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高盛认为,人工智能并非传统软件的掘墓人,而是其转型升级的“力量倍增器”。AI将推动企业级软件市场总额扩张,并促使现有SaaS巨头通过混合AI策略和深厚护城河实现价值重塑,与新兴的AI原生公司共同开启产业新篇章,为投资者提供可观回报。
近来,科技界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焦虑,空气中似乎回荡着一个振聋发聩的谶语:“软件已死,AI当立!”这一论调在OpenAI发布最新大模型后达到了高潮,甚至让德国软件巨头SAP的股价在短短一周内,如同遭遇了一场数字瘟疫,市值蒸发近220亿欧元,欧洲软件股随之集体打了个寒颤。市场人士开始窃窃私语,SaaS(软件即服务)的黄金时代是否已日薄西山,行将就木?人工智能这股技术洪流,究竟是温柔的滋养,还是毁灭性的海啸?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加入了这支“悲观合唱团”。华尔街的资深观察家——高盛集团的分析师们,以其一贯的冷静与洞察力,适时地投下了一枚清醒剂。他们认为,对传统软件商业模式的“生存风险”担忧,或许言过其实。在他们的“数字水晶球”中,AI不仅不会成为SaaS巨头的掘墓人,反而更可能扮演一位“力量倍增器”的角色,为这片看似饱和的市场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一场重新定义价值创造的商业革命。
当“智能”遇上“软件”:倍增器还是掘墓人?
市场的恐慌,源于对颠覆性技术最原始的恐惧:AI原生公司能否凭借“深远地更好且更便宜”的产品,将现有SaaS巨头掀翻在地?高盛的回答是,此一时彼一时也。今天的SaaS领军者,已非当年那些固守本地部署、被云浪拍在沙滩上的老朽。它们凭借多年的积累,构建了高耸的竞争壁垒,并非三两拨千斤就能轻易撼动。
以定价策略为例,AI原生公司若试图以纯粹的“价值导向”定价冲击市场,固然诱人,却也可能侵蚀传统的基于席位的营收模式。然而,SaaS巨头们早已开始未雨绸缪,将定价重心转向基于“结果”的方法,例如Salesforce的转型,或是HubSpot巧妙地将AI功能融入现有订阅协议中,引导用户自然过渡,而非简单粗暴地额外收费。这好比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更换轨道,既要保证平稳运行,又要实现战略转向。
在功能创新方面,这些巨头更是展现了惊人的灵活性与韧性。ServiceNow收购Moveworks、Braze吞并Offerfit、Salesforce揽入Bluebirds,此类并购案层出不穷,无不彰显着它们在AI能力上的饥渴与决心。而Salesforce在2024年9月发布的Agentforce,更是将其AI布局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定义了企业级AI应用的下一阶段。这使得AI原生公司即便技术出众,想在定价和产品功能上全面颠覆现有格局,也并非易事。
更有趣的是,高盛的一项案例研究揭示了一个反直觉的现象:在呼叫中心场景下,AI应用确实能将企业运营成本降低约30%,但这并未导致软件总预算的缩减,反而使其增长了惊人的130%。这并非是软件供应商的趁火打劫,而是AI技术扩展了应用软件的潜在市场总额(TAM),使得企业愿意为更高价值、更高效能的解决方案支付更多溢价。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AI就是那能将原油提炼出更多高附加值产品的超级炼油厂,让整个油气田的价值变得更大。
巨头的“混合护城河”:数据、信任与顽固的惯性
面对AI这股“技术海啸”,企业软件巨头们并非坐以待毙,而是普遍部署了一种精明的“混合AI模型策略”(hybrid AI model strategy),这正成为它们巩固自身“护城河”的关键。其精髓在于将基于自身海量专有数据训练的领域特定模型,与外部前沿的大语言模型(LLM)巧妙结合。这不仅保留了企业长久以来积累的数据优势,也提供了前沿技术的灵活性和高性能。从Snowflake的Arctic模型到Salesforce的Agentforce,再到ServiceNow的Now LLM,这些行业领导者正在其平台内嵌入自有模型,处理核心企业工作流,同时允许客户通过接口调用OpenAI、Google等外部模型。
