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科技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抢滩”具身智能领域,将算法从云端“装进身体”,以期通过软硬件融合重塑商业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并抢占未来智能服务的入口。这场豪赌不仅关乎万亿级的市场潜力,更是下一代技术平台与生态主导权的战略性争夺。
“AI的下一个浪潮是具身智能。”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2023年5月的ITF World半导体大会上,一语成谶。不到两年光景,这股浪潮便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席卷全球,从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机器人,到工厂车间里协同作业的“数字工人”,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的奇思妙想,摇身一变成为资本与政策双重加持下的“当红炸子鸡”。中国互联网巨头们,那些曾安坐云端,于算法海洋中叱咤风云的“数字捕鲸人”,如今也纷纷换上潜水服,意欲亲自下水,争夺这片物理世界的新领地。一场攸关未来商业版图的“抢滩登陆战”已然打响。
具身智能:从科幻到现实的“肉身”迭代
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AI),并非新近发明。其概念可追溯至上世纪中叶,然而直到近年,得益于大模型的“神来之笔”,它才真正拥有了从抽象符号走向物理实体的“肉身”。1 如果说传统AI主要依附于代码和数据,在数字世界里挥斥方遒,那么具身智能则如同赋予了AI感知、思考、行动的四肢与躯干,使其能够与现实环境交互,形成一个完整的“感知-思考-行动”闭环。这不仅仅是技术维度的跃迁,更是将人工智能从“虚拟交互”推向“物理执行”的关键一步,预示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技术引擎已然启动。
谷歌的RT-1模型,以及随后微软将ChatGPT嫁接到机器人上的尝试,特别是融合了视觉语言模型(VLM)与大量机器人真实动作数据的RT-2,彻底刷新了业界对机器人能力的认知。它让机器人也能像ChatGPT一样理解自然语言,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动作指令,甚至能进行数学推理,泛化到全新环境与任务中。2 这不再是简单的自动化工具,而是一个具备初级“心智”的物理存在。
政策的东风,更是为这片新兴大陆铺设了高速公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人形机器人定义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而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具身智能,将其列为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1 地方政府闻风而动,北京市计划到2027年实现不少于_100项规模化应用_,深圳市则提出相关企业数量超过_1200家_,产业规模突破_1000亿元_。1 在技术突破、市场需求与政策红利的三重驱动下,具身智能产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预计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52.95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约_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约_50%,显示出令人垂涎的巨大潜力。1
巨头逐鹿:各显神通的“抢滩登陆战”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科技“淘金热”中,资本的嗅觉总是最为敏锐。2025年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共发生_144次融资事件_,融资金额高达195亿元人民币,平均单笔融资规模达到_1.35亿元_。1 然而,这并非寻常的资本逐利,而是由中国互联网巨头们亲自下场,以其庞大的生态系统和场景优势,展开的一场精密布局。
美团,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毛细血管”,其具身智能投资策略如同其外卖骑手,早早出发,且覆盖面广。自2024年以来,美团已累计投资_7家具身智能企业_,完成_8次出手_,从硬件本体(如宇树科技、银河通用)到模型算法(它石智航),再到软硬件一体化(自变量机器人、星海图),无一遗漏。1 其投资逻辑紧扣本地生活场景的“效率痛点”,例如,它石智航擅长在餐饮后厨和仓储等复杂环境执行任务,星海图的轻量化模组可适配外卖柜和自动点餐机,而与银河通用联合打造的“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则直接解决了人力密集型业务的交付瓶颈。这无疑是“科技+零售”双轮驱动,以降低履约成本、提升服务密度的典型案例。1
