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大模型在金融市场的直接预测能力正遭遇“Alpha衰减”的瓶颈,促使行业焦点从构建全能预测模型转向开发提升专业人士效率的“超级工具”和AI智能体。未来的价值核心将在于专有数据、独特策略与高效人机协作,而非公开模型或通用预测。
2025年8月,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展现其波动而富有生机的本性。A股多个指数创下多年新高,成交量显著放大,一派沸腾景象。然而,在这波澜壮阔的行情面前,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为何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没有任何一个公开的大模型能够精准预测这场牛市?更深层次地,即便牛市已至,大模型又能多大程度上洞察其持续周期?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失灵,而是触及了金融市场根深蒂固的底层逻辑与AI能力边界的深层交汇。
大模型金融预测的幻象与现实
金融大模型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循,从2023年的“开元之年”至今,经历了数次范式转移。彭博社在2023年推出的BloombergGPT1是早期最具标志性的代表。这款模型凭借彭博社数十年积累的、高质量且完全专有的金融文本数据进行训练,在金融领域自然语言处理(NLP)任务上展现出卓越性能,如细粒度情绪分析、关键实体识别和智能问答。其“高价值”的交易建议输出,一度成为行业标杆。然而,BloombergGPT的高昂成本和封闭性,将其限制在少数大型机构手中,普通开发者和小型机构难以企及。
进入2024年,随着大模型上下文长度、一致性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开源或发布基础模型,金融大模型的开发门槛大幅降低,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大量开源或商业化模型涌现,宣称能生成代码、分析新闻乃至进行市场预测。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尽管这些模型在文本处理等通用能力上有所进步,其在最核心的金融预测性上的提升却“小得可怜”2。
这种技术进步与金融实效之间的脱节,源于当时大模型对金融数据的“不理解”。金融市场数据具有极低的信噪比,价格序列中充斥着随机波动(“噪声”),而真正预示未来方向的“信号”则极其微弱。大模型虽擅长发现模式,却极易在此环境中将噪声误认为是信号,导致“过拟合”——在历史数据上看似找到规律,却在未来预测中失效。清华大学团队2025年8月发布的开源项目Kronos,尝试利用时间序列大模型预测K线走势,但其issue区普遍反映预测结果不尽如人意,再次印证了这一难题3。
Alpha衰减:金融市场铁律的AI审判
Kronos这类模型所面临的困境,并非技术细节不足,而是根植于金融市场一个最基本、也最残酷的运行法则——策略的“Alpha衰减”。在投资领域,Alpha是指投资组合相对于市场基准所获得的超额回报。一个能够长期稳定跑赢市场的策略,被认为拥有正Alpha。量化交易的本质,正是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建模,发现并利用这些有效的Alpha因子来构建交易策略。
然而,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这意味着,任何能够稳定盈利的模式,一旦被发现和传播,就会被迅速套利,直到其盈利空间完全消失。这就是“Alpha衰减”的核心逻辑。当一个策略的盈利机制被广泛知晓,并被众多市场参与者复制执行时,竞争会瞬间加剧,原本的盈利机会会在极短时间内被抹平。例如,若一个公告发布后股价大概率上涨3%的规律被发现,随着越来越多交易者涌入,买盘的瞬间放大将迅速推高股价,在几秒钟内便将潜在涨幅消耗殆尽,使该规律的Alpha趋近于零。
像Kronos这类模型,试图从公开的K线数据中学习价格运动模式。然而,K线数据是市场上最公开、最容易获取的数据,已被全球数百万交易者和研究员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分析了长达一个世纪。其中任何简单、稳定的线性或非线性模式,都早已被发现和利用,其对应的Alpha也早已衰减殆尽2。大模型即便拥有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其学习的原材料是已被过度挖掘的公开数据。因此,它很可能只是找到了数据中一些由随机性导致的虚假关联,或是极其微弱、生命周期极短的真实模式。一旦这些模型被公开,其预测能力便因市场的学习效应而迅速失效。
