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昆:从边缘到中心,一位AI教父的深思与坚守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沉寂数月后,图灵奖得主杨立昆以其一贯的冷静与前瞻性,重申AI安全是工程而非失控危机,力倡开源生态加速技术普惠,并呼吁年轻人无畏创新,共同塑造AI引领的新文艺复兴。

在科技巨头Meta内部,一场关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竞赛正酣,马克·扎克伯格主导的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于2025年7月1日高调成立,旨在加速这一进程。随之而来的,是行业对顶尖AI人才的狂热追逐与资源重组。然而,在此过程中,那位长期担任Meta基础AI研究实验室(FAIR)首席科学家、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之一的杨立昆(Yann LeCun),却似乎在一片喧嚣中逐渐“边缘化”,淡出了公众视野,引发外界诸多猜测。

但真正的思想者从不会真正沉寂。数月后,在法国巴黎,一场由硅谷初创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芭芭拉·罗萨里奥(Barbara Rosario)发起的专访,让这位图灵奖得主重新站到聚光灯下。他以其标志性的冷静与深刻,剖析了AI研究方向、行业竞争态势,以及最受关注的AI安全争议,如同深海中升起的灯塔,为迷茫者指引方向。

信仰的坚守与变革的先声

杨立昆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坚守与远见的编年史。近四十年前,当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研究仍沉浸在符号逻辑和专家系统时,他与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一同,逆潮流而动,深耕当时被视为“小众”的神经网络技术。他坚信,机器无需显式编程,也能通过学习掌握技能。这一理念如今已成为现代AI的基石,但在早期却曾长期被忽视甚至嘲讽。

他在法国索邦大学的博士论文中,便提出了早期反向传播算法的雏形。1985年冬,一次偶然的研讨会让他结识了神经科学家特伦斯·谢诺夫斯基(Terry Sejnowski),后者将他的研究引荐给辛顿。不久,杨立昆便受邀前往多伦多,与辛顿展开了博士后研究,这段经历为“深度学习”的萌芽奠定了基础。彼时,他们称其为“神经网络”1

加入贝尔实验室后,杨立昆在字符识别任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甚至推动了支票识别系统等技术的实际应用。这并非坦途,正如他所回忆:“当时要说服别人接受这项技术很困难,因为不同电脑、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之间难以复现我们的成果。”1 这份早期在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之间架桥的经验,无疑塑造了他对AI“工程问题”的深刻理解。

2003年,杨立昆在纽约大学重启神经网络研究,并首次将“神经网络”更名为“深度学习”——一个更具吸引力、也更符合其本质的名称。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本世纪10年代末。辛顿的学生们带着深度学习技术进入微软、谷歌和IBM,将其应用于语音识别引擎的核心声学建模部分,结果“显著优于原有系统”1。短短18个月内,这项技术席卷了几乎所有智能手机的语音识别系统,深度学习自此从学术边缘走向主流,开启了AI的新篇章。

开源的信仰与理性的安全观

面对当前AI领域的激烈竞争,尤其是欧美中之间的“地缘较量”,杨立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这并非地域间的竞争,而是“开放研究与开源生态对封闭专有系统的对抗”1。他以Meta的Llama模型家族为例,强调其自2023年夏季以来已被下载约8亿次这一惊人数字。在他看来,开放研究和开源社区的进步速度更快,它加速了技术进步,使更多公司和个人从中受益,最终推动整个行业的繁荣。他坚信,开源AI是祛除AI系统弊端的良方,Meta也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和推动开源AI的发展,无保留地分享了Llama 2和即将推出的Llama 3等里程碑式的大模型2

而对于甚嚣尘上的AI“失控”论和“智能必然导致支配欲”的担忧,杨立昆展现出一位资深工程师的冷静与务实。他将AI安全视为一个典型的工程与设计问题,而非不可避免的末日危机。

