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基石的狂想曲:华尔街豪掷千金,却不知AI五年后何物?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华尔街正经历一场为AI基础设施量身定制的融资狂潮,数百亿美元涌向数据中心,私人信贷尤为活跃。然而,尽管资本竞相追逐未来,业内领袖和权威研究却频频警告泡沫风险,指出多数AI投资回报为零,且电力成本与价格压力恐为这场豪赌画上句号,凸显市场对长期价值创造的盲目乐观与潜在危机。

在纽约曼哈顿的八月,华尔街的精英们本该在汉普顿的沙滩上享受日光浴,或是穿梭于地中海的游艇之间。然而,今年的夏日清凉被一场前所未有的AI“基建狂潮”彻底搅乱。银行家们正马不停蹄地为一项五年后形态未卜、却被许以二三十年长期回报的技术,筹集数百亿美元的巨额资金,这不禁让人想起历史的某些回声,令人警醒的并非是回声本身,而是其愈发洪亮1

淘金热与其账本

从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和Blue Owl Capital向Meta的290亿美元注资,到摩根大通和三菱UFJ金融集团牵头为Vantage Data Centers提供的逾220亿美元贷款,这股热潮的规模令人咋舌1。行业追踪机构Project Finance News预计,今年的数据中心融资规模将翻倍至600亿美元。私人信贷市场更是扮演了主力角色,瑞银信贷策略主管Matthew Mish指出,过去三个季度,私人信贷对AI的投入每季度徘徊在500亿美元的低端水平,已是公开市场的两三倍1

这笔笔巨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传统的自筹资金模式转向外部融资。过去,谷歌和Meta等科技巨头尚能以“金边企业债”——那些拥有优异资产负债表公司的债券——为新基建买单。如今,数字过于庞大,许多债务直接挂钩于正在建设的数据中心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而非公司实体本身。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中由AI基础设施支持的金额,已从2024年全年总额增长30%156亿美元,足见市场对这类未来现金流的“信仰”之深1。随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降息态度渐趋开放,寻求更高收益的私人债务基金,自然也在这场“数字淘金热”中嗅到了额外的利润空间。

先知、泡沫与海市蜃楼

然而,在这片由资本堆砌的“希望之城”背后,警钟已然敲响,其声音之刺耳,远超市场狂热的喧嚣。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这位AI浪潮的“旗手”,坦承当前的热潮与19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有着“相似之处”,甚至预言“有人”会亏掉“一笔惊人的钱”,尽管他紧接着补充道“我们不知道是谁”12。这番“先知式”的表述,在一位本身预估OpenAI未来将在数据中心建设上花费数万亿美元的行业巨擘口中说出,无疑令人玩味。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更是为这股狂热泼上了一盆冰水:高达_95%_的企业生成式AI项目,未能产生任何实际的财务回报134。这与市场此前描绘的“生产力革命”图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信贷观察人士深感不安。花旗集团美国投资级信贷策略主管Daniel Sorid就回想起2000年代初电信公司过度建设和过度借贷,最终面临重大资产减记的痛苦记忆1。S&P全球评级私人市场分析全球主管Ruth Yang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数据中心交易是“针对一项我们甚至不知道五年后会是什么样子的技术进行的20到30年期融资”,且“没有历史依据”来评估其未来现金流1

更令人担忧的是,市场已开始显现泡沫迹象。CB Insights数据显示,目前有498家AI独角兽企业,总估值高达2.7万亿美元,部分AI初创公司的估值倍数已超过令人咋舌的_100倍_1。而其单位经济效益更是如同空中楼阁:用户支付1美元,应用层公司需向基础模型提供商支付5美元,后者再向超大规模计算服务商支付7美元,最终GPU制造商则收取13美元1。这种倒挂的成本结构,如同没有地基的摩天大厦,摇摇欲坠。借款企业财务压力加剧的信号也已出现:投资于中小企业的BDC公司中,“实物支付(PIK)贷款”——即借款人用增加债务代替现金支付利息——占总收入的比例已升至6%,为2020年以来最高,这无疑是信贷健康状况恶化的隐忧1

电力、价格与宿命的终结

任何一场狂热的资本盛宴,最终都可能在现实的重压下归于沉寂。对于AI数据中心而言,潜在的终结因素正悄然浮现,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_电力成本_。数据中心是名副其实的“电老虎”,其巨大的能耗正将电力价格推向新的高峰,今年已上涨近7%1。德克萨斯州甚至通过立法,赋予电网运营商在危机中减少数据中心电力供应的能力,这无疑是对“永不离线”的数字基石最直接的威胁1

其次,_价格压力_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许多AI债务交易都建立在数据中心未来将产生足够收入来偿还贷款的理念之上。然而,如果AI服务价格因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下跌,那么这些基于美好愿景的未来现金流预测,将可能瞬间化为泡影,让投资者面临痛苦的减记。股票市场已然嗅到了风险,AI风险与回报的典型代表CoreWeave,其股价已从峰值下跌近50%,预示着投资者怀疑情绪的蔓延1

这场以“智能”为名的基础设施狂潮,究竟是为人类文明搭建数字通途,还是为一枕黄粱的梦幻未来埋下金融地雷?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或许顾不上休假,但他们手中的账本,终将面临市场的无情审视。毕竟,历史的教训往往在于,人类总能在同一个地方,以新的技术为幌子,重蹈覆辙。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