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打工人?绷不住了!原来人形机器人全靠「人肉遥控器」操盘?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别看人形机器人跑得欢,跳得溜,表面上酷炫狂拽,实际上它们还离不开“人肉遥控器”!具身智能的背后,藏着一群默默付出的“影子工人”,这波AI“打工人”是真智能,还是大型“人机协作”秀,咱们一起去吃瓜!

过去这一年,堪称是「具身智能」的加速之年。各种机器人运动会、发布会轮番轰炸,看得人眼花缭乱。尤其是那场机器人运动会,简直是人形机器人狂奔(啊不,是“创飞”)能力的全面展示,有些名场面至今仍是网友的“下饭菜”。比如,有机器人跑得太快,直接“劈叉”表演胸口碎大石;还有更“倒反天罡”的,工程师居然推着轮椅,上面坐着的是机器人!1

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名场面”背后,其实明晃晃地掀开了一个事实:每一个能成功运转的机器人,都离不开一个“活人”。

AI打工人?别逗了,具身智能的「底裤」被扒光了!

你以为的智能设备,都在默默地帮你“搬砖”,殊不知它背后可能坐着一位“幕后操控者”。最典型、也最必要的“人机协作”场景,莫过于自动驾驶。毕竟,交通安全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许多看似智能自主的机器人设备,背后都必须有人工的远程操控或干预。

还记得通用汽车旗下的Cruise无人出租车吗?它们当年曾披露,平均每行驶6到8公里就需要触发一次远程人工协助。而在完全无人驾驶运营时,大约每15到20辆车,就得配备一名远程辅助人员待命。1 当然,去年底通用汽车一声令下,把Cruise这个事业群给裁了,如今在美国,几乎就是Waymo一家独大。但这不影响Waymo在2020年就在凤凰城郊外部署了人类监控员团队,车辆遇到异常,远程人员立马“救场”,简直是移动版“人工智障”的福音。萝卜快跑这些国内玩家,也一样布局了安全员,就怕AI“撂挑子”。1

再放眼望去,仓储物流、安防巡检、送餐送货……这些服务机器人领域,远程人工操作的现象更是“遍地开花”。不少送货小车遇到复杂路况就“原地懵圈”,不得不把控制权交给后台坐镇的真人操作员。至于商用清洁机器人、安防机器人,也都有远程监控中心,工作人员随时准备“空降”接管或指导。说白了,当下机器人技术还没强大到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实世界,人类的经验和判断力,就像是给机器人“注入灵魂”的外挂,那叫一个及时到位!

科技巨头也“摆烂”?算力再强,也得人来带节奏!

英伟达CEO黄仁勋,这位科技圈的“老黄”,多次畅想“物理AI”的未来,预言人形机器人将大量走入现实应用。然而,即便是他身边站着的小机器人,也“难逃一劫”,背后依然有指挥员在“遥控”。1 英伟达再牛,能提供先进的模拟训练,让机器人具备基础运动技能,但要让它们在现实场景完成特定工作,什么时候“迈开腿”、往哪儿走,至今仍是幕后的人说了算。英伟达服务的众多机器人项目,其智能进化的背后,都有无数人工远程操作反复演练的身影,这简直是大型“人肉训练场”。

这种被称为“影子劳工”的模式,虽然成本高昂,但目前被视为教会机器人“十八般武艺”的有效路径。英伟达扮演的,正是那个“搭桥人”的角色——用强大的算力和工具,把人类的经验不断“注入”机器人智能,再逐步让AI接管更多控制权。黄仁勋的愿景是“AI在回路中协助人类”,但就目前来看,人类仍牢牢控制着机器人的决策回路。

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也坦言,现阶段机器人要达到最佳性能,往往还需要人工参与调度。还记得2025年央视春晚上,宇树的人形机器人集体扭秧歌的轰动场面吗?那些复杂的舞步和整齐的队列,主要通过工程师提前编排和实时遥控来实现。演出结束后,机器人下台阶时,还得有人去“搭把手”,真是“人形机器人的体面,还得靠人来维护”!1

包括上周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王兴兴赛后透露,尽管H1理论上具备不依赖遥控器自主奔跑的能力,但为了追求速度和成绩,他们最终选择了人工遥控策略。这说明了什么?机器人自己也能跑,但要跑得又快又稳,人,才是那个最可靠的“指挥官”! 宇树科技虽然站在机器人商业化前沿,但其产品落地目前依然采用“人机混合”模式:机器负责执行,人负责规划和应对突发情况。说句大实话,每一台奔跑的宇树机器人背后,几乎都能找到一个紧握控制器的人。

“影子工人”:这波是降本增效,还是大型「降本增人」现场?

嘴上说着自动化、机器人,结果背后还是离不开“人海战术”,这岂不是成了“表面风光”?其实,人机协作早已渗透到许多成熟工业领域。飞机有高精度的全自动程序,但飞行员还得在场;高精尖的手术,医生也必须全程坐镇——人类的监督,就是自动化可靠性的“定海神针”。

这就导致,为了确保安全,人员与机器的比例往往“含金量”不低。比如自动驾驶,交通部的要求是远程安全员人车比不得低于1:3,也就是说三辆车就得配一名安全员。1 而且,这安全员的工作可不是“葛优躺”,萝卜快跑的安全员曾透露,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一小时只有10分钟休息,如果闭眼超过三秒,警报就响了!简直是“电子眼”无死角监控。1

如果每台机器人背后仍然需要半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力支撑,那么当初自动化宣称的大幅提效优势,岂不是要被“反噬”?当机器人规模从几十、几百膨胀到成千上万台时,远程操作团队本身也会变成一个庞大的“支援中心”,这波是降本增效,还是“降本增人”?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从司机转为安全员,薪资待遇和工作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普通的“打工人”而言,是合理的、有性价比的吗?未来智库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是在技术、成本、场景中寻找交叉点2。目前业内多数企业仍处于L1-L2阶段(L1完全由人控制,L2基础辅助智能),少数头部企业正探索L2到L3的进化32。想要从“机械木偶”进化到“仿生行者”,成功率要达到100%,至少需要百万级的数据喂养2

可以预见的是,在真正实现量产突破之前,人形机器人主机厂还得在硬件和算法之间“双线作战”,持续“内卷”。新华报业网的报道也提到,从“科技杂技”到“价值替代”,仍需一场跃迁,预计至少3-5年才能让机器人综合实力提升10倍,5年内提升100倍,真正走上生产线、商超甚至进入家庭2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台看似聪明的机器人背后,都站着一个默默付出的“影子工人”。当技术飞速进步、AI逐渐强大,或许有一天这些幕后英雄会“功成身退”。但在此之前,他们仍将长期与机器人“并肩作战”。这告诉我们,机器人时代并非纯粹机器的时代,而是人与机器协作共生的时代。未来,当机器人拧紧产线上的螺丝,或给予“有温度”的拥抱,我们是否也准备好,付出这“拥抱的代价”呢?

引用


  1. 绷不住,人形机器人就是机器+半个人,具身没有智能全靠「人工」?·APPSO·发现明日产品的APPSO(2025/8/22)·检索日期2025/8/22 ↩︎ ↩︎ ↩︎ ↩︎ ↩︎ ↩︎ ↩︎

  2. 人形机器人明年将“上岗”,攻坚产业化需跨越三重门槛·新华报业网·何玥颐(2025/8/14)·检索日期2025/8/22 ↩︎ ↩︎ ↩︎ ↩︎

  3. 聚焦科技领域,何小鹏的2025年全国两会建议来了!·小鹏汽车·(2025/3/5)·检索日期2025/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