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网友“上头又反胃”的AI猫片,到底戳中了谁的流量密码?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最近抖音小红书上,AI猫片成了新晋“电子榨菜”,内容魔幻上头,却也让人直呼“好怪再看一眼”。这不仅是猫猫的“绝地反击”,更是AIGC技术在流量江湖里“降维打击”的新玩法,告诉我们:只要够扯够怪,管他AI不AI,都能把你拿捏得死死的!

一只身姿矫健的花猫,在十米跳台上一个漂亮的空中转体,完美入水,水花甚至比专业选手压得还到位!这不是什么“猫咪特工队”的最新大片,也不是某个好莱坞特效团队的炫技,而是AI大佬们随手一“搓”出来的短视频。更离谱的是,当年这段视频在Instagram上,播放量的计量单位是——亿

是不是觉得有点魔幻?有点诡异?没错,这种介于动画和真人剧集之间的AI“猫片”,最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刮起了一阵飓风,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万的播放量,直接把网友们整成了“一边上头一边反胃”的矛盾体。这究竟是哪门子“黑科技”,能把我们拿捏得死死的?

噫,好怪,再看一眼:当猫咪开始演“八点档”狗血剧

这些AI猫片,说白了,就是让一群Q弹、拟人化的猫咪,上演一出出30秒左右的狗血伦理大戏。想象一下,一只胖嘟嘟的猫,不仅能站立行走、开车上班,甚至还能练出一身腱子肉,变身“猫头人身”的猛男肌肉猫!剧情更是集肥皂剧之大成,什么出轨、复仇、意外伤害,那叫一个抓马:

  • 狗血励志大片:勤恳的喵星人Mr. Whiskers,因为工伤失去了前爪,直接被工厂无情开除。更惨的是,老婆也跟他离了婚。就在你以为它要“塌房”的时候,人家30秒内火速收拾心情,原地满血复活,重新振作。这反转,简直比川剧变脸还快!
  • 荒诞英雄传奇:更绝的是,有只穿着七分裤的肌肉猛猫,能从鲨鱼嘴里救下婴儿,然后顺理成章地收养宝宝,带回比弗利山庄的豪宅,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别问逻辑,问就是AI给的!

这些故事,从惊险到圆满,不到半分钟就全部交代完毕,看得人眼花缭乱。有些视频甚至玩起了“悬念连载”,比如孙子“Luigi Meowgione”为奶奶复仇的系列,在关键时刻“待续”,搞得一众网友抓心挠肝,苦等下一集。这种把人胃口吊得死死的节奏,你敢说不服?

而要做出这套“猫片短剧”,门槛低到你怀疑人生。创作者通常是AI写剧本,AI绘图工具生成猫咪形象,然后AI合成动画加配音,一套流程走下来,连零基础的小白都能轻松上手。网上各种“保姆级教程”更是多到堪比猫片本身,遍地都是。

但门槛低也意味着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AI猫片画风诡异、动作僵硬,背景细节混乱,活脱脱就是个“廉价PPT动画”。但神奇就神奇在,它全靠把猫咪高度拟人化的那股荒唐劲儿,才让人欲罢不能。当一只猫长出人类手臂、骑摩托救小孩、踹门进派出所……这种“猫拟人”的离谱美学,彻底击中了人类“好怪,再看一眼”的观看欲。剧情爆点密集,节奏快到飞起,但角色场景又透着一股AI特有的“粗糙感”,甚至都没想隐藏。

所以,AI猫片引发了两极分化:有人沉迷其中,享受短剧带来的“爽感”;有人却觉得这是“精神垃圾食品”,生理性不适。但甭管怎么说,大家都点开了,看完了,可能还顺手转发了。越猎奇、越狗血,越能精准戳中人们的好奇心和情绪G点

这背后,AI内容生产的另一重“流量密码”也浮出水面:低成本、高流量、强情绪。平台算法永远偏爱爆款,用户越停不下来,AI内容就越多、越怪、越极端。于是乎,AI猫咪就成了完美的“小白鼠”,测试着算法和人类“上头”的边界。