京东则以“快节奏、高密度”的攻势,在2025年7月21日一日内领投_三家具身智能企业_,两个月内完成_五家领投_。1 作为电商与零售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京东的策略是构建“3C渠道+AI”生态闭环。其核心平台JoyInside,旨在将京东的大模型能力嵌入机器人、玩具、家电等具身硬件设备中,形成集交互、控制与服务于一体的闭环生态。13 京东不仅是渠道,更是逐步演化为平台型赋能者,其目标是在具身智能时代重构“人—货—场”的核心逻辑。3 逐际动力(LimX VGM技术实现机器人行为学习)、众擎机器人(加速量产交付)等被投企业,无不服务于京东自身的零售与物流体系,力求将“买机器人上京东”的用户认知塑造成现实。1
相较于美团和京东的“身体力行”,腾讯则展现出“不做硬件,只做伙伴”的克制与平台化策略。马化腾曾言,腾讯希望成为所有机器人厂商的合作伙伴。1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腾讯推出了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钛螺丝),提供从基础模型到真机部署的全栈式模块化能力,旨在赋能行业开发者。1 其投资多集中于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明星项目的中后期融资,重在生态协同而非控制权,颇有“借力打力”的东方智慧。
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则采取了“投资+自研+生态共建”的立体化布局,仿佛一支多兵种的联合部队。蚂蚁集团不仅投资了宇树科技、星海图、灵心巧手等关键产业链企业,更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蚂蚁灵波科技,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研发,并在浦东建设了人形机器人开放训练场,意图构建覆盖感知、决策、操控、安全的技术闭环,向家庭服务、养老护理、医疗辅助等场景延伸。1 而字节跳动,这位擅长“沉默是金”的数字巨头,虽未以公司主体直接出手,但其关联基金锦秋基金已悄然投资了宇树科技等企业。与此同时,字节的自研机器人团队已从2023年的_50人_扩展至_150人_,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量累计超_千台_,其“以投促研、以研带产”的长期战略意图不言而喻。1
前路漫漫: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大陆”
当巨头们争相抢占具身智能这片“新大陆”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片土地真的能像移动互联网一样,带来超乎想象的丰饶吗?
首先,具身智能的发展并非坦途,技术瓶颈依旧是横亘其前的险峰。机器人学习需要高质量、多模态、动态场景的数据,但仿真数据与真实世界的巨大差异,以及电池续航、动作自由度等硬件短板,仍是亟待攻克的难题。3 此外,机器人的“感知-理解-决策-执行”闭环尚未完全打通,灵巧手抓取异形物体的成功率仍低于_70%_,从实验室到复杂开放环境的泛化能力薄弱,导致仿真训练的知识在现实中迁移效率低下。3 如何在保持成本效益的同时,实现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的有效结合,将是决定这些巨头战略成败的关键。
然而,巨头们的入局,也为整个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催化剂。它们不仅带来了充裕的资本,更提供了真实、连续、复杂的应用场景。美团与银河通用在药房的合作,京东通过JoyInside将机器人部署在家电、教育等垂直场景中,都为机器人提供了宝贵的“实战”训练数据,加速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进程。3 这种“资本+场景”的双引擎驱动,是传统投资难以比拟的优势。
同时,巨头们也扮演着产业协同者和标准制定者的角色。具身智能产业链条长、技术复合性高,单一企业难以支撑全栈能力。宁德时代对银河通用的投资,旨在将电池管理系统(BMS)与人形机器人集成,提升续航能力;京东云为中小企业提供边缘云和模型托管服务,大幅降低研发门槛。3 而大厂生态平台,如京东的JoyInside,正在建立面向机器人应用的开发接口规范,为行业标准化提供了现实基础,推动行业从“单点创新”向“系统集成”迈进。
对于那些在巨头阴影下求生存的中小企业,破局路径在于“差异化、数据绑定与技术前瞻”。它们需聚焦灵巧手、仿生结构、感知算法等垂直技术细分领域,构建技术护城河;通过与大厂合作获得真实交互数据,优化算法迭代;并前瞻性布局视觉-语言-动作(VLA)跨模态模型,抢占下一代机器人通用智能的制高点,如千寻智能推出的Moz1人形机器人。3
具身智能不仅是AI技术的自然延伸,更是一场重构人类与物理世界交互方式的革命。中国大厂们正以其独特的资本、平台、场景和技术协同优势,推动着具身智能从概念走向现实。京东与美团代表了平台闭环与场景渗透的不同路径,但殊途同归,终点都是争夺“物理世界中的智能入口”。未来,谁能更好地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可行性,谁就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肉身”迭代中,成为新的时代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