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的“重”心病:当算法巨头遇上硬件“泥沼”,豆包能否烘焙出新希望?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字节跳动,这位以算法驱动内容分发而登顶的互联网巨擘,正试图通过其豆包大模型,突破自身软件基因的桎梏,向高投入、长周期的智能硬件领域挺进。这不仅是一场技术边界的探索,更是对资本配置效率与市场竞争壁垒的严峻考验,其成败将决定字节能否在全球AI硬件新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数字世界的版图上,字节跳动(ByteDance)曾以一种轻盈且势不可挡的姿态崛起,其算法如无形的触角,精准捕捉并塑造着亿万用户的视听盛宴。然而,当人工智能的浪潮拍打上岸,这位曾经的“轻资产”舞者,却似乎患上了一种“重”心病——对硬件的炽烈渴求,一如当年淘金客对黄沙深处的执念。最新的传闻绘声绘色,字节旗下的大模型“豆包”正被秘密注入手机、汽车乃至机器人等一系列实体载体之中,试图将虚无缥缈的智能,具象化为触手可及的钢铁与硅片。这出戏码,究竟是字节的“大棋局”,还是又一次在硬件迷宫中徘徊?

从字节跳动到字节跳“动”:AI时代的硬件“执念”

字节跳动的硬件野心并非一夜之间萌生,它更像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商业“宿疾”。早在2019年,这家公司便曾试图通过收购锤子手机团队,一窥硬件的门径;随后,大力智能作业灯和PICO虚拟现实设备相继问世,它们曾被寄予厚望,意欲与字节的教育和游戏业务形成“软硬一体”的协同效应。可惜事与愿违,这些尝试多数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或销量平平,或黯然裁员1。一位字节内部人士曾辛辣点评,公司优势在于软件和应用的快速迭代,而硬件则是个“烧钱慢热”的苦差事,投资回报率(ROI)难以保证,且极易被低成本复制。这番话,无疑道出了字节在硬件领域屡战屡败的症结。

然而,大模型时代的来临,如同为字节的硬件情结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豆包,这款在短短一年内下载量破亿,月活用户仅次于ChatGPT的中国大模型应用1,已然成为字节AI版图的核心驱动力。字节CEO梁汝波在2025年全员会上明确指出,公司的AI目标在于“追求智能上限、探索新的交互、加强规模效益”1。业界普遍认为,在缺乏全新形态设备出现之前,智能手机和汽车将是承载AI新交互模式的最主要载体。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字节尽管嘴上否认“自研手机”或“豆包汽车”的计划,私下里却仍在“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通过火山引擎等平台,将豆包大模型的能力开放给众多硬件厂商,并考虑着开设线下门店来展示其AI硬件生态——即便,这听起来像是在模仿传统制造商的路径。

硬件的“重”与AI的“轻”:一场资本与创新的博弈

这场从“轻”到“重”的转型,对字节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赌博。硬件制造意味着高昂的研发成本、漫长的供应链管理、复杂的生产流程和巨额的渠道建设投入。这些都是以软件和内容起家的字节跳动所不甚熟悉的“重资产”领域。虽然字节内部人士轻描淡写地表示,硬件投入在AI总盘子中只占“很小一部分”1,但这“很小一部分”也足以让任何一家市值数千亿美元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如履薄冰。毕竟,历史的教训昭然:从腾讯、百度到阿里巴巴,中国互联网巨头们对硬件的尝试,多数以“昙花一现”告终。

但此一时彼一时,AI大模型赋予了硬件新的灵魂。今天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硬件参数之争,而是“软件定义硬件,AI定义未来体验”的较量。华为的“鸿蒙智行”模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将强大的软件能力与传统车企的制造优势巧妙结合,为市场提供了估值溢价的新范本。字节显然看到了这条路径的成功,其探索“豆包AI手机”和“汽车智能操作系统”的传闻,正是在对标华为的“赛力斯”模式1。特斯拉语音助手接入豆包大模型的事实2,也印证了字节AI能力在高端硬件领域的吸引力。然而,市场并非一片空白。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智能汽车,均已是高度成熟且竞争白热化的领域。主要的手机厂商和汽车巨头,早已不约而同地拥抱大模型,或自研,或与AI创业公司合作,牢牢把握着核心控制权1。字节若要在这两大“主阵地”有所斩获,必须拿出颠覆性的产品或合作模式,否则,便只能沦为众多供应商中的一员。

智慧的“终局”:谁来定义下一代交互界面?

展望未来,字节的AI硬件探索,无疑指向了智能交互的“终局”之战。手机和汽车,作为当下用户粘性最高、普及度最广的智能终端,是AI能力落地的天然良港。国际数据机构IDC预测,2025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1.4亿台,智能汽车更是高达2500万台1。相比之下,虽火热但尚处于早期阶段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目前年出货量仅为数万台。字节在具身智能领域虽有Seed GR-3模型等科研成果1,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攻克供应链和用户体验的重重难关。

字节能否在硬件领域突围,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AI能力:包括强大的算力、数据中心、基础大模型(如Seed-OSS-36B2)以及多模态模型。字节期望通过其代号为“Seed Edge”的AGI长期研究计划,覆盖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应用的全链条1。然而,拥有领先的AI能力,与将其成功转化为商业化硬件产品,中间隔着一条鸿沟。正如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在不断重组其AI部门,以期更好地融合AI研究、产品开发与硬件基础设施2。这场全球性的AI军备竞赛中,每一个科技巨头都在寻找自己的“杀手锏”,试图在未来人机交互的生态中占据主导。

字节的硬件之旅,如今正处于一个“所有的方向都试一下”的阶段1,充满不确定性。这或许是一种务实的策略,但也可能反映出其内部对核心路径的犹疑。究竟是走华为那样的“赋能者”之路,还是如苹果般“软硬一体”的垂直整合,亦或是探索出全新的“豆包模式”,仍待时间给出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在AI定义一切的时代,算法巨头们已无法满足于在屏幕之内呼风唤雨,它们正不约而同地试图将智慧的触手,伸向每一个角落,从掌中的方寸屏,到车轮滚滚的移动空间,再到仿人形态的机器人。这场硬仗,才刚刚拉开序幕。

引用


  1. 字节的硬件野心,藏在豆包里·36氪·刘以秦(2025/8/26)·检索日期2024/8/22 ↩︎ ↩︎ ↩︎ ↩︎ ↩︎ ↩︎ ↩︎ ↩︎ ↩︎ ↩︎

  2. 特斯拉大模型“上车”细节曝光:语音助手接入豆包与DeepSeek - 创业邦·创业邦(2024/8/21)·检索日期2024/8/2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