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经济的新炼金术:AI如何将新闻业的“金矿”变为“黑洞”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工智能(AI)的“概览”功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全球新闻与内容创作者的传统流量,引发一场高达6亿访问量的商业价值流失,迫使行业在法律诉讼与“共生”合作之间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与版权平衡点。这场技术革命不仅重塑了信息分发逻辑,更预示着一个以注意力而非点击率为货币的新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

曾经,内容是互联网的燃料,点击是其流淌的血液。如今,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数字黑洞”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将全球新闻网站与独立创作者辛苦搭建的流量帝国吸噬殆尽。正如古老的炼金术试图点石成金,AI正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将传统的流量逻辑重新冶炼,却让内容的“生产者”们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流量“黑洞”:新闻业的生存危机

谷歌在2024年5月推出的AI Overviews(AI概览)功能,无疑是这场“大地震”的震源。这项雄心勃勃的创新,旨在通过直接提供由AI生成的答案摘要,提升用户体验——一如其名,它试图在搜索结果页就为用户提供一个“概览”,而无需用户再费心点击原始链接。然而,对于那些依赖点击率生存的数字出版商而言,这无异于一场“釜底抽薪”式的劫掠。

数据显示,这场冲击并非空穴来风。全球新闻网站的月自然访问量在不到一年间,从2024年7月的23亿次骤降至2025年5月的不足17亿次,累计损失高达6亿访问量 1。这数字足以让任何一家媒体高管夜不能寐。皮尤研究中心的分析更是揭示了问题的核心:当AI概览出现时,用户点击原始链接的比例仅为8%,远低于没有AI概览时的15% 1。搜索营销公司Semrush的监测则表明,触发AI概览的谷歌桌面搜索比例已从2025年1月的6.49%翻倍至3月的13.14% 1。简言之,用户得到了便捷,而内容创作者则失去了生计。

个中辛酸,莫过于坐拥270万粉丝的博主Lisa Bryan。她的牛油果酱食谱曾是谷歌搜索的“常胜将军”,每年带来数亿访问量,支撑着一个全职团队的生计。然而,AI概览的出现,直接将她的内容“抄录”并展示,用户无需访问她的网站便能尽览其精髓,这让她深感“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1。Raptive等由数千名独立出版者组成的联盟,更是直言AI概览未经授权使用内容,却“不署名或提供报酬” 1

在大洋彼岸,中国的数字内容市场虽未经历海外那般剧烈的“海啸”,但“紧迫感”已初显端倪。截至2025年7月,国内五大新闻与媒体应用的月度网页访问量对比2024年8月,已从约3.8亿跌至2.8亿,跌幅约26.1% 1。与此同时,国内五大AI网页端应用的总月度访问量却在一年内暴涨约4.2亿,增幅高达754% 1。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无疑昭示着一场深刻的数字权力转移。

尽管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曾轻描淡写地表示,对AI概览的担忧可能“言过其实” 2,并声称AI功能正促使用户进行更多搜索,其AI概览工具的月活用户已超过20亿 2。但即便如BrightEdge的报告所言,开启AI概览功能的网站搜索展示提升了49% 1 2,其点击量却“大跌”30% 1。这无疑是个令人玩味的“数字魔术”——曝光率提升了,但实际变现的能力却削弱了,这就像是印钞厂印了更多钞票,却发现它们在市场上失去了购买力。

法律与策略的“双刃剑”

面对“流量悬崖”,内容机构纷纷拿起法律武器,试图在法庭上找回失落的“数字领土”。《纽约时报》向OpenAI和微软索赔“数十亿美元”,指控其“系统性盗用”数百万篇文章训练大模型 1。道琼斯公司与《纽约邮报》也对Perplexity提起诉讼,指控其未经许可复制新闻报道 1。在中国,知网也曾向AI搜索初创公司秘塔发出侵权告知函,并最终迫使其“妥协” 1

然而,这场维权之战并非一面倒的攻防。在法庭之外,传统媒体与科技巨头之间,一场更为微妙的“合作舞步”正在上演。就在《纽约时报》挥舞法律大棒的同时,它也与亚马逊达成了内容授权协议 1。新闻集团(News Corp)与OpenAI签署了多年授权协议,《金融时报》也向ChatGPT开放了新闻摘要 1。这种“诉讼与合作并行”的策略,凸显了传统媒体在AI时代的尴尬与无奈——它们既要捍卫版权,又要确保在新的信息分发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无异于与“魔鬼”共舞,只为能保留一丝灵魂。

监管层面,虽有2023年8月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1的原则性底线,但对于AI搜索生成内容究竟构成“复制”还是“改编”,仍缺乏细化的“司法指引” 1。腾讯研究院的专家指出,如果AI生成内容在重构原作品表达的基础上具备独创性,则构成版权侵权 1。这为未来的判例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

AI时代的价值重塑

AI的到来并非只有阴霾。对于那些能够适应新生态的创作者而言,它亦可能是一把提升效率、拓展边界的“新工具”。AI可以帮助小型出版者提升分发效率,让内容跨越语言障碍触及更广阔的读者群;对个人博主而言,AI助手也可能成为内容创作、剪辑和推广的“增效工具” 1。一位国内游戏博主便坦言,AI难以替代其攻略的时效性,且其主要收入来自商单,受冲击不大 1。另一位公众号“小林coding”的作者小林则抱持更开放的态度,甚至认为AI引用他的教程是一种“认同感”,能通过AI影响更多人,并坚信自媒体内容的“系统性学习方式”和“情绪价值”是AI无法替代的 1

然而,这些“机遇”的前提是:需要明确的规则与可持续的“分成机制” 1。否则,创作者的投入将始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谷歌为了应对AI带来的挑战,已宣布将2025年资本支出从750亿美元提升至850亿美元 2,并计划将Gemini整合到更多产品中,以期维持其在搜索领域的优势地位 2。这笔巨额投资,与其说是为了创新,不如说是为了确保其“数字帝国”的稳固,毕竟,谁也不想在这场AI军备竞赛中,沦为手持长矛的骑兵。

这场“注意力经济”的新炼金术,正在将内容价值的计算方式从传统的“点击量”转向“即时解答”。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在信息被高度浓缩和“概览”的时代,内容的原创性、深度和信任度将如何被衡量和补偿?如果用户不再需要访问原始来源,内容创造的激励机制又将如何维系?未来,我们或许将看到一个由AI主导的“信息殖民地”,抑或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数字联邦”,但无论如何,这场由AI引发的“大洗牌”,才刚刚拉开序幕。

引用


  1. 辛苦创作出来的内容,被AI一把“偷走”?全球新闻网站一年损失6亿访问量,百万粉丝博主:生计受到严重威胁·每日经济新闻·岳楚鹏(2025/8/20)·检索日期2025/8/20 ↩︎ ↩︎ ↩︎ ↩︎ ↩︎ ↩︎ ↩︎ ↩︎ ↩︎ ↩︎ ↩︎ ↩︎ ↩︎ ↩︎ ↩︎ ↩︎ ↩︎ ↩︎ ↩︎ ↩︎ ↩︎

  2. 「AI 摘要」搶了你的網站流量?一文看懂Google 搜尋新時代的 ...·换日线 Crossing(2025/6/11)·检索日期2025/8/2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