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形机器人学会了点钞:中国工厂的订单与未来的步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一场由技术突破向商业落地的关键转型,以宇树、优必选和智元为首的企业斩获大量订单,标志着机器人终于从实验室的“花瓶”走向了工厂的生产线。然而,供应链的标准化缺失、“手脑”智能的局限以及交付能力的挑战,仍是其全面商业化道路上的拦路虎,但资本的涌入预示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已悄然开启。

在科技的宏大叙事中,有些突破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而另一些则带着某种舞台剧般的戏剧性。人形机器人无疑属于后者。曾几何时,它们是未来展馆中跳舞的奇观,抑或是科幻小说里承载人类焦虑的载体。然而,如今这批步履蹒跚的“未来工人”正逐渐卸下其“表演服”,穿上工厂的工装。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业的重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纳这些硅基和钢铁的造物,其订单簿上的数字,开始比科研论文的引用量更能说明问题。

从实验室到工厂:新订单的轰鸣

长久以来,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技术展示的“花瓶”,而非生产力的工具。但近来,这一定论正被一连串令人瞩目的商业订单所颠覆。优必选、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这三家国内的先行者,正引领着这场“订单潮”,仿佛在宣告——机器人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昂贵玩具,而是能实实在在“挣钱”的劳动者。据《财经》新媒体观察,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已逾83个,合同金额累计近3.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 1。其中,这三巨头便囊括了总成交额的六成,宇树科技更是以7次直接中标的记录独占鳌头 1

最新的亮点来自今年6月,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联合中标了中国移动旗下公司一笔高达1.24亿元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刷新了当时的行业单笔订单纪录 1。紧随其后,优必选科技在7月也创下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中标金额的新高——高达9051.15万元的觅亿汽车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1。这些数字不仅是冰冷的合同金额,更是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实用价值的认可票。

这些“未来工人”的首选“工位”是工业场景。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直言,公司目标是交付数百台,其中工业人形机器人占500台 1。在他们看来,优必选机器人目前能达到人类30%的工作效率,并有望在_2026年初_和_2027年底_分别提升至50%80%,足以在“黑灯工厂”中_7×24小时_不间断作业 1。智元机器人也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的项目合作,近百台工业轮式机器人“远征A2-W”将落地工厂,这标志着国内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的破冰 1。这些案例生动地诠释了为何人形机器人并非简单的机械臂升级,它们被寄予厚望去填补传统自动化方案无法触及的_30%_“人力缺口” 2,在无需改造现有产线的前提下,实现柔性制造与降本增效。

步履维艰:商业化路径上的障碍

尽管订单数字令人振奋,但这场从概念到变现的跋涉,远非坦途。订单的快速增长与实际交付能力之间,仍存在不小的鸿沟。供应链的“捉襟见肘”便是首当其冲的挑战。多位厂商坦言,面对激增的需求,上游供应链显得措手不及,产能扩充刻不容缓 1。智元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对此表示,客户需求将分阶段落地,分批提货,为备料和生产争取了时间,但这更像是对当前困境的巧妙回应,而非根本解决之道 1

更深层次的症结,在于人形机器人尚未完全解决其“手”和“脑”的问题。当前AI的智能化水平,用业内人士的描述,不过是“2岁小孩”的智力 1,在理解人类指令、适应复杂多变的真实场景方面仍有局限。具身智能的AI模型尚未达到“阶跃性突破”的临界点 2,导致机器人的“手”(灵巧操作)和“脑”(通用认知)能实现的功能有限。此外,数据训练,无论是真实数据采集的算力消耗,还是仿真数据在不同硬件间的互用性,都是亟待逾越的“大山” 2

然而,最核心的难题,或许是整个行业的“标准化之殇”。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家公司创新突破全产业链应用的基础是标准化,先有标准化再有量产。”1 但现实是,人形机器人软硬件行业标准尚未明确,产业链“混淆不清”。各厂商“各显神通”,零部件定制化盛行,导致供应商难以规模化获利,而不同供应商的零件整合,更是一场需要工程师“手搓”的繁琐工程,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 1。这就像是一群拥有各自方言的建筑工人,试图在没有统一图纸的情况下,搭建同一座摩天大楼。在行业标准确立之前,所谓的“量产”更多是一种定制化的批量生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复制。

资本的入场与未来的远景

然而,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的。即便是面对商业化初期的一系列“成长烦恼”,全球资本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也丝毫未减。从京东宣布将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投入_超百亿元_资源,到美团、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争相“下注”具身智能,再到英伟达为银河通用提供下一代专为具身智能打造的芯片Jetson Thor 12,这俨然是一场新的“军备竞赛”。资金的涌入,不仅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弹药”,也加速了供应链的成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深度迁徙,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大量成熟且成本不断下探的零部件,例如激光雷达和芯片 2

对于未来的展望,业内人士保持着审慎的乐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计,2025年_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达63.39亿元;而到_2035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500万台,市场规模更将超过4000亿元 1。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甚至预测,未来几年全行业出货量能保证每年翻一番,若有更大技术突破,甚至可能在_2-3年_内突然达到_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_ 1

这无疑是一场关于生产力形态的深刻变革,其影响力或将不亚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与电力。人形机器人被寄予厚望,不仅能填补劳动力缺口,更能解放人类从事更多创造性工作。然而,从实验室的聚光灯下走到工厂的滚滚红尘,再到未来可能走进千家万户,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挑战绝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迭代,更是如何构建一个高效、标准化、且能自我演进的产业生态。当它们真正学会“用手思考,用脑劳动”,并且成本降至寻常企业甚至家庭可以承受的范围时,那才是其真正“登堂入室”的时刻。在此之前,我们仍将看到它们在商业化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从点钞到创造财富的艰辛跋涉。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