流量密码的奥秘:AIGC的“降维打击”与“猫猫教”的互联网统治

为什么偏偏是猫?难道“狗党”就不配拥有姓名吗?当然不是!这背后可是有硬核“理论支撑”的。研究显示,猫咪那张幼态脸和情绪模糊性,让它成为了投射人类情绪的“最佳屏幕”1。当你看着一只“受欺负的小猫逆袭成功”,那其实是你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了它身上,然后收获了一份**“情感共鸣的电子鸦片”**。

更关键的是,从技术层面看,猫咪简直是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天选之子”。它不像人那样有着复杂的面部特征,所以即使AI在生成时“翻车”了,也不容易引发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谷效应”。而且,互联网上海量的猫咪图像素材**,版权风险又低,简直就是AI训练模型的“免费午餐”,完美避开了许多现实世界的“坑”。难怪之前“Tiktok refugee”大举进军小红书,首先要交的都是“猫税”。猫,早已是互联网文化的“顶级流量”

从早年的表情包、烦躁猫,到风靡全球的Nyan Cat,再到今天的AI猫片,“猫猫教”的统治力从未减弱。这股“猫猫万岁”的思潮,加上AIGC这把“瑞士军刀”,简直是如虎添翼,在内容创作领域打出了一套**“降维打击”**的组合拳。

AIGC技术的普及,正把“人人都是创造者”的愿景,从口号变成现实2。它能够以极低的边际成本,快速生成大量高质量且多样化的内容,从文字、图像、音频到视频,无所不能23。这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各行各业AI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甚至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2。想当年,文本生成模型GPT-3达到百万用户花了两年半,而图像生成模型Stable Diffusion不到一个月就达成了,这速度,简直就是“坐火箭3

虚实边界迷踪:当“一眼AI”成了新常态

然而,当AI的爪子伸向内容创作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人类的感知也悄然改变。B站上有一位叫刑志磊的UP主,专门给猫咪搭房子、造停车场。他那些精致的手工模型,连手扶梯都能滚动,地铁能进出站,车门也能开关,细节逼真到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你不仔细看,甚至意识不到这是纯天然、无添加的手工制作

但现在,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精巧作品,下意识的反应却常常是:“一眼AI……等等,好像不是?” 这句话背后,藏着我们对AI内容生产的某种预设和刻板印象。我们已经习惯了AI带来的粗糙感、批量感,反而对极致的“真”产生了怀疑。

这无疑是一个有趣的悖论。如果用AI来做刑志磊UP主那样的视频,或许会更省力、省时、省钱。但是,它必然没有那种**“一眼AI,实则手工”的反转效果,也正是这种反转,让刑志磊的作品能入选B站的百大视频,成为让人惊叹的“顶流”**。

AIGC无疑是未来的趋势,它将深刻影响元宇宙的内容创作和互动演进2。从传媒到电商,从影视到教育,AIGC的触角正伸向每一个角落,带来效率的飞跃和成本的降低3。然而,AIGC并非没有挑战。目前,AI生成内容的质量在细节处理上仍有不足,特别是自然语义理解和空间关系处理方面3。更重要的是,数据版权和核心技术壁垒,依然是悬在AIGC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3

总而言之,AI猫片的爆红,绝不仅仅是猫咪卖萌那么简单。它既是AI技术能力的一次“野蛮生长”,也是我们当下信息消费心理的一面**“照妖镜”:快、爽、扯、怪,但一定要能“点开再点开”**。

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只要互联网还在,“猫猫教”就不会退场;而只要AI还在进化,这些“AI猫片”只会越来越离谱,越来越上头,直到我们彻底分不清,这到底是真实世界的猫在整活儿,还是AI在“颠覆”我们的认知。

引用


  1. 刷屏抖音小红书的 AI 猫片,让我一边上头一边反胃 · APPSO · 发现明日产品的(2025/8/26) · 检索日期2025/8/26 ↩︎

  2. 深入浅出全面解析AIGC时代核心价值与发展趋势(2025年版) · 知乎 · Rocky Ding(2025/8/26) · 检索日期2025/8/26 ↩︎ ↩︎ ↩︎ ↩︎

  3. 研究报告: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行业趋势分析 - 计算- 至顶网 · 至顶网 · (2022/11/29) · 检索日期2025/8/2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