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硅谷科技巨头正以空前规模投入政治游说,尤其是通过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旨在深度影响人工智能的立法和监管走向。这种策略复刻了加密货币行业的成功经验,预示着技术、商业与政治权力将迎来深层交织,重塑未来的产业生态和社会治理模式。
硅谷政治成熟:从“不解”到“必需”的权力游戏
长久以来,硅谷以其技术理想主义和对政治的某种“不屑”而闻名。然而,随着科技力量的指数级增长及其对社会肌理的渗透,这种超然态度已彻底瓦解。最新的动向是,包括Meta和Andreessen Horowitz在内的科技巨头和投资者,正向支持人工智能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Super PACs)承诺投入高达2亿美元的巨额资金1。这不仅是资金体量上的突破,更标志着硅谷政治参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正如政治策略大师克里斯·勒汉(Chris Lehane)所言,早期的共享经济公司如优步和爱彼迎,曾因不理解政治而面临“生存风险”2。从那时起,硅谷深刻认识到,积极参与政治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确保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需品。勒汉的经验,尤其是在爱彼迎对抗旧金山F提案中的“敲门式”政治动员和通过提供替代方案颠覆辩论的策略,不仅展示了科技公司动员用户基础的强大能力,也证明了“政治上的投资回报率(ROI)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2。
加密货币游说:AI政治策略的“预演”
理解AI领域的当前政治布局,必须回溯到加密货币行业的游说历程。由Coinbase、Ripple和Andreessen Horowitz等资助的加密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Fairshake,在2024年选举周期中筹集了超过1.7亿美元,甚至承诺拨出1亿美元用于外联活动2。其在加州参议员初选中对凯蒂·波特(Katie Porter)的攻击,虽未直接提及加密货币,却传递了明确无误的信号:“如果你支持加密货币,我们会帮助你;如果你反对,整个行业都会来对付你。” 这一策略被一位Coinbase员工形容为“完美的杰作”,成功震慑了其他政客,导致许多曾持怀疑态度的立法者态度软化,甚至投票支持有利于加密货币的法案2。
这种“以钱开路、以选票威胁、以舆论造势”的混合战术,在加密货币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它不仅促使国会开始审议将主流加密货币归类为商品的《21世纪金融创新与技术法案》,更使得如参议员谢罗德·布朗(Sherrod Brown)等长期批评者也开始缓和对行业的批评。加密货币的政治成功,无疑为AI领域的后来者提供了一份经过实战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政治行动手册。
AI立法博弈:塑造未来科技疆界
如今,这份手册正被硅谷巨头们用于影响AI政策。OpenAI等公司已开始加强游说,聘请前参议员助理担任内部游说官,以期在AI监管措施真正实施前,塑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立法环境3。AI监管的核心议题涵盖了责任归属、深度伪造、选举虚假信息、偏见与言论自由等复杂层面。
企业界对AI监管的态度呈现出微妙的分歧:一方面,奥尔特曼等领导者支持“负责任地开发AI”,以赢得公众好感;另一方面,关于AI模型审查标准、偏见和内容审核的争议持续不断。马斯克批评某些AI模型过于“政治正确”,而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则对AI的“政治正确性”持保留态度3。这些分歧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对AI未来应用边界和价值观导向的深刻定义。
此次高达2亿美元的政治投入,其深层意图在于确保AI技术在发展初期就能获得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监管环境,避免重蹈加密货币因监管不确定性而引发市场震荡的覆辙。科技巨头试图将AI的核心技术(如大模型、Agents)定义为创新基础设施,争取更“温和”的监管机构(例如,类比加密货币寻求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而非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从而在制度层面为商业模式的扩张铺平道路。
平台赋能:新时代政治动员的变革力量
勒汉曾洞察到:“曾几何时,像工会或政党这样的组织能够组织并真正动员大量选民。如今,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更大;科技公司只需按一下按钮,就能与数亿人沟通。”2 这种**“按键政治”(Button-Press Politics)**的能力,使科技公司超越了传统的游说团体,成为前所未有的强大政治动员者。无论是爱彼迎的房东与租客,还是加密货币的投资者与用户,都构成了潜在的“选民联盟”,能够通过科技平台迅速被动员起来,形成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这种新型的政治动员力量,对传统政治生态构成了挑战。它模糊了“草根行动”与“企业驱动”的界限,使得特定商业利益能够以大众意见的面貌呈现。这不仅关乎政策走向,更触及了民主过程的本质:谁拥有发声的权力?谁能够有效地集合民意? 在AI时代,掌握用户数据和连接能力的科技巨头,无疑将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和选民行为的关键力量。
前瞻:AI权力博弈的社会与伦理回响
未来3-5年,随着AI技术加速融入社会,这场权力博弈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 监管捕获风险加剧: 巨额资金和精密的游说策略可能导致监管机构“捕获”现象,即行业通过施加影响,使法规倾向于自身利益,而非更广泛的公共利益。这可能在AI安全、伦理和反垄断领域造成监管真空或失衡。
- 创新与伦理的拉锯战: 科技巨头将继续以“促进创新”的名义,争取减少监管束缚。然而,伴随AI能力提升,其潜在的偏见、隐私侵犯、就业冲击甚至自主武器等伦理挑战将日益突出。监管的滞后或不足,可能让社会在享受AI红利的同时,也承受其难以逆转的负面效应。
- 行业格局的固化: 早期能够投入巨资影响政策的科技公司,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获得显著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巩固其在AI产业生态中的主导地位。这可能加剧马太效应,限制小型创新企业的发展空间。
- 社会契约的重塑: 科技公司通过直接影响立法,正在重塑其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契约。这种模式使得企业不仅是经济参与者,更是深度介入国家治理的非国家行为体。这将引发关于企业公民责任、权力制衡以及技术发展方向的哲学思辨。
面对AI的政治化进程,社会各界需保持高度警惕。政策制定者需要在推动技术发展与防范潜在风险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而公众则需要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看到的AI突破,其背后不仅有技术的飞跃,更有资本与权力深度交织的博弈,这场博弈将决定AI是普惠人类的工具,还是少数巨头权力寻租的利器。
引用
-
金钱与权力:科技巨头的政治博弈-腾讯新闻 - QQ News·腾讯新闻·Block unicorn(2024/10/09)·检索日期2024/10/09 ↩︎ ↩︎
-
金钱与权力:科技巨头的政治博弈-腾讯新闻 - QQ News·腾讯新闻·Block unicorn(2024/10/09)·检索日期2024/10/09 ↩︎ ↩︎ ↩︎ ↩︎ ↩︎
-
从硅谷到白宫:OpenAI正加强游说影响美国AI政策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5/05/30)·检索日期2025/05/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