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小米AI眼镜发售伊始声势浩大,却在短短两月内遭遇市场“劝退”式降温,暴露出新一代AI硬件在用户体验、产品定位与商业化路径上的深层挑战。这不仅仅是小米的困境,更是整个智能眼镜行业在追逐“下一个AI入口”狂热中,亟待解决产品与市场真正契合度的缩影。
在数字化的喧嚣中,每一件号称“下一代智能设备”的产品,都承载着资本的期许与市场的好奇。小米AI眼镜,曾被寄予厚望,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随身AI入口”1。然而,这款从实验室走到大众视野的“数字视界”,似乎在一片喝彩声中悄然褪去了光环。发售仅两个月,其线下门店热度骤降,线上销量亦呈“高开低走”之势,甚至有销售人员“谆谆善诱”——“如果不是刚需、没有闲钱的话,可以不购买。”2 这种“劝退式”营销,本身就是对产品市场前景最真实的写照,无疑为这场旨在“连接人车家全生态”3的雄心壮志,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的阴影。
大众尝鲜的幻影与商业的试金石
小米AI眼镜初登场时,在京东旗舰店五日内销量突破万台,一度让内部紧急上调销售目标至50万台,描绘了一幅随身AI新时代的宏伟蓝图。然而,热度如潮水般迅速退却。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昔日排队体验的盛况已不复存在,门店问询寥寥,销售人员甚至直言“半个月也就补了3台”2。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其销量呈现断崖式下滑,以抖音旗舰店为例,日销量从峰值的_5000-7500台_骤降至不足_250台_2。
这种“高开低走”的背后,并非市场对“AI眼镜”概念的冷漠,而是对产品实际价值感知的迟疑。尽管小米凭借其一贯的“高性价比”策略,将基础款售价定在_1999元起_,低于Rokid等竞争对手2,但这种价格优势似乎未能抵消用户体验上的诸多不足。消费者吐槽其“整体塑料感较强”2、“镜片反光严重”2,甚至有用户抱怨拍照功能如同“盲拍”,防抖缺失导致视频抖动明显2。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内置的“小爱同学”语音交互系统,频频因唤醒不灵敏或误触其他米家设备而引发不满,用户直呼“期待值太高了,现在落差很大”2。
雪上加霜的是,小米AI眼镜拆封后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政策,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在缺乏杀手级应用、且消费者对其“刚需”属性存疑的情况下,这种政策无疑加剧了购买者的心理负担。更糟糕的是,行业数据显示,小米AI眼镜的退货率或高达40%,而整个AI眼镜行业的平均退货率也普遍在_40%-50%_之间4。高退货率不仅侵蚀了利润空间,更反映出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亟需弥补这道裂隙。
元宇宙巨头的蓝图与“百镜大战”的迷宫
在小米AI眼镜市场遇冷的另一侧,Meta与雷朋合作的AI眼镜却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自2023年10月发布以来,其销量已突破_200万台_2,在2024年Q4占据全球AI眼镜市场逾九成份额4。Meta的成功,或许在于其更清晰的产品定位——将智能眼镜作为“随身记录与社交表达”的工具1,巧妙融合了时尚属性与社交需求,而非一股脑地堆砌AI功能。这与小米试图将AI眼镜定义为“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和“人车家全生态”入口的宏大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听起来诱人,却在实际体验中未能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不可或缺的价值。
然而,Meta的成功只是这片新兴市场中一道短暂的曙光。IDC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_1205万台_,同比增长_18.3%3,中国市场更是同比激增_116.1%2。这一诱人的蛋糕吸引了华为、百度、腾讯、字节跳动,乃至未来的苹果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一场“百镜大战”已然打响1。资本市场对此也反应迅速,小米AI眼镜发布前,AI眼镜概念股早盘即震荡拉升,智立方、好上好等公司涨停1。
但摆在所有玩家面前的挑战依旧严峻。IDC分析师叶青清指出,当前国内AI眼镜面临硬件基础、应用生态和品控等多重挑战2。主流产品普遍存在_重量_、续航、散热_等基础体验短板,缺乏“杀手级应用”使得其功能仍可被其他终端替代2。尽管Wellsenn XR预测,到2035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有望达到_14亿副1,但在此之前,所有厂商都必须穿过硬件成熟度、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以及用户体验这座“大山”,才能真正迎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黎明”。
未来AI眼镜的赛道,正如分析师所预判,或将呈现“双线并行”的发展路径:一方面是轻量化、多功能的“个人生活助理”,从尝鲜用户向运动健康、移动办公等多元领域渗透;另一方面则是深耕垂直领域的专业级头戴显示设备2。小米AI眼镜的初挫,更像是一次高光下的商业试错,它提醒着所有追逐AI入口的科技巨头:在宏大的愿景面前,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以及用户体验的精雕细琢,才是决定其能否成为下一个“iPhone时刻”的关键。否则,再绚烂的科技奇迹,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数字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