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奥尔特曼:在焦虑与开放间重塑AI世界棋局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萨姆·奥尔特曼以其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独特的务实主义,正面临AI全球竞争的复杂挑战。他警示美国低估了中国AI实力,质疑出口管制的有效性,并出人意料地推动OpenAI发布开放权重模型,以应对全球开源AI生态的崛起,展现其在技术竞争与开放合作间寻求平衡的领导力。

在华盛顿的喧嚣与硅谷的躁动之间,萨姆·奥尔特曼,这位人工智能浪潮的掌舵者,近来似乎被一种深沉的焦虑所困扰。他不再只是那个描绘AGI(通用人工智能)宏伟蓝图的未来主义者,而更像一位面对棋盘上复杂变局、眉头紧锁的战略家。他最近罕见的公开表态,犹如一道闪电,劈开了美中科技竞争表面之下的暗流涌动,让外界窥见他内心深处对未来走向的真实担忧:美国,可能严重低估了中国在AI领域的真正实力。

奥尔特曼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的臆想,而是基于他对全球AI版图深刻洞察后的直觉。他坦言,当被问及对中国AI的进展看法时,自己确实“很担心”1。在他看来,美中人工智能竞赛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谁领先”排行榜,而是形成了一种“深深纠缠在一起”的复杂局面。这种纠缠,不仅体现在推理能力、研究水平、产品化速度等多个维度,更在于其深远的影响力将重塑全球科技乃至地缘政治格局。他曾言,未来世界的很多系统,如果西方不主动布局,很可能会建立在中国的开源模型之上。

疑虑:出口管制之剑的钝化

奥尔特曼的焦虑,不仅指向中国AI的崛起速度和深度,也蔓延至美国当前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华盛顿寄希望于通过对半导体的严苛出口管制,来减缓甚至扼制中国AI的发展步伐。然而,这位曾经执掌Y Combinator、对全球科技创新生态有着深刻理解的企业家,对此却持着一种近乎悲观的怀疑。当被直接问及减少对华GPU供应是否会奏效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的直觉是,这行不通。”1

他深刻理解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类寻求突破的本能。在他看来,管制好比是试图在奔腾的河流中阻断某一个细小的支流,治标不治本。

“你可以对某个环节实施出口管制,但或许未必精准……也许人们会建立晶圆厂或找到其他变通办法。”

他寥寥数语,却道出了科技前沿的残酷现实:技术创新总会找到出路,而人为的壁垒,往往只会加速另一种形式的突破。奥尔特曼渴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但这简单二字背后,是他对全球科技生态复杂性清醒的认知和对技术演进规律的深刻敬畏。

策略:从封闭走向有限的开放

正是这种深刻的焦虑与清醒的认知,促使奥尔特曼及其OpenAI团队做出了一个足以载入AI发展史册的战略性决策:发布开放权重模型。长期以来,OpenAI一直以其高度封闭的技术策略著称,将强大的GPT系列模型深锁在API接口之后。然而,来自中国大模型的竞争,尤其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系统,成为压倒OpenAI坚守封闭策略的“最后一根稻草”。2

奥尔特曼直言,中国开源模型的崛起,是OpenAI决定发布自家开放权重模型的“一个因素”。他毫不掩饰这种改变背后的紧迫感:

“很明显,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未来世界的大部分系统可能会建立在中国的开源模型之上。这当然是我们做出决定的一个因素。虽然不是唯一一个,但这个问题似乎很大。”

这一转变,标志着OpenAI自2019年推出GPT-2后,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尽管这种开放并非完全的“开源”(OpenAI至今仍未发布其训练数据或完整的源代码),而是“开放权重”——即公开模型参数,允许开发者下载、本地运行和自定义,但它已足以搅动整个AI生态。奥尔特曼以其特有的战略远见,在外部压力与内部考量之间,找到了一个务实且具有前瞻性的平衡点。

反思:复杂性与未来的预判

此次开放权重模型的发布,在业界激起了褒贬不一的反响。一些开发者认为,这些模型表现平平,剥离了OpenAI商业产品中强大的功能。奥尔特曼对此不予反驳,反而坦然承认这是团队的有意为之,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核心应用场景——例如本地运行的编程代理。这再次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实用主义者的特质:不追求虚假的完美,而是在现实约束下,追求特定目标下的最大效用。

萨姆·奥尔特曼,这个在AI世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名字,正在用他的焦虑、他的怀疑、他的战略调整,为我们描绘一幅复杂而真实的未来图景。他不再是那个单纯的技术乐观派,而是站在技术与地缘政治交汇点上,深刻反思科技发展与国家命运、开放与竞争之间微妙平衡的思考者。他的每一次发声,每一次决策,都不仅是OpenAI的下一步,更是AI乃至整个数字世界未来走向的缩影。

引用


  1. OpenAI CEO警告:美国严重低估中国AI实力,出口管制也没用·科创板日报·黄君芝(2025/8/19)·检索日期2025/8/19 ↩︎ ↩︎

  2. 饭都不香了,奥尔特曼焦虑:美国低估了中国…·新浪财经·(2025/8/19)·检索日期2025/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