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科大讯飞正以“自主可控”的AI技术为核心,通过硬件、软件及生态系统输出,深度参与全球数字治理与市场拓展,这不仅为其带来了营收的显著增长和经营性现金流的改善,更预示着中国企业在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下,以国家战略为背书,争夺全球AI话语权和新商业增长极的新范式。
如果说全球科技竞争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棋局,那么人工智能无疑是棋盘上最核心的“王”。在这场由算法和算力主导的博弈中,中国正试图通过其“国家队”——科大讯飞等——走出一条与西方科技巨头截然不同的出海路径。它不满足于仅仅出售数字世界的“砖瓦”,而是雄心勃勃地输出整个“建筑图纸”甚至“施工队”,意图在全球数字秩序中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算法的远征:从产品到“主权能力”
曾经,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典型姿态是“世界工厂”的延伸,将物美价廉的产品销往全球。但如今,随着人工智能被提升至“国运”的高度,这一叙事正在悄然转变。科大讯飞便是这场新叙事中的一个鲜活注脚。根据其_2025年上半年财报_,海外AI硬件销售同比增长_超3倍_,其中AI办公本在日本和韩国的众筹平台上一鸣惊人,分别荣登平板类和全品类销售榜首1。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胜利,更像是数字经济领域的一场“文化渗透”,让西方消费者在不经意间体验到东方科技的魅力。
然而,卖硬件只是开胃小菜。科大讯飞的真正抱负在于,将其“星火大模型”2所代表的底层技术、标准体系以及开发者生态,作为一种“主权能力”向全球输出。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2恰如其分地为这场远征提供了官方背书,明确提出要构建全球合作体系,共同参与全球治理。这正是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所言的:“提供第二种选择”2,意指在全球地缘政治交织的复杂背景下,中国能够提供一套“全栈自主可控”的AI解决方案,不再受制于特定国家的算力或技术框架。这番言论,如同在波涛汹涌的科技海洋中竖起了一座灯塔,昭示着中国AI在全球科技脱钩风险下的战略抉择。
硅谷之外:构建全球信任与话语权
“自主可控”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在当下中美大国博弈的背景下,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迫切性。当英伟达的算力面临不确定性,乃至OpenAI开始限制中国API申请时2,谁能独立训练超大规模参数模型,谁便握有未来的主动权。科大讯飞与华为联合打造的“飞星一号”和“飞星二号”国产算力平台,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应运而生3,成为其“星火大模型”傲立全球的基石。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国家意志在商业领域的体现。
而影响力,往往不止于冷冰冰的代码和服务器。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上,“AI孙悟空”项目凭借多模态大模型的实时多语种对话能力,成功在日本本土引发社交媒体热潮,实现从“技术功能”到“文化认同”的破圈。同期在WAIC期间举办的多语言基座大模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则致力于推动全球多语言AI的“生态共赢”,试图以中国经验影响全球AI发展规则的制定。这些举措,巧妙地将技术实力转化为软实力,如同数字时代的“丝绸之路”,润物细无声地构建着中国的科技话语权。
在企业服务领域,科大讯飞的“听见SaaS”海外用户已突破_150万_,成功嵌入欧美跨国企业的供应链,这表明其技术不仅能打动普通消费者,也能赢得挑剔的企业客户。同时,海外开发者总数达_52万_的数字,如同播撒在数字世界的种子,正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将科大讯飞的技术标准和框架传播至更广阔的角落。
数据沃土:赋能产业与开发者生态
科大讯飞的“AI+”战略落地不仅宏大,且细致入微。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其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已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落地“AI丝路”项目,搭建本土化智慧课堂平台,将技术输出升级为“数字能力共建者”的角色。这种模式与西方科技巨头传统的“垄断式扩张”截然不同,更强调合作与赋能,无疑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可信、可敬的中国科技形象。
从教育领域的“星火智能批阅机”将90分钟的作业批改时间缩短至_5分钟_,到医疗领域的“讯飞晓医APP”累计下载量达_1200万_并成功通过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2,科大讯飞在C端和B端市场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其星火大模型V4.0在中文领域已全面对标GPT-4 Turbo,并在英文测试集中的_8项_实现超越2,这不仅证明了其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其在教育、医疗、汽车等垂直行业赛道的红利持续保持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
财务表现也为这场远征提供了注脚。上半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同比增长_17%_,经营性现金流显著收窄,C端业务更是贡献了_38%的快速增长,营收占比提升至_32%2。这表明,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最终仍需商业价值的支撑。科大讯飞的实践正绘制出中国AI全球发展的一种新可能:它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版图中寻找自身定位,输出独特发展理念的缩影。在这场重塑全球数字秩序的漫长战役中,北京的“算盘”声,正变得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