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硅基智慧遇上瓦特饥渴:AI如何重塑美国电力版图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增长正将美国推向一场史无前例的电力饥渴,摩根士丹利指出,这不仅重估了电力资产,更让“谁能先供电”成为AI万亿美元投资浪潮中的核心价值。电力,而非单纯的芯片,正迅速晋升为这场数字革命最稀缺的商品,那些能迅速提供能源解决方案的企业将坐享时间红利。

曾几何时,科技巨头们在炫耀其算力军备竞赛时,人们关注的焦点多半集中在GPU的迭代速度与芯片架构的精妙之处。然而,正如一个无底洞般的胃口,人工智能(AI)的惊人增长正悄然无声地将注意力引向一个更为基础,也更具战略意义的要素:电力。华尔街的先知们,特别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近日便以一份名为《Powering AI in the US》的研报,为这场“瓦特饥渴”敲响了警钟,并预言其将彻底重估美国电力资产的版图。

算力之火,电力之渴:AI经济的新瓶颈

这份引人注目的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AI驱动的基础设施投资已从概念验证阶段跃入“实际落地”的快车道,而由此引发的资产估值重定价窗口已然开启。英伟达(Nvidia)首席半导体分析师乔·摩尔(Joe Moore)的洞察,恰好印证了GPU需求如何超出预期,背后正是全球对AI计算能力和基础设施的核心需求强于市场预期。这股需求潮水般涌来,激发了资本的加速流入,预示着数据中心建设正进入高频期,尤其是美国德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阿肯色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能源富集之地。能源转运公司(Energy Transfer)收到约200家数据中心的接入请求,便是市场热度的最新佐证。

然而,正如任何一场淘金热终将遭遇水源枯竭的窘境,AI的算力狂飙正不可避免地撞上电力的瓶颈。摩根士丹利以一种令人不安的直接对比,揭示了美国电网可及性的严重不足——一个足以让硅谷的宏图伟业在电力线上碰壁的“第一核心矛盾”。报告预测,到2025-2028年,美国AI数据中心新增用电需求将达到约65GW,而同期全美电网在中短期内能提供的新增容量却仅为15GW的立即接入电力与6GW在建数据中心配置电力。这意味着一个惊人的45GW电力缺口,若将视野拓宽至2029年,这一缺口更可能扩大至68GW1 国际能源署(IEA)和高盛(Goldman Sachs)的报告也遥相呼应,前者指出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到2030年将倍增,与日本全国用电量相当;后者则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因AI增长160%,并已接近“关键瓶颈”。23 这不啻于一场数字世界的“肺活量”危机。

资本逐利,时间为王:价值重估的逻辑

在这种“电力稀缺”的新常态下,传统的估值逻辑正被颠覆。“时间”本身,成为了一种稀缺且价值不菲的商品。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们大胆推算:如果到2028年存在45GW的电力缺口,那么,能够提前3年提供供电解决方案的企业,其所创造的“时间优势”价值可高达约5000亿美元。若这种电力需求复合年增长率持续至2030年,潜在价值创造将攀升至令人咋舌的1.1万亿美元1 换言之,那些能在未来3-5年内率先提供电力解决方案的企业,将站在AI产业链价值重估的核心C位。

报告更以一种颇具洞察力的方式,引入了“EV/Watt”(企业价值/瓦特)这一估值指标,对比了比特币矿企与高性能计算(HPC)数据中心项目的资本效率。比特币投资者曾一度忽视电力资源本身的价值,将其视为运营成本;然而,在AI的语境下,电力的“可获得性”正成为估值驱动的核心。这使得将现有的比特币矿场改造为HPC算力节点,不再仅仅是技术复用,更是一条估值跃迁的康庄大道。

这股对电力的狂热追逐,已然引起全球资管巨头的侧目。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黑石集团(Blackstone)等机构正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从传统的股权和信贷市场,如潮水般涌入数字基础设施,尤其是数据中心领域。黑石早在2021年便豪掷100亿美元收购数据中心运营商QTS,今年又与公用事业公司PPL Corp.成立合资企业,旨在满足数据中心的巨大电力需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投资,更是一种面向未来战略性资产的提前锁定,是资本对AI未来版图的提前布局。4

能源转型:从天然气到核能的跳板

面对迫在眉睫的电力缺口,市场正上演一场务实的“能源寻宝”之旅。天然气,作为当下最可行的过渡能源,其供应商和中游管输企业正迎来黄金时期。摩根士丹利预测,长期溢价合同的签订将显著提升天然气供应链的溢价能力,甚至可将相关发电企业的“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V/EBITDA)倍数推高至10倍

然而,真正的“圣杯”或许隐藏在新型核电的微光之中。超大型云厂商,如微软(Microsoft)、亚马逊(Amazon)和谷歌(Google),正将新型核电(特别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视为实现电力“附加性”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战略押注。微软与美国核电巨头Constellation Energy签署购电协议,并计划在核电站附近建设数据中心,便是这股趋势的缩影。它们不仅是为了满足监管对新增电源的需求,更是为了获得稳定、可控且高质量的基荷电力资源,以弥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电力波动性。尽管市场对SMR寄予厚望,其大规模部署仍被普遍认为属于“下一个十年”的方案,但科技巨头的提前布局已然勾勒出未来能源基础设施的轮廓。

与此同时,一些“去瓶颈”的创新方案也应运而生。微电网,例如由Bloom Energy提供的燃料电池微电网方案,正成为保障AI项目先行落地的关键补充手段。其高功率密度、灵活性、小占地和高稳定性,使其在传统电网接入尚未就绪的区域,成为HPC数据中心理想的供电选择。面对德克萨斯州等地区严格的“附加性”监管要求——即开发商若不同步新增发电资源将被禁止接入电网——摩根士丹利提出了一种“桥梁式开发”策略:先行部署移动电源(如天然气轮机或燃料电池),待日后获得电网接入批准后再实现规模扩张。这无疑为GE Vernova、Caterpillar、Siemens Energy等提供移动电源或快速部署型发电设备的企业带来了显著利好。

这场围绕AI电力展开的“军备竞赛”远未结束,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一场重新定义价值创造的商业革命。摩根士丹利一锤定音:GPU并非AI的终点,电力才是AI基础设施真正的稀缺资源。在接下来的AI基础设施投资浪潮中,能源、硬件、落地速度三者之间的协同,将成为决定企业胜负的核心变量。而那些能在这场电力争夺战中“早供电”、“快落地”、“高附加性”的企业,无疑将成为AI时代最耀眼的“瓦特之王”。

引用


  1. 摩根士丹利:AI让美国的电力资产全被重估了一遍·新能源产业家·产业家(2025/8/21)·检索日期2025/8/21 ↩︎ ↩︎

  2. IEA报告: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激增,挑战全球电力基础设施·科技产业资讯室(iKnow)·黄松勳(2025/4/11)·检索日期2025/8/21 ↩︎

  3. 高盛: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因AI增长160%·199IT(未注明日期)·检索日期2025/8/21 ↩︎

  4. AI算力需求爆发,全球资管巨头纷纷加码投资数据中心!·证券时报网·陈霞昌(2025/8/7)·检索日期2025/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