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冷水浴:当现实浇醒华尔街的数字狂想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麻省理工学院一份报告揭示,高达95%的企业生成式AI投资未能获得商业回报,引爆了华尔街对科技股的抛售潮。这不仅是对AI泡沫论的有力佐证,更敲响了企业在AI落地与价值创造上的警钟,预示着市场将从盲目追逐转向对实际商业效益的严苛审视。

过去一年,华尔街沉浸在一场由硅谷的慷慨陈词和华尔街的数字狂想共同编织的宏大叙事中,人工智能(AI)无疑是这场盛宴中最耀眼的明星。那些为AI“淘金热”提供“铁锹与镐子”的公司,如英伟达(Nvidia)这般,股价一路扶摇直上,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然而,正当市场对AI前景的乐观情绪达到顶点之际,一阵意料之外的冷风骤然袭来,打破了这片看似无懈可击的平静。一夜之间,昔日被奉为神明的“卖铲人”英伟达股价应声下挫3.5%,而“AI军工第一股”Palantir更是重挫9.4%,芯片设计公司Arm也未能幸免,下跌5%。这股抛售潮迅速蔓延,令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创下了自8月1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下跌1.4%,标普500指数亦未能幸免,下跌0.7%

市场震荡的导火索,并非来自地缘政治的摩擦,也非美联储的鹰派言论,而是一份来自学术殿堂的“泼冷水”报告。麻省理工学院(MIT)分支机构NANDA项目周一发布的一份名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鸿沟:2025年商业人工智能的现状》的报告,犹如一面透视镜,将企业在AI投资上的“皇帝新衣”暴露无遗。

幻象破灭:九成五的商业尴尬

这份报告的核心发现,足以让任何对生成式AI怀有不切实际幻想的首席执行官们感到脊背发凉。报告指出,尽管全球企业已在生成式AI领域投入了令人咋舌的300至400亿美元巨资,但令人震惊的是,高达**95%**的公司迄今未能从中获得任何可衡量的商业回报1。一位美国科技基金的交易员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份报告“让人们感到恐惧”1。与此同时,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Sam Altman)当天有关人工智能泡沫可能正在形成的言论,更是为这份报告的“杀伤力”添砖加瓦。这无异于宣告,在这场轰轰烈烈的AI“数字炼金术”游戏中,绝大多数参与者只是付出了昂贵的学费,却未能炼出哪怕一丁点黄金。

报告深入剖析了所谓的“GenAI鸿沟”,即那些少数成功案例与绝大多数停滞不前的项目之间的巨大差异。研究发现,尽管企业争相将强大的新模型整合到其业务流程中,但只有区区5%的AI试点项目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这些成功的少数派,往往是那些专注于一个具体“痛点”、执行力到位、并与合作伙伴建立明智关系的年轻初创公司。例如,某些由19或20岁年轻人领导的初创公司,其收入竟能在一年内从零飙升至2000万美元

谁之过:工具抑或组织?

那么,为何绝大多数企业的AI实践会陷入泥淖?麻省理工的报告给出的答案并非AI模型本身的质量问题,而是工具与组织双方共同存在的“学习差距”。高管们常常习惯性地将失败归咎于监管的滞后或模型性能的不济,但研究的矛头却直指企业自身缺陷的集成过程。

Challapally解释说,像ChatGPT这类为个人用户设计的通用大模型工具,因其灵活性在日常使用中表现出色,但当它们被生硬地套用到复杂的企业环境中时,却往往水土不服。核心原因在于,这些通用工具无法从企业特有的工作流程中学习并进行适应性调整。更令人担忧的是,资源分配的错位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报告揭示,目前超过一半的生成式AI预算被慷慨地拨给了销售和营销工具,然而,麻省理工的研究却发现,最大的投资回报率(ROI)往往来自后台自动化——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能有效削减业务流程外包成本、精简运营的“幕后英雄”才是真正的回报宝藏。

现实路径:买入与自建的博弈

面对这道“GenAI鸿沟”,企业应何去何从?麻省理工的报告提供了一线曙光:公司采用AI的方式至关重要。研究发现,从专业供应商处购买AI工具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其成功率高达约67%,而那些选择“单打独斗”,试图内部构建AI解决方案的公司,其成功率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约22%)。这一发现对于金融服务等高度监管的行业尤为重要,许多此类企业正雄心勃勃地在2025年构建自己的专有生成式AI系统,然而数据却冷酷地表明,这种“闭门造车”的模式失败率要高得多。Challapally指出,尽管受访公司普遍不愿分享失败率,但事实是,“几乎我们所到之处,企业都在尝试构建自己的工具”,而数据却倾向于购买解决方案能带来更可靠的结果。

AI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已悄然显现,尤其是在客户支持和行政岗位。与引发大规模裁员的普遍担忧不同,企业更多地选择在职位空缺时不再填补,而非直接解雇现有员工。这种变化主要集中在那些因价值较低而先前被外包的工作上。

周二的抛售进一步表明,在经历了数月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狂热之后,市场情绪已变得异常敏感。任何质疑人工智能商业可行性的证据,都有可能再度引发一场市场回调,正如今年1月DeepSeek横空出世所引发的短暂动荡一样。此次下跌,恰恰是由今年一些表现最佳的股票所主导,预示着市场资金正从“高动能”的投机性资产向更为稳健的“防御性”板块轮动。正如Irving Investors投资组合经理Jacob Sonnenberg所观察到的,“市场此前一直很火爆,而周二你会看到很多非常热门、势头强劲的股票开始出现轮换。”

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谁又在悄然筑巢?麻省理工的报告无疑是为AI狂热的华尔街注入了一剂清醒剂。它并非宣判AI的死刑,而是提醒投资者和企业,AI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在后台的默默耕耘和效率提升,而非销售营销的浮夸口号。在下一个阶段的AI浪潮中,资本的目光将不再仅仅聚焦于计算能力的宏伟蓝图,而是会更加严苛地审视每一分投资的实际商业回报。能够跨越“GenAI鸿沟”,将技术真正转化为利润的商业模式,才能在这场回归理性的市场筛选中脱颖而出。

引用


  1. 美股大跌的导火索,这篇MIT的报告有什么特别? - 华尔街见闻·华尔街见闻·叶桢(2025/8/20)·检索日期2025/8/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