这种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被AI原生新贵“釜底抽薪”的风险。客户被牢牢锁定在自己熟悉、安全且深度整合的生态系统中,数据迁移的成本与风险,如同盘根错节的藤蔓,让潜在的叛逃者望而却步。更何况,垂直领域的软件供应商因其深刻的行业知识和对复杂工作流的理解,拥有更为坚固的壁垒。在高盛看来,在这些专业领域,AI更可能扮演“增强”而非“取代”的角色。毕竟,企业级软件不仅仅关乎产品功能,更涉及“冰山之下”的一整套复杂体系:可靠性、安全性、合规性、以及与现有IT基础设施的无缝集成,这些都非一日之功。
市场往往低估了企业级软件与消费级软件之间的天壤之别。消费者在使用AI应用时,偶尔的“幻觉”可能只是博人一笑,但在企业环境中,一次AI的“胡言乱语”可能导致声誉扫地、客户流失、乃至法律纠纷。因此,企业对“任务关键性”软件的严苛要求,构成了现有巨头另一道坚不可摧的护城河。此外,尽管有人鼓吹智能体AI能通过代码生成和调试工具显著降低开发门槛,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构建自己的SaaS等效技术栈,高盛却认为这不过是经典的“内包与外包”问题的又一次回溯。即便内部维护成本下降,专业供应商的成本同样也会下降,这意味着专业供应商在性价比上的前沿,通常总是领先于内部技术团队。简单地用AI复刻一个旧软件栈,不仅困难重重,在某种程度上也“毫无意义”。技术变革的本质,理应是创造新的、差异化的应用,而非简单地重塑过去。
资本的量尺:谁将书写下一章?
尽管对软件行业的长期前景抱持乐观,高盛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Oracle of Delphi”。他们为投资者提供了一套实用的“量尺”,以判断多空双方的论点是否能得到市场验证。
首先,要密切关注净收入留存率(NRR)的稳定性。过去两年,SaaS领导者面临的续约压力格外巨大,这正是疫情期间需求的“潮汐”在2024-2025年退去后留下的“裸泳者”考验。其次,AI收入对增长的贡献程度将是关键的试金石。例如,Adobe预计其AI产品在2025年底将贡献2.5亿美元的年化经常性收入(ARR),这种明确的财务数据将是市场信心的重要来源。第三,客户对SaaS领导者创新的反馈至关重要,市场将密切关注巨头们在解决AI应用障碍(如模型选择、工具集成)方面的进展,毕竟,再好的AI也需客户买单。最后,AI原生企业的发展势头同样不可小觑,它们虽小,却拥有从单一产品公司扩展为套件产品的潜力,长期追踪这类新锐,有助于评估其对现有利润池的实际影响。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以其独特的节奏,重塑着全球经济的底层逻辑。高盛预计,智能体AI有望在2030年将全球软件市场规模激增超过20%1。更宏观而言,生成式AI甚至可能在未来十年推动全球GDP增长7%,约合近7万亿美元,并有望使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2。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生产力边界的扩张。虽然AI可能影响3亿个全职岗位,约三分之二的职业将受其自动化影响2,但高盛强调,多数工作和行业只会受到部分影响,AI将更多地是辅助人类,而非完全取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创新往往在淘汰旧工作的同时,创造出更多新的职业。
因此,“软件已死”的论调,更像是一场对未来过度悲观的预言。真正的图景,远比黑白分明的末日审判复杂得多。软件,这个数字世界的骨架,在AI的洗礼下,正经历一场痛苦而富有希望的涅槃。它不会消亡,而是会带着AI的基因,以更智能、更高效的形态,从烈火中重生,书写其新的篇章。
引用
-
高盛:智能体AI将重塑软件业格局2030年市场规模激增超20%·Moomoo·(2025/06/18)·检索日期2024/07/29 ↩︎
-
生成式AI或将推动全球GDP增长7%·高盛研究部·(未知)·检索日期2024/07/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