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眼镜正迎来新一轮大厂热潮与市场爆发,被寄予“下一代计算平台”厚望,但当前面临供应链成熟度、用户体验短板和商业模式的严峻挑战。其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更在于能否定义杀手级应用并重构人机交互范式,这预示着一场深远的产业重塑与哲学思辨。
2025年被业界定义为“AI眼镜元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浪潮正汹涌而至。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激增82.3%至148.7万台,中国市场更是以116.1%的增速贡献49.4万台,预示着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开端1。小米、阿里巴巴、中国电信、理想汽车等行业巨头纷纷跑步入局,不仅带动了消费端搜索量和内容创作的热度飙升,更将AI眼镜推上了“下一代计算平台入口”的战略制高点。然而,伴随高歌猛进的,是用户端同样大量的吐槽和高达40%-50%的退货率1,这不禁让人深思:AI眼镜,这次究竟是能一鼓作气,还是会重蹈昔日“登月计划”的覆辙?
新纪元曙光:巨头争锋与市场爆发的表象
当前的AI眼镜市场,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小米以1999元的价格发布其首款AI眼镜,定位“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和“随身的AI入口”2,开售12小时销量便突破万台,彰显了市场强大的购买力。紧随其后,阿里巴巴旗下夸克AI眼镜深度融合通义千问大模型和支付宝生态,意图构建一个以AI眼镜为核心的阿里巴巴数字服务入口1。中国电信、360、HTC乃至理想汽车也相继发布或透露AI眼镜计划,其战略意图皆指向这片被视为“下一个十亿级入口”的蓝海2。
这一波热潮的兴起,与Meta-Ray-Ban合作的成功不无关联。Meta通过“减法战略”,专注于音频与摄像功能,并使其外观更接近普通墨镜,成功实现了超过300万台的销量2。这种务实的产品策略,打破了过去智能眼镜笨重、高价的刻板印象,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IDC预测,到2035年,AI眼镜的年销量有望达到14亿副,渗透率与智能手机相当2,这无疑为资本市场描绘了一个万亿级别的宏伟蓝图。
水下博弈:核心技术与供应链的深度变革
AI眼镜市场的“百镜大战”,本质上是一场解决核心技术问题的“水下战争”1。其成败的关键,深植于芯片、光学、传感器等底层硬件的突破与供应链的协同能力。
芯片之争:算力与功耗的平衡艺术 SoC芯片作为AI眼镜的“大脑”,占据了产品成本的30%至40%,直接决定了设备的运算和AI处理能力。当前市场主流方案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1:
- 系统级SoC方案:以高通骁龙AR1为代表,集成度高、算力强劲,但成本与功耗也最高,多用于旗舰产品。小米AI眼镜、夸克AI眼镜等均搭载此芯片34。
- MCU级SoC+外挂ISP方案:成本和功耗极低,但性能有限,适用于入门级产品。
- SoC+MCU双核架构:如小米AI眼镜采用的AR1+恒玄BES2700方案2,通过大小核异构分工,实现了性能与续航的平衡,是当前解决算力需求激增与功耗续航限制矛盾的主流路径。
未来,采用6nm、4nm等更先进的制程工艺,结合动态电压频率调节(DVFS)和有望通过TSV(硅通孔)技术实现的3D堆叠封装,将是突破性能与功耗瓶颈的关键,为AI眼镜的更强功能和更长续航提供技术支撑1。
感知之眼:图像传感器与光学创新 AI眼镜的视觉功能依赖于CMOS图像传感器。索尼IMX681因其紧凑尺寸、低功耗、全局快门技术以及与高通AR1平台的高适配度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1。然而,随着市场对成像质量和续航的更高要求,豪威和思特威等中国厂商正凭借性价比和定制化能力崭露头角,如思特威推出的SC1200IOT传感器,预示着供应链多元化的趋势1。在光学方面,阵列光波导+Micro-LED技术的商用落地,使得如雷鸟X3 Pro的光效显著提升,模组重量大幅压缩,解决了彩虹纹等痛点2。康耐特光学等公司通过树脂光波导技术,解决了传统玻璃光波导易碎、笨重的问题,成为消费级AI眼镜光学模组的核心解决方案3。
轻量化革命:FPC与OEM/ODM的崛起 AI眼镜追求轻量化和全天候佩戴,这在毫米级空间内引发了一场FPC(柔性印刷电路板)革命。每副眼镜所需的FPC长度和面积是传统智能手机的三倍,承载着超过20个传感器信号传输和电源管理任务1。同时,它还需承受10万次以上的弯曲循环,并在5G频率下保持信号零衰减,这对中国PCB厂商是巨大的转型升级机遇1。
