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效率:沃伦·布罗迪遗留的“柔性AI”愿景,重塑人机共生边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沃伦·布罗迪,这位AI时代早期的异见者,一生都在探索如何让技术成为激发人类潜能的“柔性”伙伴,而非僵化的效率工具。在他逝世之际,其关于语境化、响应式环境及人机共进化的哲学思辨,正为当下大模型主导的AI发展提供一个关键的批判性视角与前瞻性路径,呼吁科技界重新审视AI的终极目的。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大模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常常沉浸于计算能力的飞跃和自动化效率的提升。然而,一位享年101岁的思想者——沃伦·布罗迪(Warren Brodey)的逝世,却提醒我们回望AI的黎明时刻,那里曾孕育着另一条被主流忽视,却对人类文明意义深远的AI发展路径。布罗迪,这位精神病学家出身的跨界先驱,与“AI之父”马文·明斯基等巨人同时代,却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另一种AI”:一种能够解放人类潜能、激发创造力而非仅仅模仿或取代人类智能的“柔性技术”。

AI早期思辨:控制论与“另一种智能”的萌芽

沃伦·布罗迪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厚的控制论背景。控制论作为一种跨学科方法,旨在研究城市、有机体、家庭和计算机网络等动态系统的复杂性。在20世纪60年代末,控制论成为反思僵化工业社会的重要思潮,布罗迪正是这一思潮的积极倡导者,并将其应用于家庭研究,将家庭视为一个内部驱动与外部系统影响下的复杂系统。这种系统性、动态性的视角,与当时主流AI的“符号主义”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

明斯基等人早期推崇的符号主义,将智能视为符号处理过程,试图通过形式逻辑模拟智能,这在象棋、定理证明等问题上表现出色,却难以应对人类常识、情感和创造等复杂认知。1 布罗迪则警惕这种“处理海量数据”的AI路径可能带来的“僵化”,他质疑:“我们能探索技术,但技术能探索我们吗?” 他的核心信念是**“语境即一切”**,强调环境(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在塑造人类思想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真正的智能并非孤立地存在于机器之中,而是通过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而涌现。这种对“语境”和“交互”的强调,与后来“进化主义”(或行为主义)中“智能来自环境世界的场景、感应器内的信号转换以及机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观点不谋而合。1

人类-技术共进化:从“软建筑”到个性化环境的愿景

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这个控制论和AI研究的前沿中心,布罗迪在NASA的资助下,与研究员Avery Johnson共同创立了环境生态实验室。他们不追求计算效率或数据规模,而是专注于打造**“能与人类用户共同进化的环境”**,并借此推动用户自身的进化。他们的探索包括:

  • “软建筑”与“软材料”:例如填充了氟利昂的橡胶表面,能够根据体温改变形状;以及“跳舞服”,能根据穿着者的动作改变音乐。
  • 响应式技术:这些并非用于自动化任务,而是作为“生态工具与玩具”,旨在让环境响应人的互动,鼓励用户去学习思考,并对现实做出相应反应

布罗迪的愿景是“为我们生活在个性化环境中提供了新的潜力,前提是我们能挣脱旧有的大规模生产思维模式。”2 这超越了简单的“用户友好”,而是将技术设计成一个能够感知、适应并反过来塑造人类创造力的伙伴。这是一种深刻的“具身智能”思考,远早于当今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概念,它强调的是环境与人身体、精神的协同进化。

商业化浪潮下的坚守与失落:一条未被主流采纳的道路

尽管布罗迪的思想在波士顿学术界扎下了根,启发了许多研究人员,但他的实验室“从未生产出任何可商业化的产品”。他所设想的变革性技术,与20世纪70年代日益主导市场的“大公司”理念格格不入。布罗迪的经历深刻揭示了技术理想主义与资本主义商业逻辑之间的张力

他的项目,如在新罕布什尔州米尔福德天体公社中建造的泡沫房屋,以及软控制材料的专利,虽然充满创新与哲学深度,但缺乏量产潜力和市场吸引力,使得这些前瞻性的理念未能转化为主流产品或服务。这种对资本主义可能**“迫使人类选择加固现有社会”**而非“增强人类潜能”的担忧,正是TechCrunch所关注的产业生态和投资逻辑的反思。布罗迪的道路,是在一个注重效率和可复制性的时代,坚持追求个性化、响应式、以人为中心的“柔性”技术,这无疑是一条商业上孤独的道路。

穿越半世纪的回响:布罗迪思想对当代AI的启示

布罗迪在20世纪80年代曾在中国天津大学教授控制论,晚年更是对AI发展保持“谨慎乐观”。他相信,即便当下的AI是建立在明斯基所倡导的“大语言模型”之上,它“依然有潜力成为自己毕生所梦想的那种‘柔性的’、能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技术。”2 这一判断,在当前AI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深刻且具有前瞻性。

布罗迪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AI发展方向的契机:

  1. 从“通用智能”到“个性化智能”:当前AGI(通用人工智能)的追求大多聚焦于模仿甚至超越人类的认知能力。布罗迪的愿景则提醒我们,AI的终极目标或许不只是“通用”,更在于如何深度个性化,成为每个个体独特的“智能环境”,激发而非取代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想象力与情感。
  2. 超越大模型的数据中心化:布罗迪对“语境即一切”的强调,与当前大型语言模型过度依赖海量数据训练的模式形成对比。未来AI的发展,除了在算法和算力上持续突破,更应关注AI如何真正融入物理世界,成为与人类交互的“响应式环境”,构建具备具身智能和更深层语境理解能力的AI Agent和自主系统。这要求我们超越屏幕和数据,思考AI如何与空间、材料、人机接口深度融合。
  3. 技术伦理与社会影响的再定义:布罗迪对资本主义可能导致技术“僵化”的警惕,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如何确保AI的发展不被单纯的商业利益裹挟,避免形成新的“大规模生产思维模式”和“僵化的机器”?AI伦理与治理的核心,不仅在于防范风险,更在于积极引导技术朝着增强人类福祉、促进社会多元化和解放个体创造力的方向发展。这将深刻影响未来工作模式、教育体系和社会结构。

沃伦·布罗迪的一生,是对一种不同于主流的AI未来的不懈探索。他的思想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在追求技术奇迹时可能忽略的深层人文关怀。当代的AI技术,正面临着从“弱AI”走向“强AI”的十字路口。布罗迪的“柔性AI”理念,提醒我们重新校准AI发展的罗盘,将技术与人类的共进化、创造力的激发置于核心位置。这是一个关于AI的未来,不仅关乎机器的智能,更关乎人类的自由与潜能。

引用


  1. 电脑传奇(中篇):智能之争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黄铁军(2017/1/1)· 检索日期2025/8/22 ↩︎ ↩︎

  2. 享年101岁,AI之父明斯基的“反对者”走了,一生都在寻找另一种AI · 新智元 · 新智元(2025/8/22)· 检索日期2025/8/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