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算力狂欢:实体经济的强心剂,还是科技巨头的豪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投资正以空前规模提振全球经济,尤其是数据中心建设,但巨额资本开支正颠覆科技巨头的“轻资产”模式,引发对现金流、投资回报周期及潜在算力泡沫的担忧,促使资本市场重新审视其长期价值。

当科技巨头们挥舞着支票簿,将数万亿美元掷向庞大的数据中心,以满足人工智能那永无止境的算力渴求时,一个看似悖论的现象正在浮现:这场数字化的军备竞赛,竟意外地成为了支撑“真实”经济增长的强大支柱。然而,正如《经济学人》的读者所深知,任何“强心剂”背后,往往都藏着剂量过大或药效反噬的隐忧。那句“至少目前如此”的轻描淡写,更是为这片繁荣景象蒙上了一层若隐若现的阴影。

据统计,自202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信息处理设备的投资规模在剔除通胀影响后飙升了23%,而同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了6%。今年上半年,这股AI驱动的投资潮贡献了美国GDP总增长率中超过一半的份额1。在全球消费者支出步履维艰之际,芯片、服务器、冷却系统乃至土地和电力等一砖一瓦的投入,正像一股看不见的洪流,悄然托举起西方经济的增长曲线。AI的计算能力无疑是“新时代的石油”,而支撑其运转的数据中心,则是耗资巨大的“炼油厂”——只是,这场炼金术的投入产出比,仍是一个待解的方程式。

模式之变:从“轻盈”到“沉重”

多年以来,硅谷的巨头们凭借其“轻资产”模式,赢得了投资者们的青睐。它们依靠知识产权、软件平台和无形的服务网络效应,坐享利润的滚滚财源,几乎无需为钢筋水泥和重型设备耗费过多心力。自由现金流(FCF)——衡量企业内在造血能力的黄金指标——曾是它们引以为傲的勋章。然而,人工智能的“创世纪”正在改写这一剧本。

自2023年以来,一场令人不安的分化愈发明显:根据FactSet的数据,Alphabet、亚马逊、Meta和微软这四家公司的合并净利润较两年前增长了73%,达到910亿美元;而同期它们的自由现金流却下降了30%,跌至400亿美元1。即便是资本支出相对保守的苹果,其自由现金流增长也开始落后于净利润。Meta首席财务官直言,对大语言模型的投资“仍处于投资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短期内并不指望获得“显著的营收”1。亚马逊也正因其云计算服务AWS对AI模型的托管需求,加大投资,导致其自由现金流较上年同期下降了三分之二1。这无疑是一场从“云端漫步”到“基建狂魔”的商业模式巨变,但投资者们对这些重资产业务模式能像其轻资产前辈一样赚钱的信念,目前仍缺乏坚实的证据。

泡沫疑云与资本的赌注

这令人不禁联想到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彼时,投资者们将重金投入初生的互联网公司和宽带运营商,坚信互联网将驱动生产力飞跃。最终,他们对生产力增长的预测被证实是对的,但在财务回报上却大错特错,无数公司因现金流枯竭而倒闭。如今,虽然投资主体已变为成熟且盈利能力强劲的科技巨头,但若其收入和利润预期过于乐观,当前的资本支出速度恐难持续,那句“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的巴菲特名言,在算力领域同样振聋发聩1

美国市场已经显现出“算力泡沫”的苗头。微软计划在2025财年斥资8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而Meta更是探索高达2000亿美元的巨型园区计划2。然而,警报声已然响起:高盛下调了2025年和2026年机架级AI服务器的销量预测2。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也公开表示,美国AI数据中心建设已出现泡沫迹象,许多投资公告存在“重复”或“重叠”2。甚至微软自身也已放弃了美国和欧洲的部分新数据中心项目,并表示将调整重心,从新建转向优化现有设施的服务器配备2

与此同时,算力成本的急剧下降,正在侵蚀基础设施提供商的利润空间。曾几何时,处理百万token的GPT-3.5成本高达7至10美元,如今中国部分厂商已能将其降至区区5美分,即使加上三倍利润,仍远低于美国最低报价2。这固然利好AI应用普及,却无疑加剧了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的经营压力,导致其毛利率下滑,业绩增长与股价表现脱节2

更深层次的担忧来自宏观环境。在2007-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低利率时代,大型科技公司既是受益者也是推手。它们充沛的自由现金流回流金融体系,压低了长期利率。但今时不同往日,美国政府赤字膨胀,通胀居高不下,美联储持续“缩表”。凯雷集团估计,自2020年以来,科技企业的累计自由现金流相对于GDP已比2009年后同等时期低出78%1。在AI和供应链回流的双重投资需求下,未来数年利率恐将远高于疫情前水平,这无疑是市场尚未充分消化的一个巨大风险。尽管摩根士丹利预测,未来三年AI领域的资本支出可能超过3万亿美元,全球资管巨头如黑石、阿波罗等正积极布局数据中心,成为新的资本主力3,但这股汹涌的资金潮,能否最终带来等量齐观的回报,仍是悬而未决的疑问。

东方视角:分流与机遇

并非所有市场都面临相同的困境。在东方,中国以其独特的“东数西算”工程,试图通过国家枢纽节点的统筹规划,避免美国市场可能出现的“重复”和“过剩”。中国的算力总规模已达246EFLOPS,位居世界第二,智能算力增速更是超过70%2。然而,挑战依然存在:算力总量不缺,但结构性短缺,尤其是智算资源,如同“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的困境。调度体系不完善、智算资源“孤岛化”,以及高端芯片和核心软件与西方存在的差距,是其发展道路上的“堵点”2。此外,数据中心巨大的耗电量已占全国用电量的3%,预计2030年将接近5%,绿色低碳算力发展任重道远2

中国正积极通过全国统筹布局、加速自主研发(尤其是芯片与基础软件)以及大力推广绿色算力,以期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不仅关乎技术主权,更关乎数字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最终,这场由人工智能引发的资本狂欢,究竟会催生一个更高效、更智能的未来,还是在“堆栈式”的资本投入中,让少数人成为赢家,而多数人只是为日益沉重的物理基础设施买单?当AI的宏大叙事遭遇财务报表那冰冷无情的数字,以及高企的利率成本,投资者或许需要更为审慎地分辨,哪些是真正的“黄金”,哪些不过是镀金的“沙砾”。毕竟,在人工智能的“军备竞赛”中,真正的胜利者,往往是那些不仅拥有最先进“武器”,更懂得如何精打细算、高效利用资源之人。


引用


  1. AI热潮下的隐患:“七巨头”的轻资产模式正被颠覆·财联社·潇湘(2025/8/4)·检索日期2025/8/27 ↩︎ ↩︎ ↩︎ ↩︎ ↩︎ ↩︎

  2. 一声惊雷:算力泡沫论再起·21经济网·雷晨(2025/3/28)·检索日期2025/8/27 ↩︎ ↩︎ ↩︎ ↩︎ ↩︎ ↩︎ ↩︎ ↩︎ ↩︎

  3. AI算力需求爆发,全球资管巨头纷纷加码投资数据中心!·证券时报·陈霞昌(2025/8/7)·检索日期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