“让AI的行为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更像是一个工程与设计问题,就像当年我们通过工程手段让喷气式飞机安全飞行一样。”1

他提出了著名的“目标驱动架构”(Objective-Driven Architecture)13。其核心思想是为AI系统设定清晰的目标和必要的安全边界,使其在既定范围内执行任务。他强调,智能本身并不会必然导致支配欲,这在人类社会中也有类似例子——并非所有聪明人都选择担任领导职位。即便未来出现“缺乏安全防护”的AI系统,社会也能够通过研发更先进、具备完善安全机制的AI来抵消其潜在风险。从长远来看,社会会倾向于选择能够服务人类利益、与价值观契合的系统。他甚至认为,当前AI理解世界的水平“不如猫”4,言下之意是,我们离真正的AGI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的恐慌实属过度。

超越代码:一位思考者的多维人生

在科学家的严谨之外,杨立昆展现出令人意外的多面性与人文情怀。他热爱音乐,品味驳杂,从古典乐(尤其是巴洛克音乐)到斯特拉文斯基的现代古典乐,再到50、60年代的爵士乐和当代爵士,无不涉猎1。这种对旋律、结构与即兴的喜爱,或许也映射了他对算法之美与创新之无限的追求。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对手工创作的热情。他的父亲是一位机械工程师和发明家,这份耳濡目染的基因,让杨立昆和他的哥哥从小就喜欢“建造各种飞行器,比如飞机和直升机,飞上去,也会摔下来”1。他享受“造一些看似不可能飞的东西”的过程,这让他学会了大量的工程知识。这种亲手实践、从无到有创造的精神,无疑是他工程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源泉。

当被问及怀念法国的什么时,他坦言怀念巴黎、家人、朋友,以及法国的文化和美食,特别是带有阿尔萨斯血统的祖母制作的传统阿尔萨斯酸菜火腿,透露出深植于心的乡愁与对根源的眷恋1。而在社交媒体上,他分享音乐、艺术,甚至有趣的动物视频,对动物的智慧充满好奇,反思“我们常认为动物不聪明,但我们是否足够聪明去理解动物的智慧?”1 这份对生命、智慧的广泛探索欲,让人看到他超越技术之外的深邃哲学思考。

给未来世代的寄语:重塑文艺复兴

在访谈的最后,杨立昆将目光投向了未来,并向年轻一代发出了充满力量的寄语。他驳斥了那些“负面的、耸人听闻的故事”,认为它们往往是为了“吸引注意力或阻碍行动”1

他激励年轻人:

“要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主动塑造你想要的未来。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你无法参与下一次重大创新,或小项目没有价值。只要是你相信且重要的想法,哪怕看似简单,也能改变世界。未来由你们来塑造,不是我,不是Meta,也不是当权者,而是你们。”1

在他眼中,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他坚信AI将像15世纪的印刷术一样,引发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极大地增强人类智慧。这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积极参与、共同塑造的宏伟画卷。杨立昆的深思与坚守,不仅是其个人学术与职业生涯的缩影,更是对AI时代发展方向的深刻启示:以开放促创新,以理性消恐慌,以人文关怀引领技术前行。

引用


  1. 图灵奖得主杨立昆沉寂数月后发声:AI安全是工程问题·36氪·(2025/8/19)·检索日期2025/8/19 ↩︎ ↩︎ ↩︎ ↩︎ ↩︎ ↩︎ ↩︎ ↩︎ ↩︎ ↩︎ ↩︎ ↩︎

  2. 杨立昆:开源AI是祛除AI系统弊端的良方?·飞书文档·(2025/8/19)·检索日期2025/8/19 ↩︎

  3. 生成式大模型很糟糕,我们需要目标驱动的AI·知乎专栏·(2025/8/19)·检索日期2025/8/19 ↩︎

  4. 前沿观点|杨立昆:当前AI理解世界水平不如猫·Transcengram新闻·(2025/8/19)·检索日期2025/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