代工企业(OEM/ODM)在AI眼镜的快速市场化中扮演关键角色。立讯精密、华勤科技、亿道信息等现有智能穿戴设备OEM厂商凭借成熟的制造工艺和柔性供应链,能够快速响应品牌方的需求,成为这一新兴市场的先行者。歌尔股份作为小米AI眼镜的独家整机代工厂商,通过复用Meta/苹果产线品控标准,并实现70%组件国产化,显著降低了光学模组成本2。
幻象与现实:挑战、历史教训与用户体验困境
尽管市场热度高涨,但AI眼镜的道路并非坦途。历史经验和当前的用户反馈都指向其面临的深层困境。
历史的警示:回顾智能眼镜的发展史,不乏“先驱者”的黯然退场。2012年,谷歌发布的Project Glass曾被寄予厚望,意图“改变人类与世界的互动方式”1。然而,因续航不足、成本高昂、佩戴不适和隐私争议,Google Glass在2015年停止面向消费者销售,宣告失败1。微软的HoloLens也因类似问题未能普及。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智能穿戴设备走向大众市场的核心痛点:续航、舒适度、成本以及“杀手级应用”的缺失。
当下的困境: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在困扰着AI眼镜厂商。小米AI眼镜在抖音平台销量高开低走,日销量从峰值的5000-7500台迅速跌至100-250台,退货率高达40%1。用户抱怨集中于拍摄文件无法正常显示、语音识别和拍照响应慢、续航不足以及交互体验未达预期1。更有甚者,有用户直言现在入手AI眼镜“过早,会沦为‘韭菜’”1。这些负面反馈不仅针对小米,雷鸟V3、Rokid Glasses等产品也面临类似问题,凸显了整个行业在产品成熟度上的集体性挑战。艾瑞调研也指出,价格过高、软硬件效果有待提升以及数据隐私安全是消费者最大的顾虑1。
平台之争:通往下一代计算入口的哲学思辨与商业布局
AI眼镜是否能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入口”?这不仅仅是技术和商业问题,更是一场关乎人机交互范式和人类文明进程的哲学博弈。
重构交互逻辑:传统智能手机的“App”模式在AI眼镜上可能不再适用。有观点认为,AI眼镜的交互应更适合“捷径、快应用”,甚至未来是“Agent(智能代理)”而非App1。这种“Agent应用商店”的设想,意味着AI眼镜将提供一种更主动、更上下文感知、更无缝的智能服务,从用户“寻找应用”转变为“智能体主动提供服务”,这无疑是对传统软件生态的颠覆性挑战。AI眼镜能否真正实现“摆脱手机依赖”2的关键,在于其端侧AI推理能力和多模态交互的深度。
杀手级应用的定义: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计算平台都必须有其“杀手级应用”——PC时代的电子表格和文字处理,智能手机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生态。对于AI眼镜,实时翻译、多模态问答、视觉搜索、便捷支付、第一人称视角拍摄与直播、以及与智能家居、汽车的无缝联动,被认为是当前用户最关注的功能12。然而,如何将这些功能深度整合并实现“无感佩戴”下的极致体验,仍是厂商亟待解决的难题。
生态协同与护城河:AI眼镜厂商要取得成功,一方面需要与上游硬件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产业生态协同,共同推动芯片、传感器、光学模组等核心零部件的成熟与成本优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用AI应用构建产品护城河。这不仅包括大模型能力的深度融合(如阿里通义千问、理想Mind GPT),也包括与自身核心业务的强绑定,例如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以及阿里与支付宝、高德、淘宝的深度整合。
这场围绕人类视野的科技革命才刚刚开始。AI眼镜能否冲破“韭菜”魔咒,真正成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下一代计算平台,取决于技术、商业、社会乃至哲学层面的多重协同突破。好戏正在上演,我们只需要擦亮自己的眼镜,拭目以待。
引用
-
AI眼镜,这次能成吗?·半导体产业纵横(ICViews)·俊熹(2025/8/21)·检索日期2025/8/21 ↩︎ ↩︎ ↩︎ ↩︎ ↩︎ ↩︎ ↩︎ ↩︎ ↩︎ ↩︎ ↩︎ ↩︎ ↩︎ ↩︎ ↩︎ ↩︎ ↩︎ ↩︎
-
小米字节华为押注下一个十亿级入口,盯上AI眼镜争的不是硬件是交互 ...·澎湃新闻·首席消费官(2025/8/21)·检索日期2025/8/21 ↩︎ ↩︎ ↩︎ ↩︎ ↩︎ ↩︎ ↩︎ ↩︎ ↩︎
-
[PDF] AI Glasses 市场持续爆发·爱建证券·许亮(2025/7/1)·检索日期2025/8/21 ↩︎ ↩︎
-
AI眼镜元年,小米阿里打响入口争夺战-钛媒体官方网站·钛媒体(2025/8/21)·检索日期2025/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