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淘金热:人工智能的“零回报”与股市的忐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工智能(AI)热潮正面临严峻的市场检验,尽管科技股近期经历剧烈震荡,但分析显示,多数企业AI项目尚未实现可观商业回报。资本的狂热与现实的差距,预示着市场或将经历一场估值重估,促使投资者回归对技术商业化能力和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审视。

全球金融市场似乎又一次被推到了一个熟悉的悬崖边上,这一次,幕后推手是人工智能那令人眼花缭乱的魔力——以及其可能随时消散的幻影。近来,华尔街的科技股阵营犹如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拔河比赛”,绳索两端分别是硅谷的无尽乐观与日益增长的现实主义忧虑。仅仅数日之间,美国科技股市值便蒸发了令人咋舌的1万亿美元1,纳斯达克指数在一周内累计下跌达7%,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上世纪末那个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夕的喧嚣。

恐慌的种子并非凭空而来。当关于AI奇迹的颂歌开始变得疲惫,投资者们开始清醒地审视那些高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投资,它们的商业成果是否真如其估值般光彩夺目?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份研究报告无疑向这场派对泼了一盆冷水,指出高达95%的企业AI项目迄今为止对业务的“回报为零”1。这份严酷的评估,犹如一剂清醒剂,瞬间让市场的情绪从“唯AI独尊”的亢奋转为一股寒意。就连OpenAI的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也坦承,部分投资者对AI抱有过度的乐观情绪1

这股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它与一些传奇投资人的警告不谋而合。譬如,金融分析主管丹尼·休森(Danni Hewson)将当前状况与过去的科技狂热相提并论1。而诸如顶级分析师芒斯特(Munster)和传奇投资人格兰瑟姆(Grantham)更是预言,当前的“AI泡沫”在未来两三年内可能继续膨胀,但终将在2027年破裂,并引发一场股市崩盘23。这不仅仅是市场情绪的波动,更是对底层商业逻辑的深刻质疑:如果AI项目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那么那些冲上云霄的估值,究竟是未来的锚点,还是海市蜃楼?

估值迷雾与资本流向

在当前的AI淘金热中,芯片制造商如英伟达(Nvidia)一度被视为“卖铲人”而风光无限,但其股价也未能幸免于难,在数日内下跌近5%1。Palantir和英特尔等公司的股价也出现了显著跌幅,市值在短短几天内蒸发了可观的份额1。这些曾经的宠儿,如今也尝到了市场波动的苦涩。这反映出,资本市场对AI价值的判断,正在从“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向“现实变现”的功利主义回归。那些尚未展示出清晰盈利模式的AI公司,其高昂的估值正成为其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

然而,在这场市场震荡中,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了“抱头鼠窜”。嗅觉灵敏的空头们,已在AI相关股票的回调中赚得盆满钵满,仅两天内便获利56亿美元4。这批“聪明钱”的流动,恰恰印证了市场中存在着对泡沫的清醒认知和对风险的精准捕捉。与此同时,瑞银(UBS)美洲首席投资长乌尔里克·霍夫曼-布察第(Ulrike Hoffmann-Burchardi)则提醒投资者不必“过度防卫”,她指出,科技企业的收益增长依然稳健,且在AI应用商业化方面的能力正在持续提升1。这种“危中见机”的观点,或许预示着当前的市场调整,并非是AI时代的终结,而更像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青春痘”。

AI技术无疑代表着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2,其长期变革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技术变革的红利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商业世界,并最终转化为股东价值。当前的市场震荡,与其说是对AI技术本身的否定,不如说是对资本市场在理解和定价这项颠覆性技术时,所表现出的过度投机与盲目追捧的警示。

未来的市场格局,很可能将是一场“大浪淘沙”的筛选。那些能够将前沿AI技术与清晰的商业模式、高效的资本配置和可验证的商业回报相结合的企业,将最终从这场狂热中脱颖而出。而那些仅凭概念和愿景支撑估值的“空中楼阁”,则注定会在现实的引力下走向坍塌。监管者们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范系统性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决定未来AI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毕竟,在这场高风险、高回报的硅谷牌局中,没有人愿意最终发现自己只是虚无缥缈的数字游戏中的一个筹码。

引用


  1. AI 泡沫疑慮美國科技股市值4天蒸發1兆美元·經濟日報·編譯張佑生(2025/8/23)·检索日期2025/8/23 ↩︎ ↩︎ ↩︎ ↩︎ ↩︎ ↩︎ ↩︎

  2. 顶級分析師預測:2027年,“AI泡沫”破裂或將引發股市崩盤·FX168財經網(2025/8/23)·检索日期2025/8/23 ↩︎ ↩︎

  3. 传奇投资人再度拉响警报:“AI泡沫”终将破裂,美股料随之崩盘!·东方财富网(2025/8/23)·检索日期2025/8/23 ↩︎

  4. AI泡沫论再起,空头两日狂赚56亿美元!·华尔街见闻(2025/8/23)·检索日期2025/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