软件行业前所未有的速度,从种子轮融资直冲年收入1亿美元(平均首年约4000万美元ARR,第二年跃升至1.25亿美元ARR)。这无疑令人兴奋,也让竞争者感到不安。然而,这种爆发式增长往往伴随着脆弱的收入基础、低转换成本以及为了抢占市场而牺牲的微薄甚至负利润率(平均毛利率仅25%)。它们常被诟病为“薄包装”——高度依赖底层基础模型,却缺乏足够厚重的业务逻辑。尽管其“人效比”(ARR/FTE高达113万美元)惊人,预示着巨大的运营杠杆潜力,但其可持续性仍需时间检验。

相比之下,AI流星型公司更像是SaaS时代的“优等生”,它们在产品与市场契合度、客户维系以及健康的毛利率(约60%)上表现出色。虽然它们不会频繁占据新闻头条,但其增长速度(第一年300万美元ARR,并实现四倍同比增长)已明显快于传统SaaS的T2D3模式,更接近“Q2T3”(前两年每年四倍,后三年每年增长三倍)。Bessemer认为,真正定义这个时代的,可能并非少数昙花一现的异类,而是这些能持续高增长、深受客户喜爱且潜力巨大的“AI流星”。这提醒着那些渴望一鸣惊人的创始人,稳健的商业模式和可持续增长,或许才是通向长期成功的康庄大道。

智能新前沿:记忆、情境与行动系统

AI产业正悄然步入其“第二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由算法突破驱动,催生了基础模型与算力巨头,那么第二阶段的核心,将从“能解决问题”转向“定义并衡量问题”。正如OpenAI的姚舜宇所言:“人工智能的下半场,将从解决问题转向定义问题。”这意味着AI将从实验室的基准测试分数,走向能与真实世界有效交互、融入运营环境并持续学习的系统。

在这一转变中,记忆情境正成为构建AI护城河的关键要素。模型上下文协议(MCP)——这个被誉为“AI的USB-C”的通用规范,正加速AI访问外部API、工具与实时数据的能力,为构建能“真正替用户行动的代理”铺平了道路。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跨会话的持久记忆和深度情境理解。从扩展上下文窗口的短期记忆,到依托向量数据库和内存操作系统的长期记忆,再到通过混合RAG(检索增强生成)实现更丰富情境回忆的语义记忆,这些技术堆栈的融合,将决定下一代AI应用的智能化程度和用户黏性。当一个AI产品比任何替代方案都更了解用户的世界,替换它就如同推倒重来。这不仅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关于谁能抢占用户“数字大脑”制高点的商业战役。

更为颠覆性的,是人工智能对传统企业软件“记录系统”(SoR)的冲击。几十年来,Salesforce、SAP、Oracle等巨头凭借复杂的产品线和高昂的转换成本构筑了坚不可摧的壁垒。如今,AI能够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按需生成代码,将过去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实施项目,缩短至数月甚至数周。AI原生应用不再仅仅存储信息,它们正演变为能根据信息直接行动的“行动系统”。Day.ai、Attio等CRM工具能自动记录客户互动;Everest、Doss等ERP系统则自动化财务预测与采购。这种从“记录”到“行动”的范式转移,通过“AI特洛伊木马”(用高价值功能捕获数据流)、极速实施、数据解锁和10倍投资回报率提升,正在瓦解传统巨头的护城河。这不仅是软件的迭代,更是企业运营效率的革命性飞跃。

垂直深耕与消费级代理的远景

AI的能量释放并未止步于企业级变革,它正以一种“杠杆”而非“软件”的姿态,深入那些曾被视为“技术恐惧症”的垂直行业。医疗、法律、教育、房地产乃至家庭服务——这些长期依赖人工、服务密集的领域,正被AI原生工具快速颠覆。Abridge用生成式AI自动生成临床笔记,SmarterDx自动化编码流程,EvenUp将数天的案卷准备压缩到几分钟。这些突破性公司往往具备锋利的楔入点(尤其在语言/多模态场景),将领域知识和数据积累转化为情境护城河,并从第一天就交付10倍的投资回报率,让生产力提升变得触手可及。

在消费级市场,AI正从最初的生产力工具,逐步走向“生活伙伴”。通用型LLM(如ChatGPT和Gemini)已融入数亿人的日常,而语音交互的流畅性更是带来了革命性的体验升级。更深层次的需求正在浮现:心理健康、情绪陪伴、自我成长。Character.AI的成功预示了情感型AI的主流化趋势。然而,最大的机遇或许隐藏在那些“服务不足”却又需大量手动操作的领域——例如碎片化且耗时的旅行预订,以及亟待被“替你浏览、比价、结账”的代理重写的购物体验。谁能拿下这些场景的主导权,谁就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平台。

正如Bessemer所言,AI行业已不再处在黎明,而是置身于它层层展开的浩瀚宇宙。速度固然重要,但方向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顶尖初创公司不仅要让软件跑得更快,更在于打造能观察、倾听、推理和行动的系统,将智能融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记忆、情境、治理、自主性等关键问题仍待解决,但正是这种“未知中的确定”,构成了当下AI的独特力量——地图或许仍模糊,但前沿已经清晰可见。最终的胜者,将是那些能超越“更多人工智能”的简单逻辑,转而追求“正确的人工智能”,在正确的高度取得正确结果的先行者。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军备竞赛,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洞察力与品味的较量。

引用


  1. 给AI砸了70亿之后,这家投资机构抛出了7个判断 · 36氪 · 乌鸦智能说 (2025/8/18) · 检索日期2025/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