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人形机器人的崛起正催生一场对视触觉传感器的“淘金热”,吸引了巨额资本涌入新兴企业,但技术路线纷繁复杂、商业化路径尚待验证,市场在狂热与不确定性之间寻求下一个产业巨头。
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最新篇章中,具身智能(Embodied AI)正以一种近乎科幻的姿态,将曾经的银幕幻想——人形机器人,推向现实的边缘。然而,要让这些“金属躯壳”真正融入人类世界,它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大脑”和灵活的“骨架”,更需要一双能够“感受”世界的“手”。于是,在硅谷与深圳的实验室和孵化器里,一场关于“触觉”的军备竞赛正在悄然打响,将视触觉传感器推上了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
过去数月,这股风潮已转化为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融资公告。京东、小米等科技巨头,以及一系列嗅觉敏锐的风险投资机构,正以惊人的速度,将亿万资金投入到这个新兴领域。纬钛机器人、戴盟机器人、帕西尼等初创公司,纷纷在天使轮乃至A轮系列融资中屡创佳绩,其中戴盟机器人更是刷新了触觉传感领域天使轮融资的最高纪录,累计融资金额已达数亿元12。这番景象,颇有些19世纪末美国西部淘金热的狂热,只是这一次,勘探者们寻找的不是金沙,而是赋能机器人“灵巧之手”的硅基智慧。
触觉之痒:科技巨头与新贵的豪赌
这波投资热潮并非毫无章法。它反映了科技巨头们对未来具身智能生态的战略预判。人形机器人若想从工厂的流水线迈向家庭的餐桌,就必须超越简单的重复劳动,具备对物理世界细腻的感知和交互能力。中信建投的研报指出,全球传感器市场已达520亿美元,中国市场更是达到1640亿元,年化增长率超过15%。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触觉传感被视为人形机器人走向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最后一厘米”1。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视触觉传感器(Vision-Based Tactile Sensor, VBTS)被寄予厚望。这种巧妙融合了光学成像与触觉感知的技术,通过摄像头捕捉弹性材料形变来“感受”物体,生成高清的“触觉照片”,犹如给机器人装上了具备“火眼金睛”的指尖。它不仅能提供接近人手的动态感知与高灵敏度,还能输出AI与大模型友好的图像化数据,且具备低成本、易集成、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根据国泰海通证券的测算,当人形机器人产量达到1亿台时,仅视触觉传感器市场的规模就可能高达3.76万亿元,这无疑是任何雄心勃勃的投资者都难以忽视的巨大诱惑1。
京东战略领投帕西尼,小米押注纬钛机器人,联想创投支持戴盟机器人,甚至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制造业巨头也开始涉足,这不仅仅是财务投资,更是对未来供应链和应用场景的提前布局。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坦言,人形机器人落地工厂并产生价值仍需时日,商业闭环尚不明确,但小米的目标是先在自有工厂实现业务闭环,再寻求效率提升1。这种“从内部消化到外部赋能”的策略,正描绘出巨头们审慎而坚定的长期战略图景。
迷雾中的赛道:技术路线与商业化的挑战
然而,在这片充满机遇的沃土上,挑战亦如影随形。昆仲资本一针见血地指出,视触觉传感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形成绝对龙头,这既为创业公司提供了“弯道超车”的良机,也预示着前方技术路线的百家争鸣与商业化路径的坎坷。
目前,触觉传感技术路线琳琅满目,包括压阻、电容、压电、磁电霍尔效应、光学等,每一种都在性能与成本之间艰难权衡。视触觉传感虽潜力巨大,却也并非没有自身的问题:
- 数据与算法瓶颈:行业缺乏类似计算机视觉领域ImageNet那样的标准大规模数据集,亦缺少专门的触觉大模型,导致技术发展面临数据与算法的双重制约。
- 耐用性与寿命:传感器表面材料的磨损或老化可能影响精度和使用寿命,这对于工业级或日常使用的商业化产品而言,是必须攻克的难关。
- 计算资源与成本:实时处理高保真的视触觉图像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控制功耗和成本,是产品工程化的关键。
- 感知面积限制:与人类皮肤的全方位感知相比,当前视触觉传感器的感知面积仍然有限,限制了其在复杂场景中的应用1。
尽管如此,全球范围内的追逐从未停止。由MIT Edward Adelson教授团队创立的GelSight已是全球视触觉传感器领域的先行者,而中国初创公司正依托本地产业链优势和产学研协同,加速追赶。纬钛机器人创始人师从Adelson教授,戴盟机器人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帕西尼创始人则师从日本机器人界权威菅野重树教授,这批“名门之后”的创业者们,正试图在不同的技术路径上开辟新天地1。
投资人与创业者们,正如同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一面忙着更换车轮,一面还要精准规划前行的方向。资本的狂热,使得原本清晰的融资轮次也变得模糊,同一轮融资周期被拉长,反映出投资机构在乐观中潜藏的谨慎。
前瞻展望:
短期内,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商业化仍需时间。视触觉传感器作为“感官”的核心组件,其技术成熟度、量产能力和成本控制将是决定市场格局的关键。那些能够率先突破技术瓶颈、构建起完善数据生态、并与机器人本体厂商深度融合的“弄潮儿”,才有望在未来的万亿级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的“感官巨头”。然而,在“感知”的圣杯最终被触及之前,这场由资本推动的“触觉淘金热”,注定要经历一番去伪存真的激烈洗礼。
引用
-
人形机器人带火视触觉传感器赛道,资本涌入,多家公司密集宣布融资·36氪·刘芬(2025/8/25)·检索日期2025/8/25 ↩︎ ↩︎ ↩︎ ↩︎ ↩︎ ↩︎
-
港科大院长的传感器初创企业,拿下全球最大触觉传感器天使轮融资!·传感器专家网·无作者(2025/8/25)·检索日期2025/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