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李通,擎朗智能的掌舵者,以其对机器人商业化近乎偏执的追求,带领公司穿越了行业数次潮汐。他坚信机器人唯有真正成为可替代人类的“劳动力”,才能实现大规模落地,并正以这种务实精神,从专用机器人迈向通用具身智能的未来。
在盛夏时节的科技展会现场,擎朗智能的展位总能吸引络绎不绝的目光。双足服务机器人XMAN-F1化身忙碌的服务生,娴熟地打着爆米花、调制冰镇饮料、甚至调配鸡尾酒。它们步履轻盈,动作流畅,仿佛是未来服务业的缩影。这并非简单的技术炫技,而是擎朗智能CEO李通深植于心的商业理念具象呈现——“让机器人真干活”1。
周期律下的幸存者哲学
“商业化。”在与我们深入交流时,这个词从李通口中反复提及,带着一种经历沉浮后的笃定与洞察。擎朗智能,一家在商用机器人领域沉浮了15载的公司,对行业的周期律有着深刻的体会。李通坦言,这十年来,机器人行业“基本上是每隔两三年经历一个轮回,关注1次、落寞1次,一直是这样交替,我们都习惯了”1。
在上一轮商用机器人的“大逃杀”中,曾有上百家公司涌入,而最终能成体量的却屈指可数。擎朗智能之所以能成为幸存者,甚至“穿越周期”,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对商业化目标的坚定不移。李通清醒地指出,很多公司折戟的关键在于对“落地”的误解:
“机器人厂商想象中的‘落地’和实际的落地是有误差的,一个是甲方的期待,一个是你的想象,中间的误差要解决。你真的了解你的客户吗?还是只是想象中的了解?”1
对李通而言,机器人公司真正的商业化,是摒弃实验室里的“想象”,勇敢走向现场,深入观察客户的真实痛点,从而找到机器人能力与客户价值的交汇点。
“劳动力”:商业化的终极衡量
李通对商业化的理解,远超一般意义的产品销售。他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机器人公司本质就是劳动力公司,商业化关键在于,机器人能不能成为劳动力。”1
他进一步阐释了这一“岗位化”理论:
“当机器人真正能替代一个岗位的工作,成为比人类更高效的劳动力时,才有了大规模落地的可能性。否则,所谓的机器人干活,只是炫技、噱头。”1
为了实现这一点,擎朗智能团队的做法可谓“颗粒度”极细。当年他们的机器人落地某连锁火锅店时,研发、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全员亲临现场。当机器人出现问题时,他们甚至亲自上阵,帮忙传菜。他们需要了解客户业务的每一个小细节,从流程、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到一个新人如何从陌生到上手,乃至客户的培训内容和标准。比如,在火锅店的场景中,李通细致入微地观察到,一个店里总共有20多个工种,传菜员有兼职和专职之分,每个人每送一个托盘,需要用手环刷卡计件,配送一个托盘是五毛钱。这种对成本和效率的极致把控,让擎朗的机器人能够替代一个人类员工的岗位,且成本仅是人类的1/2到1/3,从而具备了大规模复制的商业价值1。
凭借这种务实的商业哲学,擎朗智能已累计销售超过10万台商用机器人。IDC 2024年的报告显示,擎朗智能是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全球第一,市场份额高达23%1。你在汉堡王、希尔顿酒店见到的配送机器人,或是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清洁服务的机器人,都出自擎朗之手。
从“沿途下蛋”到“智能涌现”
当专用机器人的出货量逐渐稳定,2023年起,李通和擎朗智能又开始了新的征程——研发机器人“大脑”,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形机器人。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他们独特的“沿途下蛋”发展路径。
李通解释了其战略思考:
“我们天天想一个问题,我们是憋一个大招直接做通用机器人,还是沿途下蛋,走渐进式落地的路线。最后我们决定,先在简单的垂类落地,我们叫细分化的市场。然后,一边落地,一边产生数据。”1
在他看来,当前机器人最大的瓶颈是数据。只有当机器人在各个“碎片市场”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积累了足够多的纵向数据,才能支撑数据模型持续迭代,最终催生出更聪明、具备泛化能力的机器人大脑,实现“智能涌现”1。
专用机器人因其针对特定岗位的高效率而占据优势,但缺点是不能迁移;通用机器人则能通过软件数据迭代适应不同岗位,但初期效率可能较低。李通认为,“专用和通用机器人混合在一起,才能一起更高效率解决服务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1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擎朗推出了双足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F1,以及双臂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W3,将“具身大脑”和“具身小脑”应用于实践1。
尽管具身智能大模型领域尚无公认路径,李通依然坚信VLA(Vision-Language-Action)技术路线的潜力。他承认机器人实际操作与用户预期仍有较大差距,并以“按电梯”这一看似简单却充满复杂变量的场景为例,强调了机器人泛化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坚持自研“大脑”:
“大脑公司在没有场景、数据,这样真空的状态下,很难做出一个完美的大脑。”1
擎朗通过在实际场景中设置问题,倒推模型结构,以确保技术研发能够真正解决商业痛点。
必选项:机器人的全球征途
李通的商业视野,早已超越了国界。他坚定地认为:
“未来所有机器人出海是必选项,因为机器人本身就是劳动力。”1
海外,特别是欧美日韩等劳动力缺乏、人力成本高昂的地区,对机器人的需求远超国内。擎朗的海外机器人售价是国内的好几倍,且在加拿大养老协会等机构眼中,机器人几乎是“什么都缺”的刚需1。
然而,出海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差异是其间微妙的变量。李通观察到,日本和韩国消费者对机器人的接受度普遍较高,或许是受“哆啦A梦”等童年记忆的影响,他们天然将机器人视为伙伴,包容度更强,因此在为日本市场设计机器人时,擎朗会更偏向“卡哇伊”的风格。而欧美消费者则“看终结者长大的”,他们可能更希望机器人展现出硬朗、可靠的一面1。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擎朗智能积极与软银、KT韩国电信、沙特阿美等海外巨头建立合作,借助他们的背书和本地化运营能力,加速其全球商业版图的扩张。
在机器人行业经历了数次热潮与低谷的李通,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和务实。他深知,尽管具身智能热潮再起,但要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仍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沉淀和努力2。而擎朗智能的穿越周期之道,正是源于这种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他将继续带领擎朗,以“劳动力”的视角,在全球范围内重塑机器人行业的商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