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AI应用市场“元年”过半,初期流量狂热已然退潮,DeepSeek虽以技术创新点燃战火,却面临用户留存与算力瓶颈。与此同时,腾讯元宝重金砸向流量,而字节跳动的豆包则凭先发优势与生态整合稳坐钓位。这场竞争正从技术展示转向深耕用户价值,考验着各大巨头如何在短期流量与长期商业化之间取得平衡,寻找下一个“超级应用”的真谛。
2025年的开篇,注定将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的“元年”载入史册。彼时,DeepSeek系列开源大模型犹如一声惊雷,不仅以其_1/18_的推理成本震惊全球,更在短短七天内将用户量推过亿级大关,铸就了所谓的“DeepSeek时刻”1。市场情绪如同坐上火箭,将一众AI应用产品推向云端。然而,正如每一场淘金热潮,初期的喧嚣过后,尘埃落定之处,总会显露出真实的商业逻辑与残酷的竞争法则。如今,赛程过半,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数字新星”们,正经历着一场关于用户粘性与可持续增长的严峻考验。
流量的潮汐与技术的海床
DeepSeek的横空出世,在某种程度上复刻了去年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其“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的符号意义,使其在舆论场上获得了超然地位。巅峰时期,其同名应用《DeepSeek》的日下载量一度突破_388万_,用户使用率高达_7.5%。2这种现象级热度,很大程度上源于普通用户对“国产之光”的_好奇心_与_从众心理,而非对其算法创新(例如,如何将推理成本降至GPT-4o的1/18)的深刻理解。
然而,流量的狂潮往往如海潮般来去匆匆。随着新鲜感的消退,这部分“随大流”的用户自然快速流失,DeepSeek的应用下载量在2月高峰期后迅速下滑。尽管其月活跃用户(MAU)数据在经历初期波动后趋于稳定,但从整体趋势看,其流量红利已然“殆尽”3。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其技术根基。英伟达H20芯片的禁售犹如一道寒流,直接导致其原计划于2025年5月发布的、参数高达_1.2万亿_的混合MoE架构模型R2被迫推迟。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日程的延误,更是一次对国内算力自主可控能力的核心拷问,迫使DeepSeek必须将寻求国产替代方案,推动芯片与模型协同优化,作为其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这表明,即便坐拥先发的技术优势,也无法免疫地缘政治和供应链的无形之手。
生态的攻防与留存的困境
当“大模型能力平权”的呼声甚嚣尘上,市场竞争的焦点便不可避免地从底层模型之争,转向了应用端的用户争夺,以及对生态流量的精妙运用。在这场“数字疆域”的争夺战中,腾讯与字节跳动无疑是两支最为凶悍的骑兵。
腾讯的《腾讯元宝》便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在DeepSeek引发的AI热潮初期,元宝凭借率先接入DeepSeek-R1模型,并通过“激进的投放策略”4——广告覆盖从微信朋友圈到各大平台,在2月22日首次超越《豆包》,跃升至中国区App Store免费榜第二,并于3月3日登顶。腾讯总裁刘炽平曾披露,短短一个月内,《腾讯元宝》的日活跃用户(DAU)增长了_20倍_。然而,这种依赖“烧钱换市场”的模式,其可持续性终究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到了3月底,其免费榜排名便开始下滑。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腾讯迅速调整战略,从“流量投放”转向“留存率和活跃度”4的深耕。利用其庞大的社交生态系统,元宝相继打通《微信》、《腾讯文档》、《腾讯新闻》等腾讯系应用,试图通过深度融合而非简单接入,构建用户粘性。尽管如此,当二季度业绩再次驱动,腾讯营销服务营收同比强劲增长_20%,达到_358亿人民币_后,其“投流战术”再次“超级加倍”——6月、7月投放金额均超10亿元。这使得元宝的月活数据在7月重返_5000万_大关,然而,与初期相比,回报效率已显着下降。这无疑暴露了其在底层技术创新上,对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_隐性依赖,使得其策略更像是“借势追赶”而非“乘势而为”的差异化竞争。
