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不仅是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深刻的市场预演。它通过“赛场经济学”和具身智能的全自主突破,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勾勒出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吸引资本加速涌入,预示着机器人将从实验室珍品转变为具备可观投资价值的“新质生产力”。
当人形机器人不再满足于实验室的精确复刻,而是选择在田径场上竞速,在足球场上对抗,甚至在搏击擂台上拳来脚往,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是一部宏大的商业寓言。在刚刚落下帷幕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280支队伍的26枚金牌,所承载的远不止竞技荣耀,更是对未来全球经济版图中“硅基劳动力”潜力的深刻预示,一场悄无声息的资本角力也随之浮出水面。
全自主能力:从“遥控”到“扔掉遥控器”
这场“硅基奥运”最令人瞩目的并非那些眼花缭乱的特技,而是机器人能否“扔掉遥控器”——实现真正的全自主导航与运动控制。毕竟,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若事事皆需人类“上帝之手”的遥控,人形机器人便永远无法摆脱其作为实验室“玩具”的宿命,更遑论成为“通用劳动力”的雄心。具身天工Ultra在1500米赛跑中全程自主奔跑的表现,无疑为行业点亮了希望之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相关负责人魏嘉星先生一语道破玄机,称其为“具身智能进化的道路上,绝非简单的功能取舍,而是机器人能否真正拥有自主‘大脑’的跨越”。12 这意味着机器人必须能够自我感知、自主决策、独立执行,从而应对真实场景的瞬息万变。
当然,这条“脱离遥控”的道路并非坦途。比赛中,机器人的跌倒、动作失误乃至反应迟缓,都坦诚地暴露了当前动态平衡、环境感知和多机协同的不足。然而,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瞬间,精准地指明了后续研发的“靶心”——传感器、算法与硬件设计亟待协同精进。正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运动控制负责人郭宜劼所言,团队在高速移动状态下的跑道线识别、稳定跟踪,以及在复杂地形下的无图语义导航等方面已取得关键突破,这得益于其在算法层面的深厚积累。1 朗毅机器人与宇树科技的案例也印证了这一点,即便为了追求极限速度暂用遥控策略,但“全自主”已是业内公认的大势所趋。正如首程控股机器人领域投资人许彪所精辟概括,“全自主无遥控”是具身智能技术走向真正落地的关键分水岭。1 赛事甚至为自主系统提供了0.8的成绩系数“补偿”,这不仅是对技术难度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商业价值的提前投资。毕竟,在工厂产线、酒店大堂或寻常家中,没有人能够实时跟在机器人身后,如同玩电动玩具般遥控其劳作。
运动控制:硅基奥运的估值难题
如果说“全自主”是机器人的灵魂,那么“运动控制”便是其躯体的精髓。本次运动会,各家企业在不同赛项中展现了其在运动控制上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宇树科技以高速奔跑见长,加速进化在足球场上展现了强大的对抗与协同能力,松延动力在自由体操中彰显了柔性控制,而星动纪元的L7则凭借强化学习算法,在跳高项目中刷新了纪录。
许彪先生对中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领域的全球竞争力给予了肯定,尤其在步态生成、平衡控制、动作复现等方面进步显著。但他同时不吝指出,控制系统泛化能力、能耗控制效率,以及在复杂异构场景中的迁移稳定性,仍是亟待攻克的“阿喀琉斯之踵”。有趣的是,当谈及在人形机器人估值模型中,运动控制能力应占多少权重时,许彪给出了一个“因企而异”的答案:对于致力于平台型人形机器人企业,运动控制能力权重高达30%–40%,因为它直接决定了通用性和平台能力的上限;而对于聚焦特定场景应用的企业,权重则降至15%–20%,此时“操作+感知”与任务的绑定能力更受青睐。1 这无疑为投资者在评估新兴机器人公司时,提供了一把量身定制的“估值尺”。
赛场经济学:从“表演”到“生意”
机器人运动会的魅力,远不止于技术宅的狂欢,它正悄然孵化出一种独特的“赛场经济学”。在5V5足球赛和搏击擂台上,机器人敏捷的传球、凌厉的出拳,乃至摔倒后的“挑衅”,无不激发出观众的肾上腺素。这些生动的场面,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外化,更是商业价值的直观体现。加速进化创始人程昊透露,其主办的机器人足球联赛已吸引数亿流量和赞助商的青睐。
