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联想AI新瓶能否装下旧酒?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联想正以“混合式AI”和“智能体”战略,试图从传统硬件制造商蜕变为AI驱动的科技企业。尽管近期财报业绩向好,但资本市场对其转型前景仍持谨慎态度,研发投入强度不足、AI PC生态未熟以及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构成其新航程上的三重风浪,考验着这家老牌巨头能否真正重塑商业价值。

在中国科技巨擘的版图中,联想(Lenovo)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家已过不惑之年的企业,曾凭借其在个人电脑(PC)领域的非凡成就,一度雄霸全球市场。然而,正如所有经历过“中年危机”的企业一般,当产业周期的潮水退去,过往的荣耀便不足以抵挡未来增长的焦虑。如今,联想正试图将一坛传统的IT“旧酒”,倾入AI“新瓶”之中,期冀能从智能体与混合式AI的滔天巨浪中,寻得那“第二增长曲线”。

杨元庆先生的“All in AI”宣言并非心血来潮,更像是审时度势的战略决断。回溯至2017年的那场“中年危机”,PC霸主地位岌岌可危,移动业务一败涂地,营收连续下滑——彼时的联想,站在了“技工贸”与“贸工技”路径反复纠结的十字路口,转型已是迫在眉睫的求生之举。1 从“设备+云”到“3S转型”,再到如今的“第五次再创业”与“全球60%研发资源投向AI”,这家公司似乎总能抓住时代的风口,即便有时显得稍晚一步。

这份决心在最近的财报中初见端倪。联想集团2025/26财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2%188亿美元,净利润更是飙升108%5.05亿美元,非PC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47%,AI PC已占整体PC出货量的30%2 基础设施方案业务(ISG)与方案服务业务(SSG)亦录得可观增长,运营利润率分别达到令人艳羡的22.2%。这些数据无疑是杨元庆战略眼光的有力佐证。

然而,正当管理层为“开门红”欢呼雀跃之时,资本市场却不解风情地以股价一度大跌近7%回应。1 令人玩味的是,尽管毛利绝对值增长,但毛利率却从去年同期的16.6%下降了1.9个百分点14.7%,创下了近年来同期新低。1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位在罗马浴场中欢声笑语,却未能察觉脚下地板已然湿滑的贵族——业绩的表面光鲜,并未完全掩盖深藏的结构性隐忧。

锚定混合AI,驶向三重风浪

联想将未来十年的战略主轴锚定在了“混合式AI”之上,其核心理念在于融合“个人智能+企业智能+公共智能”,试图在云端算力与隐私安全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3 通过推出“天禧”个人智能体和“乐享”企业智能体,并积极布局AI PC等终端产品,联想正努力构建一个“端-边-云-网-智”的全栈生态。这套战略的商业逻辑不难理解:既然公共大模型无法触及用户私域数据,那么将模型部署在终端侧,与企业私有数据结合,既能提供个性化服务,又能确保数据安全,可谓是“鱼与熊掌兼得”的精明算盘。

然而,这艘“新船”驶向的并非一片平静的“新海”,而是暗礁密布、风浪迭起的三重挑战:

首先,是行业层面的同质化竞争与应用深度不足之风。AI Agent(智能体)赛道前景广阔,德勤和IDC的预测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图景:到2027年,**50%的企业将部署AI Agent;到2028年,至少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由Agentic AI自主做出。1 但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的“90%的Agent会被大模型吃掉”的警言犹在耳边。1 当前多数智能体功能仍停留在优化PPT、写报告等“中规中矩”的办公场景,缺乏颠覆性的生态支撑与场景穿透力,用户持续付费意愿薄弱。即便在联想寄予厚望的AI PC领域,英特尔调研显示78%**的用户认为其使用效率低于传统PC,而英伟达CEO黄仁勋亦直言,AI PC的困境在于终端生态的不健全。1 这场变革究竟是“革命性的再发明”,抑或只是“性能参数的又一次升级”,市场尚在观望。

其次,是联想自身研发投入强度不足的内部暗流。虽然联想不遗余力地强调技术创新,但其研发投入比例却像一根逐年下滑的曲线,从2023财年的3.58%降至本财季的约2.78%1 与全球科技巨头相比,这一数字显得尤为单薄:苹果研发投入占营收8%,微软高达12.0%,而华为更是常年维持在**20%**以上。1 在这场以“烧钱”为常态的AI军备竞赛中,联想的研发投入仅为华为的十分之一。1 若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研发投入便是那开采并提炼石油的重型钻井平台。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如此保守的投入策略,不禁让人质疑联想能否构筑起足够宽广且深厚的“技术护城河”,避免沦为“组装思维”下的AI集成商。

最后,是外部市场竞争的狂风骤雨。在PC领域,华为正携鸿蒙操作系统强势入局,其在中国市场台式机与笔记本出货量增速已超过15%,而联想同期却录得**12%**的负增长。1 这不仅仅是产品层面的较量,更是生态系统和底层创新能力的对抗。在服务器与企业级解决方案的B端市场,联想还需与浪潮、惠普、阿里、科大讯飞等一众强劲对手正面交锋,争夺每一份订单。当“智能体”这一概念日益被各大巨头采纳,其商业化落地所需的适配效率、高昂学习成本以及潜在的数据泄露与“AI幻觉”风险,都对联想构成了严峻考验。1

回顾联想的四十载浮沉,其商业路径充满了“应变”与“求生”的智慧。从PC时代的领跑者到AI时代的转型者,联想正以“再创业”的姿态,试图摆脱其根深蒂固的硬件基因。然而,研发投入的强度,AI生态构建的深度,以及外部竞争的烈度,仍是悬在联想头顶上的三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场“持续重建”的AI浪潮中,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不断自我超越的勇者。联想能否跳出硬件的“舒适区”,真正成长为以智能体为核心的科技企业,考验的已不只是战略布局,更是长期主义的技术耐性与组织勇气。这条路,注定崎岖,但其成败,将定义联想下一个十年的商业传奇。

引用


  1. 联想All in AI,是一步好棋吗?·壹DU财经·(2025/8/26)·检索日期2025/8/26 ↩︎ ↩︎ ↩︎ ↩︎ ↩︎ ↩︎ ↩︎ ↩︎ ↩︎ ↩︎ ↩︎

  2. 混合式AI已成风口,Q1业绩创首季新高!·联想·(2025/8/14)·检索日期2025/8/26 ↩︎

  3. AI PC渗透率已超30%,联想集团混合式AI进入“价值兑现期”·亿欧·(2025/8/14)·检索日期2025/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