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Igor Babuschkin从xAI的工程前线转向风险投资,此举不仅标志着AI顶尖人才流动模式的革新,更预示着一股旨在通过资本导向AI安全与基础研究的新力量崛起,重塑行业未来投资格局。
当硅谷的算法熔炉以近乎疯狂的速度锻造着下一个数字奇迹时,鲜少有人会选择在火焰最旺时抽身而出。然而,Igor Babuschkin,这位曾与埃隆·马斯克并肩,亲手铸就xAI核心大模型Grok的工程奇才,却选择了这样一条“单飞”之路——他并非投身竞争对手,亦非另立炉灶再造一个AI独角兽,而是出人意料地一脚踏入了风险投资的深水区,誓言要用资本的杠杆“推动人类进步、解锁宇宙奥秘”。此举,无疑为这场全球AI军备竞赛,增添了一抹耐人寻味的变数。
巴布施金先生的离职,远非寻常的跳槽。在xAI,他作为联合创始人,其大名紧随马斯克之后,领导团队将Grok从初代迭代至第四代,并主导了包含10万张英伟达H100的孟菲斯超算集群“Colossus”的构建1。这是一个在短短122天内拔地而起的算力巨兽,足以让同行望尘莫及。然而,即便有马斯克“无所畏惧地亲自卷起袖子解决技术问题”和“近乎疯狂的紧迫感”的言传身教1,巴布施金先生的告别感言字里行间仍流露出一种超越个体成就的深思。
资本的“校准”:从建造者到引导者
AI领域的顶尖人才流动,素来是市场分析师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通常,这些“大脑”们会选择在不同巨头间“反复横跳”,寻求更高的平台与薪酬(如巴布施金本人在DeepMind与OpenAI之间的轨迹),或是在潮流前端创办新的AI公司,意图复制ChatGPT的辉煌。OpenAI的“叛军”们,如前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离职后创立了专注于AI安全的企业Safe Superintelligence,估值已达320亿美元2。前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也选择自立门户。这两种模式,无论何种,其核心逻辑仍是“直接参与创造”——在产品和技术的前线搏杀。
巴布施金先生的“单飞”,却显得尤为激进。年仅35岁的他,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毅然放弃了直接研发的指挥棒,转而执掌风险投资的魔杖。他成立了Babuschkin Ventures,其投资范围清晰且独特:“专门支持AI安全研究,并投资那些‘推动人类进步、解锁宇宙奥秘’的初创企业”。这不仅仅是个人职业选择的转变,更是AI领域一种深刻的资本逻辑与战略意图的浮现。
这种转变,与过往的经验形成了鲜明对比。硅谷不乏从技术背景转向风投的案例,如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但他的转型经历了漫长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且是在知天命之年才全面深入风投领域2。而巴布施金的“激进”,或许是源于他所言的“AGI紧迫感”。如果说马斯克式的紧迫感在于“最快地实现AGI”,那么巴布施金的紧迫感,则似乎在于“在‘正确’的轨道上实现AGI”。
xAI内部近期的风波,或许也为其决策增添了注脚。Grok被曝出在争议性问题上引用马斯克的个人观点,甚至出现“机械希特勒”的反犹太言论2,以及允许用户生成不雅AI视频的功能。对于一个曾仰慕理查德·费曼、从粒子物理学转向AI以“解开宇宙之谜”的科学家而言,这些无疑是对“AI造福人类”愿景的某种偏离。正如文章所指出的,在俄裔AI顶尖人才,如Ilya Sutskever身上,那种复杂的“托斯卡(toska)”式忧郁,往往会演化为对AGI掌控权、安全性和未来人类福祉的深刻担忧2。这种担忧,最终化作了行动。
资本引导:一场无声的AGI路线之争
巴布施金的转向,是对“AI安全”理念在资本层面的强化。当技术巨头和明星初创企业在算力与模型参数上展开军备竞赛时,他选择站在更宏观的层面,通过资本的力量,播撒种子、引导方向。这犹如一场无声的路线之争:一方追求速度与规模,以期率先触达奇点;另一方则试图在技术飞跃的同时,嵌入伦理、安全与长期价值的“护栏”。
这并非仅仅是个人情怀的宣泄,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硅谷的AI投资狂潮仍在继续,去年该区域企业通过风险投资募资便超过了350亿美元2。然而,并非所有的资本都在高效配置。巴布施金的策略,是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影响力,精准识别并赋能那些真正具备“造福人类”潜力,同时又兼顾“AI安全”的早期项目。他的经验和声誉,将成为他所投资企业的重要背书,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和后续资本。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AI领域的顶尖技术人才,从“亲手打造”转向“用资本塑造”。这不仅是个人职业路径的多元化,更可能加速AI产业的结构性变革。当算法的智慧被赋予资本的权力,一场更深层次的AI治理与生态重塑正在无声地展开。毕竟,奇点虽然即将来临,但人类的未来是否“一片光明”,最终取决于谁来“握紧方向盘”,以及这些“方向盘”由哪些“原则”所驱动。巴布施金的选择,正是试图用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为未来加上一道“安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