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人工智能正经历一场从初期“期望膨胀”到“泡沫破裂低谷”的螺旋式发展,特别是生成式AI。然而,这并非终结,而是驱动产业回归基础创新,聚焦AI工程、数据准备和智能体等核心技术,预示着一个更加成熟、务实且深远影响社会经济的AI时代。
自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以来,其对各行各业工作流的重塑和对投资者组合的影响,正深刻定义着社会和经济的演进路径。然而,伴随AI而来的巨大炒作和热潮同样难以忽视,这不禁引人深思:这种喧嚣是否常常掩盖了AI所面临的真实挑战和局限性?答案是肯定的,且当前全球AI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既是“局部泡沫”的显现,也是“真实创新”的孕育,二者共同构成了AI发展的_双重本质_。
生成式AI:从“期望膨胀”到“泡沫破裂低谷”
过去一年,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无疑是科技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其变革潜力曾被寄予厚望,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投资狂潮。然而,根据Gartner 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最新洞察,生成式AI已悄然步入其**“泡沫破裂低谷期”**。1 这标志着市场对该技术的看法正从最初的非理性预期,转向对其潜力和局限性更深入、更现实的理解。
数据支撑了这一趋势。尽管2024年企业对生成式AI的平均投入高达190万美元,但令人担忧的是,仅有不到30%的AI领导者表示其CEO对AI投资回报感到满意。1 这种投入与回报之间的落差,反映了低成熟度企业在识别适用场景方面的困境,以及对技术成效的非理性预期。同时,AI幻觉、算法偏见与公平性等治理挑战,以及不断演进的政府监管,正共同制约着生成式AI在生产力提升和自动化应用中的大规模部署。投资者对“过热”的担忧正逐渐被“怕的不是过热,是根本冷场”的现实所取代,市场正在寻找更坚实的价值基础。2
深耕基础:驱动AI真正价值的“使能技术”
AI的真正创新,正悄然在生成式AI的光环之外,于_基础性“使能技术”_领域积蓄力量。随着企业对生成式AI核心地位的重新定位,关注重点正转向支持可持续AI实施的关键基础设施与方法论。
- AI工程(AI Engineering):作为规模化交付企业级AI及生成式AI解决方案的基础学科,AI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确保企业能够持续、安全地开发并扩展高价值AI解决方案组合,将实验探索转化为规模化应用。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优化,更是企业实现AI战略落地的_关键路径_。
- 模型操作化(ModelOps):聚焦高级分析技术、AI及决策模型的端到端治理和生命周期管理,ModelOps有望最终达到生产力成熟期。它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和强化分析,推动技术成果的生产化部署,解决了AI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可控性与可维护性难题。
- AI就绪数据(AI-ready data):作为AI模型的“血液”,数据的质量和适用性决定了AI系统的上限。Gartner指出,AI就绪数据和**AI智能体(AI Agents)**是本年度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移动幅度最大的两项技术,均处于“期望膨胀期”。1 然而,高达57%的企业表示其数据尚未达到AI就绪标准,这无疑是AI规模化应用面临的_核心瓶颈_。投资于高质量的数据管理实践,确保数据能支撑现有及未来业务需求,是AI成功的基石。
- AI智能体(AI Agents):基于生成式AI的演进、多模态理解及复合式AI突破,AI智能体正迅速发展,能够自主或半自主地感知、决策、行动并实现目标,有望执行复杂任务。然而,其复杂性也带来了访问安全、数据安全与治理问题,以及企业对无监督运行能力和潜在错误_重大影响_的顾虑。如何构建_可信赖_的AI智能体,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和商业方向。
AI原生软件工程:重塑开发范式与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的影响正渗透到软件开发的深层结构,催生了**AI原生软件工程(AI-native Software Engineering)**这一新概念。它指的是一整套专门为配合AI工具使用而优化的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标志着AI将从“AI增强”向“AI原生”迈进。1
当前,AI助手已能自主或半自主地完成编码和测试等任务,极大地提升了开发效率。长远来看,这将促使软件工程师转向更需要批判性思维、人类创造力与共情能力的高价值工作,实现人类与AI的深度协同。然而,技术进步总是伴随着挑战。AI输出的偏见、幻觉和非确定性风险不容忽视,多智能体工作流程甚至可能形成复合型幻觉风险。1 此外,AI工具的应用也会扩大威胁暴露面,为企业制造新型安全漏洞。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确保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伦理合规性,将是这一领域的核心议题。
投资逻辑转向:穿越泡沫,赋能实体
早期AI投资的热潮很大程度上被生成式AI的潜在爆发力所驱动,但随着泡沫的破裂,资本市场正在进行一次深刻的_再校准_。投资人对过度炒作的警惕,正让位于对技术真实价值和可持续商业模式的追逐。当前,只有拥有大量资源和成熟生态的科技巨头,才能在AI的角逐中保持领先地位,这预示着行业整合的加速和竞争壁垒的提高。
未来的投资逻辑将更加侧重于:
- 基础技术与基础设施:投资于算力、数据、AI工程、ModelOps等底层使能技术,它们是构建长期竞争力的基石。
- 垂直行业解决方案:聚焦AI在特定行业(如生物医药、金融、制造)的深度应用,解决实际痛点,创造可量化的商业价值。
- 负责任的AI(Responsible AI):投资于能够解决伦理、隐私、安全等挑战的AI技术和治理框架,这将成为企业赢得信任和实现长期增长的关键。
这场投资逻辑的转变,是从短期投机向长期价值投资的回归,旨在穿越泡沫,赋能实体经济,构建更加稳健的AI产业生态。
社会与伦理维度:平衡技术进步与人类福祉
AI的演进不仅是技术与商业的变革,更是对人类社会结构、工作方式乃至文明进程的深层叩问。Gartner强调,AI行业焦点正从生成式AI的炒作热潮转向以责任为驱动的基础创新构建。1 这意味着,未来AI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其对社会的长远影响。
伦理挑战如算法偏见、数据隐私、决策透明度以及AI幻觉的控制,将是AI技术大规模应用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政府监管机构正积极介入,试图构建一个既能促进创新又能防范风险的框架。这促使企业必须将AI伦理与治理内嵌到技术设计和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中,而非事后补救。
同时,AI对未来工作的重塑将持续深化。工程师的角色将向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转移,对新技能的需求将加速教育体系的变革。如何确保技术进步的成果普惠于民,避免数字鸿沟的加剧,将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从哲学层面审视,AI不仅仅是工具,它正在成为我们文化、经济和政治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驱动我们重新思考智能的定义和人类的未来。
AI的螺旋式上升预示着,尽管泡沫会破裂,但其核心的创新动能依然强劲。从生成式AI的狂热中回归理性,深耕基础、重视责任、赋能实体,将是穿越当前“低谷期”并迈向下一轮“生产力成熟期”的关键。最终,AI将以更深刻、更稳健的方式,融入人类文明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