这并非简单的“秀肌肉”,而是机器人寻找商业落地场景的新范式。正如一位投资人直言不讳地指出,机器人足球已是一条完整的商业赛道:门票、版权、赞助、转会、青训,一应俱全,“不再需要寻找场景,因为它本身就是场景。”1 这番言论颇具颠覆性,它将传统体育产业的商业逻辑,无缝嫁接到机器人竞技之上。格斗项目同样如此,45公斤级机器人在八角笼里以12米/秒的速度互搏,观众消费的已不再是纯粹的“机械表演”,而是与人类搏击同构的竞技内容——有量级、有排名、有解说,门票和直播版权直接变现,这无疑为投资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想象之门。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格斗对瞬时扭矩、抗冲击、故障自修复等提出的极限要求,将电机、伺服、材料、电池等前沿成果一次性推向量产临界点,其未来可像F1赛车技术一样,向工业臂、物流车甚至电动车实现“降维应用”。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0亿元,销量从0.4万台激增至27.12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这股增长势头与赛事热度互为表里,共同催生了新的市场机遇。1
场景落地:未来劳动力的新试验场
除了赛场的喧嚣与娱乐化,本次运动会还设置了更为“硬核”的场景赛,涵盖了工厂、仓储中心、医院和酒店四大领域。这些并非随意挑选的场景,而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最为迫切、需求最为旺盛的“主战场”。在工厂中,它们将是精密装配、物料搬运的得力助手;在医院里,它们或将承担药品分拣等重复性劳作;在酒店,则有望提供客房服务、宾客引导等个性化体验。
银河通用Galbot队在“医院药品分拣”赛项中全程零遥控夺冠,清华大学学生团队的机器人搭载千诀类脑大模型在酒店清洁赛中以满分胜出,这些实战化的胜利,不仅验证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自主作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拿到奖牌的队伍多为在真实场景中已实现商业化落地的企业,这有力证明了日常的技术积累是通往“赛场”和“市场”双重成功的坚实基础。千诀科技CEO高海川强调,酒店作为高动态、高复杂度的商业场景,是未来机器人应用的必争之地,而比赛正是验证其商业化可行性的绝佳平台。
二次开发: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催化剂
本次机器人运动会的一大亮点是众多高校和科研团队的参与。例如,“华电-铁甲钢拳队”在自由搏击项目中斩获亚军,北京精准领航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则对宇树G1型机器人进行了轻量化改造,并将其推上田径赛道。这些“二次开发”的意义远超竞赛本身。正如杨帆所言,这不仅能提高比赛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采集大量数据,为后期机器人的整机设计优化与改装提供实用方案”,从而更好地服务人类的生产生活。1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BIGAI-Unitree战队在舞蹈项目中的夺冠,也印证了比赛是研究员走出实验室、直面实际问题的绝佳机会,它能“倒逼思考”,加速发现和解决那些在封闭环境中难以暴露的问题。
从“硅基奥运”的赛场,到未来工厂的生产线,再到医院和酒店的服务前台,人形机器人的进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展开。这场运动会,与其说是对当前技术水平的检阅,不如说是对未来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孵化。它通过高调的展示,吸引了公众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它为资本提供了清晰的投资图景,加速了人才和技术的汇聚。当机器人学会了奔跑、跳跃、格斗和自主作业,它们不仅是赛场上的明星,更是蓄势待发的“新质生产力”——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革命,或许就将从这些跌跌撞撞的“机器人运动员”的步态中开启。投资者们,是时候抛开遥控器,用长远的眼光审视这场由硅和钢铁铸就的未来盛宴了。
引用
-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复盘:全自主突围与380亿“赛场经济”·创投日报·李明明(2025/8/21)·检索日期2025/8/21 ↩︎ ↩︎ ↩︎ ↩︎ ↩︎ ↩︎ ↩︎
-
亦庄机器人亮相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26个赛项487场·北京市人民政府·(2025/8/20)·检索日期2025/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