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工智能+”行动:从连接到赋能,重构智能经济与人类未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中国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标志着国家层面将AI视为核心生产力与经济增长引擎,旨在通过AI赋能而非简单连接,全面重构产业和社会。这一战略蓝图设定了明确的普及与转型时间表,将深刻改变我们工作、生活乃至思考的方式,要求个体积极适应新技能并重新定义人类在智能时代的价值。

2024年被业界誉为“GPT元年”,预示着人工智能技术正从概念走向大规模应用。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务院于8月26日晚间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以国家级战略蓝图的姿态,为AI在未来十年的发展锚定了清晰的路径与目标。这并非寻常的政策文件,而是被科技圈、投资圈和创业圈解读为一次比“互联网+”更深层次、更具颠覆性的时代重构。

“连接”到“赋能”:AI+的范式革命

十年前的“互联网+”行动,其核心在于“连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线下的人、商品与服务搬到线上,实现信息对称和交易高效。滴滴、美团、拼多多等平台的崛起,正是基于这种“连接器”逻辑,优化了效率,但并未根本改变被连接事物的本质。而今天的“人工智能+”则截然不同,其关键词已转变为“赋能”,代表着一场生产力层面的根本性变革。

在技术原理层面,这种区别体现在:

  • 传统互联网+制造业:通过ERP系统加速信息流转,优化生产流程管理。
  • 人工智能+制造业:AI介入产品设计前端,例如在数分钟内生成上百种优化设计方案,其中不乏像鸟类骨骼内部中空结构这样,强度重量比远超人类认知的创新设计1。在生产环节,AI视觉系统能实时监测产品瑕疵,甚至能通过微小噪声预测设备故障,并自动完成备件订购,实现自主判断、优化与执行。这是一种从“流程更快”到“机器会思考”的飞跃。

同样在农业领域,“互联网+”实现了远程灌溉等便捷操作,而“人工智能+”则利用卫星高光谱图像结合AI分析,识别肉眼不可见的作物早期病虫害或养分缺乏,并精准规划无人施肥车的作业时间与剂量1。农民从“看天吃饭”转向“和AI一起做决策”,这标志着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智能化跃升,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革命性提升2

《意见》明确指出,“人工智能+”不是做简单的加法,而是做乘法,它不是连接资源,而是重构能力,不只是做渠道,更是改变底层逻辑。这预示着AI将不再只是一个“插件”,而是成为中国下一个产业主轴、经济增长点和技术制高点,推动形成以智能经济为主导的新增长极。

国家级路线图:从普及到重构的智能社会愿景

这份《意见》不仅宏观指引,更罕见地描绘了一张清晰的三阶段发展路线图,为AI的普及与应用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和量化目标:

  1. 2027年:全面普及

    • 目标: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1
    • 洞察:这远超“远景规划”,更像是一道“执行令”1。意味着三年内,AI助手、AI员工、各类Agent将像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一样,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基本配置。无论职业背景,AI将作为“搭子”深度融入日常。刘枝处长指出,此阶段旨在“强基础和补短板”2
  2. 2030年:全面转折

    • 目标: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
    • 洞察:AI将升格为水、电、网络般的基础设施。届时,不掌握AI应用能力的人将面临“掉队”风险1。更重要的是,“智能经济”首次在中央文件中被定位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增长引擎1。这不仅是技术工具的普及,更是全新经济形态的诞生,预示着大量政策资源和投资将聚焦于AI原生企业和产业链重塑。周伯文主任强调,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承前启后与逐步崛起”,争取发展时间与空间的主动权2
  3. 2035年:全面重构

    • 目标: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1
    • 洞察:这代表着AI对社会形态的深度重塑,超越了行业变革,触及法律、伦理、教育、治理、文化等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个性化AI教育、全生命周期AI医疗、预测型城市大脑将成为常态1。届时,AI将更像无处不在的“超级同事”或“数字社会人”,个体能否适应与“非人智能”共处协作,将成为新的社会分层标准。这一阶段目标旨在“长远布局与强国战略”2

