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人类认知,引发“降智”与“启智”的激烈辩论。其核心在于AI的认知负荷转移特性,既可能导致“认知债务”和思维平庸化,也可能解放人类心智,激发多元智能和创造力。这场变革要求我们重新锚定价值观、审视人机关系,并对教育体系进行根本性重塑,以驾驭AI而非被其驯化。
2025年6月,《纽约客》杂志一篇题为《AI Is Homogenizing Our Thoughts》的文章,将人工智能对人类心智的潜在影响推向了聚光灯下,警示AI可能导致思维和表达的同质化。随后,腾讯研究院发文回应,指出AI实则提升了社会整体的智力水位。这场关于AI是“降智”还是“启智”的辩论,不仅是学术界的热点,更是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对AI深层次影响进行研究的时代呼唤。我们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AI究竟会成为人类通往“超人”的进化阶梯,还是将我们拉回“猿猴”般的认知陷阱?
认知之刃:AI如何重塑我们的心智边界
近期,麻省理工学院(MIT)发布的《Your Brain on ChatGPT》论文1为“AI降智”论提供了实证支撑。该研究指出,长期依赖ChatGPT等AI工具会削弱人脑的主动信息处理能力,形成一种“认知债务”。实验数据显示,使用大型语言模型(LLM)的被试者在即时引用自己撰写的文章时,正确率仅为11.1%,远低于未使用AI工具组的88.9%。更深层次的神经生理学证据显示,LLM组的alpha频段神经连接强度显著减弱,表明大脑在语义整合和注意力调控方面的活动减少。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认知负荷转移”原理。当AI承担了大部分计算、记忆和信息检索任务时,人类大脑处理这些任务的“肌肉”便长期得不到锻炼,导致相关能力逐渐退化。北京大学胡泳教授将其形象地比喻为“认知卸载”效应——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倾向于将任务外包给外部工具2。当AI成为这一外部工具时,长此以往,人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深度思考的意愿都可能降低。
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则从人文社科领域提出,人工智能带来的不是知识创造,而是“知识的平庸化”3。AI的产出,其内容充其量是平铺直叙的知识,缺乏思想与灵魂。他描绘了一个“AI智残”的悲观图景:知识平庸化是第一步;继而人越来越不会思考,技术以算法为“牧鞭”,驯化出丧失思考能力的“人工智残群体”;最终,人类自身的知识体系会被AI完全重塑。这与《三体》中智子锁死人类科技的预言不谋而合,AI模型通过学习现有数据的平均值,可能形成集体思想的“回音壁”,扼杀非主流与新颖的创造力。
智能跃迁:AI解放人类潜能的新范式
然而,将AI的影响简单归结为“降智”未免过于片面。多位专家指出,AI的影响是动态且辩证的,它既有“升”的一面,也有“降”的一面,两者甚至可能相互转化。清华大学刘嘉教授认为,智力并非单一分数,而是一个由不同维度构成的光谱4。当AI在计算和记忆等特定维度上取代人类能力时,人类在其他方面的智能,如创造力、情感理解、同理心、人际协调等“软技能”,依然是AI难以企及的。这些软技能在未来社会将变得愈发重要,甚至可能成为衡量人类智力水平的新标准。
AI带来的最大变革之一,是它将人类从繁琐的知识记忆和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认知增强。如同智能手机让我们无需记忆电话号码,AI更像是我们大脑的“认知外挂”,将不重要的信息处理外包给工具,使大脑得以专注于更高级、更有意义的认知活动。复旦大学肖仰华教授类比工业革命将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促使智慧得到开发,AI的出现亦可能在提升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同时,让记忆力等特定能力发生转移5。
借助AI,我们可以拉平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将普通人的认知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AI可以充当强大的认知工具,帮助我们轻松应对奥数等复杂难题,使我们能够专注于更高级的认知活动,而将那些基础的、重复性的工作交给AI来完成。这种普遍性的“启智”潜能,取决于我们如何善用工具,而非滥用工具。
伦理深思:重构人机关系与价值观锚定
AI时代的到来,对人类传统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享受全面自由之后,人类如何避免堕落,找到新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它要求人类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锚定点,开启一个全新的“大航海时代”。北京大学邱泽奇教授提出,AI作为人类的助手,将我们从繁重劳动中解放,使我们成为“纯粹的自由人”,这提供了探索深空、深海、历史等未知疆域的机遇,让人类专注于开疆拓土和开创性工作6。
