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云知声在2025年上半年凭借大模型能力,实现了收入的显著增长,尤其在大模型业务和医疗AI领域表现强劲,展现出技术商业化的潜力。然而,在高额研发投入的背景下,公司仍面临扩大亏损的挑战,预示着AI技术从“潜力股”到“盈利牛”的道路依旧崎岖。
当全球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的沙盘上挥舞着参数量庞大的模型大旗,争夺着未来数字经济的制高点时,一些身姿矫健的挑战者正试图在特定的垂直战场上,将这些宏大的技术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营收。云知声(9678.HK)发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便提供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样本:其大模型收入在报告期内飙涨了457%,直抵近_1亿元人民币_,仿佛宣告着算法的黄金时代已然降临1。
然而,在这些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一幅更为复杂的商业图景。诚然,公司整体营业收入达到4.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2%,这在瞬息万变的科技市场中,无疑是其战略布局得当的证明。这种增长,据云知声管理层所言,得益于“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双轮驱动下,全球人工智能市场持续扩张”1。其基于“山海大模型”能力的升级,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两大核心业务场景的深耕,确实促成了营收的“旱地拔葱”。
商业模式的解剖:从日常应用到专家系统
细究其商业变现的肌理,云知声的营收主要由两大动脉供血。其“日常生活”业务贡献了高达3.35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82.7%。这其中,解决方案销售收入达到了2.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6%,而其AI芯片出货量更是达到1650万颗,累计出货量已逼近1亿颗大关2。这表明,AI技术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进家电、车载等日常场景,将智能硬件的“大脑”逐渐从硅谷的云端拉向用户的指尖,甚至嵌入设备的微芯片之中。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医疗业务”,尽管目前占比仍为17.3%,收入为_0.70亿元人民币_,但其增长的韧性与创新活力却不容小觑。医疗客户单价飙升**116.2%至_101.3万元_,而保险业务收入更是实现了惊人的1386.8%**暴涨1。这不仅彰显了AI在传统医疗领域改造流程、提升效率的巨大潜力,也预示着通过提供更精细、更智能的服务,高价值的垂直市场可以孕育出令人瞠目的商业回报。值得一提的是,云知声的山海大模型在2024年MedBench医疗AI评测中稳居第一3,这无疑为深度垂直领域的商业化提供了坚实的背书。
盈利的迷宫:高企的研发投入与扩张的亏损
然而,在这场AI的盛宴中,并非所有美味都已入口。正如《经济学人》长久以来观察到的,技术突破与商业盈利之间往往存在一道不小的鸿沟。云知声在此次报告期内,录得了高达2.98亿元人民币的净亏损,较上年同期扩大了16.6%2。这笔看似与营收增长不符的数字,提醒着市场:AI领域的“军备竞赛”远未结束,而且成本高昂。
公司高达_1.68亿元人民币_的研发支出,占总营收的41.5%1,清晰地描绘了这种对未来的投资渴求。从深度参与3项人工智能大模型国家标准编写,到其在自然语言处理顶会ACL 2025上获得4篇论文成果入选1,这些都是巩固其技术护城河、抢占市场先机的必要代价。对于一家试图在AI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公司而言,研发投入无疑是其“生命线”,但如何将这些烧钱的实验室成果迅速转化为利润,是摆在所有AI企业面前的“哥德巴赫猜想”。
云知声在港股上市募资的净额中,有**45.6%计划投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另有47%**用于医疗等场景拓展4。这表明,其战略意图是清晰的:一方面,夯实技术底座以支持通用大模型及专家级应用;另一方面,通过端侧大模型和芯片优化,以及行业知识与数据飞轮的构建,打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1。这场持久战的核心,是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有效地控制成本,并加速高价值应用场景的规模化落地,最终将“潜力股”的称号,转换为“盈利牛”的现实。否则,再绚丽的营收增长,若无法转化为股东的真实回报,终究只是一场数字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