六大战略方向:新质生产力的商业机遇与技术挑战

《意见》为“人工智能+”行动勾勒了六个核心方向,它们不仅是国家战略的支点,更是未来商业、科研和个人发展的机会入口

  1.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

    • 核心洞察:将科学发现从“偶然的灵感”转变为“可复用的能力”1。AI for Science(AI4S)将加速新药研发、材料科学、天文物理等领域的突破,把十年试错周期缩短至一年甚至数月1。这代表着“新质科研生产力”的激活,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学研究的范式2
  2.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核心洞察: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全要素智能化转型”2,一切生意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
      • 工业升级:**“黑灯工厂”**和AI驱动的智能设计、智能质检将使生产效率倍增,工程师从手工绘图转向AI协同设计1
      • 智慧农业:AI将成为农民的“职业经理人”,精准指导种植、施肥、防虫,实现“和AI一起做决策”1
      • 服务业智能化:AI客服、理财顾问、法律助手将大幅提升“智效”,催生全新的“AI原生企业”模式,它们从诞生起就与AI深度融合1
  3.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

    • 核心洞察:智能体(Agent)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入口,与万物互联融合,提供主动感知和个性化响应。用户体验将从“操作手机”转变为“被设备感知并回应”1。智能家居系统将实现设备间的自主调度,构建无缝的智能生活。
  4.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

    • 核心洞察:推动优质AI服务向偏远地区、基层机构覆盖,实现教育和医疗的“普惠”与“个性化”兼得1
      • 智能教育:AI教师能根据每个孩子的认知路径和学习偏好,提供定制化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1
      • 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结合AI进行实时健康预警,AI医生辅助诊断,老年陪护机器人提供全方位关怀,极大地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度和可及性。
  5.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

    • 核心洞察:AI将助力构建更聪明、更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 城市大脑:实时分析车流、动态调整红绿灯,甚至为救护车开启“绿波通道”,实现预测型城市管理1
      • 智能政务:简化办事流程,提供“一步到位”的AI辅助服务。
      • 灾难预警:AI能提前72小时预测自然灾害路径,实现街道级的精准预警和疏散,让“政策像AI一样精确抵达每个人”1
  6.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 核心洞察:中国AI战略不仅关注自身发展,更强调“开源共享”与“规则制定”1。通过DeepSeek等模型的开源,以及积极参与联合国、ISO等AI治理规则建设,旨在建立全球影响力,将中国AI模式打造为世界标准,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2

然而,在宏伟蓝图的背后,仍存在挑战。当前AI大模型在需要大量专业知识、高确定性要求的“深垂直”行业应用中仍面临技术瓶颈,需在基础理论(如知识表达与推理、世界模型)、关键技术(具身智能、群体智能、人机混合智能)及自主可控的基础软硬件生态方面持续创新2

个体命运的重塑:未来工作与人类价值的再定义

这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变革,最终将落在每个个体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未来构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挑战。

  • 就业结构变化:AI替代人类完成重复性、低价值任务的能力已不再是“有一天会发生”,而是“已经在发生”1。从工厂车间到办公室文员,从设计师到财务,AI以其速度、稳定性和成本优势,正在重塑职业图景。
  • 新技能需求:与其担忧AI是否会取代人,不如反思“你是否在用AI来增强你自己”1。未来职场将不再看重谁更努力,而是谁更懂得与AI协作。这包括掌握Prompt Engineering等新技能,将AI视为“外挂”或“放大器”,提高个人生产力。
  • 人类价值的回归与重塑:AI的盲区恰恰是人类的核心价值所在。复杂情绪、审美、战略洞察、同理心、在模糊中做决策的判断力,以及团队协作和提出好问题的能力,这些“人性化”的特质将变得愈发稀缺和珍贵1。个体需要学会从“提出洞察”的角度,与AI形成最优分工。
  • 全民普及教育:为应对这一变革,加强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提升每个人应用AI的能力至关重要2

这场变革不会等待任何人,也不会为任何人减速。正如十年前的“互联网+”重塑了我们的消费与生活,今天的“人工智能+”将更深远地重建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甚至成为未来社会里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第二条神经系统”。拥抱它,成为其中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才是抓住时代红利的关键。命运的分叉点已然来临,选择上车,还是等待下一班遥不可及的列车,取决于当下的认知与行动。

引用


  1. 卢克文(2025/8/27)· 国家出手,全民重构:人工智能+,真的来了·高见观潮·36氪·检索日期2025/8/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周逸斐(2025/8/27)· 利好!国务院重磅发布,“人工智能+”有新提法!未来10年目标已确定·证券时报网·检索日期2025/8/27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