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一场由模块化供应链和资本狂热驱动的“全民运动”,各路玩家争相入局,试图将组装机器人变为现实。然而,从“能动”到“能用”,具身智能在商业落地中仍面临核心技术瓶颈、系统集成挑战和数据匮乏等严峻考验,预示着行业终将迎来一场漫长而残酷的“大浪淘沙”式整合。
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从给电视做显示主控板的视源股份,到生产油锯割草机的中坚科技,甚至连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九鼎投资和白酒巨头贵州茅台,都纷纷在机器人赛道上“秀肌肉”,或亲自下场,或通过基金下注。一时间,“造机器人”这件事,似乎已从昔日高门槛的实验室奇迹,演变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这种热情,不仅仅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更是一场资本与技术共谋下的宏大叙事,其背后涌动着对新生产力范式的渴望。
这场“全民造机”的喧嚣,源于机器人制造性质的深刻转变。曾几何时,核心零部件犹如稀世珍宝,有钱难买,或买而难用。但如今,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公司已将机器人的“眼睛”(如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 1)、“手”(如强脑科技的仿生灵巧手 2),乃至“身体”的关键关节(如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 3、五洲新春正在攻克的行星滚柱丝杠 4),都做成了可以单独采购的“标准件”。当感知、执行和本体制造这些核心环节都有了现成的、且日益便宜的解决方案时,“攒一台机器人”的逻辑链条,在技术和供应链层面便显得异常完整。领益智造甚至提出要打造一个“瘦身中心”,目标是实现“综合降本可达50%以上” 5,这无异于给这场积木游戏加注了一针兴奋剂,预示着未来的机器人成本将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天文数字。正如麦高证券在4月份的研报所言,中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已实现系统性突破,量产交付能力已备。
百舸争流:新势力涌入与各怀“算盘”
在“靠谱”的技术基础与日益完善的供应链刺激下,各路玩家带着各自不同的“小算盘”涌入这条赛道,绘制出一幅形形色色的商业图景。其中不乏被“求生欲”驱动的上市公司,例如,主业LED驱动电源的崧盛股份,在第二增长曲线(储能逆变器)亏损后,转而与重庆精刚传动合资开发机器人谐波减速器 6。同样,长期亏损的私募巨头九鼎投资,亦斥资2.13亿元控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公司南京神源生,公告发布后股价应声涨停,尽显资本市场对“新故事”的渴求 7。传统制造企业中坚科技亦步入转型之路,将油锯割草机的经验嫁接到四足机器狗的制造上。
与此同时,家电巨头美的集团的入局则代表了另一种深谋远虑的逻辑。美的并非从零开始,它坐拥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KUKA),在此基础上孵化出家庭人形机器人“美拉”与工厂人形机器人“美罗”,并高调宣称机器人硬件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达100%,成本正快速下降 8。而汽车制造商,如广汽集团,则凭借“技术同源”的底气,展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并给出明确的量产时间表:2025年下半年设立示范区,2027年启动大规模量产 9。地平线前副总裁余轶南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人形机器人是全新本体,能更充分地发挥AI价值。”这无疑是对汽车智能化经验的一种大胆迁移与升级。
电信运营商与人工智能公司则瞄准了更具战略性的生态位。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并非简单地想成为机器人“销售商”,而是试图以其“连接+算力+能力”构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运营商” 10,将自身基础设施与机器人硬件结合,开发面向养老、陪伴等特定场景的应用。科大讯飞则选择从其最擅长的“大脑”切入,推出“智能语音背包”和“机器人超脑平台”,为各路“身体”提供智慧动力。这反映出行业内对核心技术和平台能力的争夺,已从硬件延伸至软件和生态层面。
从“能动”到“能用”:具身智能的现实壁垒
然而,当供应链的成熟和资本的热情,让“攒一台机器人”听上去无比靠谱的时候,从一台能动的样机,到一个真正能在真实世界里、遵守人类社会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机器打工人”,中间还隔着一道道现实的壁垒,这道“现实墙”远比想象中更高。
首先,是“大脑”的智慧程度。智平方副总裁莫磊直言,目前具身智能的大模型,远未达到语言大模型“博士级别”的水平,充其量只是个“高中生”。更重要的是,这个“高中生大脑”尚不能做到开箱即用,它需要海量的真实世界作业数据来迭代学习,而非模拟数据 11。没有“用起来”,就没有数据,产品迭代便无从谈起,这无疑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式的困境。
其次,是“身体”的强壮与标准化。一位北京灵巧手企业负责人指出,整个行业仍处于“修路”阶段,远未到“通车”之时 12。以传感器为例,市面上有压阻、视触觉、电容、电磁等至少四种主流技术方案,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这就像个人电脑时代尚未出现CPU的通用架构,碎片化的技术路径限制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和规模化应用。他预计,要达到类似CPU的通用标准,可能还需要5到10年。
再者,是系统集成与网络安全带来的隐蔽挑战。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曾伯楷指出,零部件采购或许容易,但如何让大模型、传感器、驱动系统与控制算法在毫秒级反应下协同运作,并保持稳定,远非简单组装就能解决 13。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则提出了网络安全的隐忧:“如果银行的服务机器人要运行,难免要跟自己的网络产生信息交互,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网络安全,机器人终端不能成为防火墙的一个弱点” 14。这提醒我们,将技术炫技与实际商业落地混为一谈,无异于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尝试更换轮胎,风险与难度俱增。
那么,这场看似全民狂欢的“百机大战”终将走向何方?段志强认为,行业淘汰赛的开始将取决于热钱的涌入与退出速度,“钱多了自然就会产生泡沫,等泡沫被戳破了,大家就都跑了” 15,因为真正的商业化应用和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尚待成熟。曾伯楷则更倾向于“多元共存、分工明确”的产业格局:通用型人形机器人领域或将出现少数巨头,但在医疗、物流等垂直应用场景,会涌现出大量专注于细分需求的企业,同时,核心部件供应商将是支撑整个生态运转的基石。
无论最终结局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能在这场漫长的资本消耗战中保持定力、找到真实场景、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司,才是最终的幸存者。正如领益智造董事长曾芳勤所言:“这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如果一开始连大浪都没有,何来淘沙?” 这场机器人制造的“全民运动”,终将以商业价值而非技术热度,来判定真正的胜者。
引用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郑晨烨:造机器人:一场“谁都能干”的“全民运动”?·经济观察报·郑晨烨(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