与《腾讯元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字节跳动的《豆包》。作为字节在2023年便内部孵化的AI产品(前身Grace),《豆包》拥有国内AI领域的_先发优势_。背靠字节跳动旗下抖音等“流量永动机”,以及其充足的资本实力——2024年资本开支高达800亿元,据传2025年将拨出逾_1500亿元人民币_用于AI投资3——《豆包》的发展路径显得更为稳健且具侵略性。它通过持续降本增效,以及针对性地推出“拍照答题”(开学季)和“节日指令”(农历新年)等功能创新,有效发掘了新的用户增长点。即便在DeepSeek横空出世冲击市场的阶段,《豆包》的月活数据也未受太大影响,反而凭借其产品功能优势,成功承接了大量涌入AI应用领域的用户,实现了_1-3月内的加速增长_。其月活跃用户数至今保持持续增长,奠定了其在国内AI应用市场的领先地位。这表明,在AI应用的“丛林法则”中,先发制人、生态赋能以及持续的用户价值创新,构成了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价值的重塑与未来的迷雾
“AI应用元年”的序曲已近尾声,而真正的商业化变奏才刚刚开始。当前AI应用市场的一个共识是,留存率普遍偏低——即使是《豆包》和《Kimi》这样的头部产品,平均三日留存率也仅为28%左右 1。这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大模型驱动的聊天机器人,尽管技术惊艳,但其“平均用户使用时间大约是10分钟”,远低于社交媒体的100分钟以上 1,离“超级应用”的定义尚有天壤之别。
问题的症结在于,多数AI应用仍停留在“聊天机器人”的阶段,尚未能真正理解并解决用户的“多项连续复杂任务”,更遑论具备“主动识别、分析、满足用户需求”的智能属性1。AI Agent被视为未来ToC应用的重要形态,然而,大模型本身存在的_上下文长度限制_和_无法自主学习新知识_的“硬伤”,使得通用型AI Agent的出现仍遥遥无期。
对于中国的科技巨头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DeepSeek在芯片禁令下的国产化突围,预示着未来AI竞争的深层逻辑将不仅限于算法,更扩展至_算力自主可控_这一国家战略层面。腾讯元宝在生态融合方面的努力,则指明了AI应用必须与现有高频场景深度结合,才能摆脱纯粹“投流”带来的成本陷阱。而《豆包》的成功,则在于它证明了通过_降本增效、功能创新和生态赋能_,AI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用户,并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竞争优势。
然而,谁将成为下一个“微信”或“抖音”级别的AI超级应用?答案仍隐藏在迷雾之中。若只是简单地在移动互联网App上叠加AI功能,恐怕难以产生持久的用户粘性。真正的突破,或将来自于能够实现“技能跃迁”的全新大模型,或者能将AI能力无缝融入用户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杀手级”场景。在资本裹挟、技术迭代与地缘政治交织的复杂棋局中,中国AI应用的玩家们,唯有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敢于拥抱变革,方能在这场“数字炼金术”中,提炼出真正的商业黄金。那些被动等待、墨守成规的企业,最终恐将面临“灭顶之灾” 1。
引用
-
互联网大厂,争夺AI超级应用 · 中国新闻网 · 杨智杰(2025/3/17)· 检索日期2025/8/28 ↩︎ ↩︎ ↩︎ ↩︎ ↩︎
-
“AI应用元年”赛程过半,DeepSeek流量红利殆尽,国产头部AI应用现状与挑战 · 点点出海 · Leslie Luo(2025/8/28)· 检索日期2025/8/28 ↩︎
-
中国AI原生App月活突破2.4亿:DeepSeek居榜首,豆包 · 新浪财经(2025/4/16)· 检索日期2025/8/28 ↩︎ ↩︎
-
腾讯元宝的增长之路:从投流到留存率的转变 · 点点出海 · Leslie Luo(2025/8/28)· 检索日期2025/8/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