同时,AI的出现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与机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跳出笛卡尔“主客二分法”的旧框架。未来,纯粹的人与机器人之间,可能会出现由不同比例合成的**赛博格(Cyborg)**构成的模糊地带。这种“新物种”的崛起,或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组织、生活乃至繁衍方式。因此,人类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从人际共识的旧绳索,演进到“人机共识”的新绳索,接受机器可能拥有某种程度上的“自由意志”,并学会与之共存和让步。
然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全面的“心智”——如自我意识、高阶认知能力、情感共鸣等——仍将是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意识的产生需要身体、群体和足够长的进化时间,这些是目前AI所不具备的。因此,对AI可能渗透和损害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教育破局:培养面向AI时代的未来公民
面对AI带来的冲击,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遭受严峻挑战。未来的教育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内在品质。英国诗人叶芝曾言:“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知识触手可及的AI时代,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不再有效。以分数和绩点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可能导致学生将学习目的异化。未来可以探索“无分数学习”等新考核模式,引导学生回归更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教育的本质应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沟通、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自信心等关键技能,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掌握。AI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好老师,帮助我们梳理知识、提供批评,将死记硬背的时间解放出来,用于艺术、体育、创新创业等兴趣爱好。未来的认知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建立基本的认知能力和主动性,包括语言能力、逻辑能力以及自主判断能力。正如《孟子·尽心下》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不能完全相信和依赖AI,而是要学会辨别和批判地使用它。
“AI降智”的观点虽然不够全面,却敲响了警钟。AI不仅是一个工具,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自身的优点与局限,挑战着我们对智力、学习、工作乃至人之所以为人的传统定义。AI的出现,与其说是对人类智慧的威胁,不如说是一场巨大的筛选。它会淘汰那些只会复制和重复的平庸思维,同时也会解放和放大那些敢于提问、善于反思、拥抱多元的独特智慧。未来的挑战不在于我们是否能比AI更聪明,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学会如何与AI共存,并利用它来成为更独特的自己。
本文核心观点基于对北京大学邱泽奇教授、北京大学胡泳教授、清华大学刘嘉教授、复旦大学肖仰华教授、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等专家的深入访谈,并由腾讯元宝、Gemini 2.5、GPT-5联合作者完成7。
引用
-
当AI替你思考:揭秘“认知债务”——《Your Brain on ChatGPT》研究 · 知乎 · 陈雨 · 检索日期2025/8/28 ↩︎
-
AI是通向“超人”的阶梯,还是退回“猿猴”的陷阱?· 腾讯研究院(原载于36氪)· 腾讯元宝等 · 检索日期2025/8/28 ↩︎
-
AI是通向“超人”的阶梯,还是退回“猿猴”的陷阱?· 腾讯研究院(原载于36氪)· 腾讯元宝等 · 检索日期2025/8/28 ↩︎
-
AI是通向“超人”的阶梯,还是退回“猿猴”的陷阱?· 腾讯研究院(原载于36氪)· 腾讯元宝等 · 检索日期2025/8/28 ↩︎
-
AI是通向“超人”的阶梯,还是退回“猿猴”的陷阱?· 腾讯研究院(原载于36氪)· 腾讯元宝等 · 检索日期2025/8/28 ↩︎
-
AI是通向“超人”的阶梯,还是退回“猿猴”的陷阱?· 腾讯研究院(原载于36氪)· 腾讯元宝等 · 检索日期2025/8/28 ↩︎
-
AI是通向“超人”的阶梯,还是退回“猿猴”的陷阱?· 腾讯研究院(原载于36氪)· 腾讯元宝、Gemini 2.5、GPT-5联合作者 · 检索日期2025/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