这解释了为何程序员群体中很少有人能通过开源金融大模型工具赚钱:并非技术不够先进,而是他们试图解决的问题,触及了金融市场最核心的效率原则。在一个高效、信息快速流通的市场中,任何公开、易于复制的工具或策略,都无法成为持续获取超额收益的钥匙。真正的Alpha,往往隐藏在独有的数据、深刻的行业认知、创新的策略逻辑以及对市场结构的深刻理解之中,而这些,恰恰是无法通过一个开源模型直接获得的。
从“水晶球”到“超级工具”:AI在金融领域的务实演进
正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根本性难题,到了2025年,业界的焦点已从不切实际的“市场预测”全面转向了更务实的“工作流增强”。大模型不再被视为能够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是被定位为赋能专业人士的“超级工具”或“插件”2。
具备高级推理和工具调用能力的“AI智能体”(Agent)技术走向成熟,为金融预测探索开辟了新阶段。开发者转向构建由智能体驱动的自动化分析工作流,模仿人类专家分解问题、搜集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工作方式。n8n等无代码工作流自动化平台成为核心工具,使得复杂的金融分析流程得以被AI智能体执行。
这种基于智能体和工作流的方法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和可调试性。然而,它并未解决金融预测的根本性难题,反而以新的形式暴露了问题:多步调用的工作流响应时间较慢,即便完全自动化,也需秒级甚至分钟级。而专业的量化对冲基金已能利用更底层技术,对新闻事件做出纳秒级反应。智能体得出的结论,在诞生的那一刻就可能已经过时,其正确与否也变得不再重要。
因此,当前的行业共识是,大模型不应尝试给出买卖建议,而是应深度集成到研究员的工作流程中,帮助他们更快地处理数据、生成代码、验证想法、撰写报告。这使得人类能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层次的策略创新和逻辑思考。AI的核心价值在于放大人类智能,而非取而代之进行独立预测。
伦理、监管与未来生态:重塑人机协作新范式
展望未来3-5年,金融大模型的发展将深刻重塑产业生态和人机协作模式。技术层面,多模态大模型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金融数据的融合理解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能够从财报、新闻、社交媒体、甚至音视频中提取更深层次的投资信号。但Alpha衰减的铁律仍将存在,因此,独家、稀缺的专有数据和基于深度行业理解的创新策略,仍是机构投资者构筑竞争壁垒的核心。
商业模式上,类似BloombergGPT4的“数据+AI工具”订阅服务模式将更具价值。开源金融大模型如FinGPT5将继续在数据民主化和技术普惠方面发挥作用,降低研究门槛,但其盈利模式将更多地转向提供开发框架、生态服务或算力支持,而非直接的预测收益。企业级AI与数字化转型将加速,大模型作为“AI基础设施”渗透到风险管理、欺诈检测、客户服务等金融机构的各个业务环节6。
从社会影响和伦理角度,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7。数据隐私和安全风险、模型的可解释性与透明度、以及日益复杂的监管合规要求,将成为制约其大规模部署的关键因素。各国(如中国、美国、欧洲)正在积极梳理AIGC技术的应用规则,金融大模型的治理框架、评测标准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AI在金融领域的偏见和“幻觉”风险,可能对市场稳定性和公平性产生深远影响,要求开发者和监管机构共同构建防护围栏。
最终,金融大模型将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高度协同的人机共生时代。AI作为强大的信息处理与分析助手,将极大提升金融专业人士的决策效率和深度,使他们能够专注于更高阶的创造性思维和复杂策略制定。而那些试图简单复制公开模型以“炒股”的投机者,则注定会在市场效率的洪流中被淘汰。AI在金融领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赚钱秘籍”,而在于加速信息流转、提升分析精度,并最终推动市场向更高维度、更具挑战性的效率边界演进。
引用
-
彭博推出BloombergGPT,AI 大模型落地金融行业 · 东方财富网 · 2023/4/4 · 检索日期2025/8/29 ↩︎
-
大模型炒股,可靠嗎? · 新浪香港 · 2025/8/29 · 检索日期2025/8/29 ↩︎
-
專為金融用途打造、包含500億個參數的彭博大型語言模型 · Bloomberg.com/tc/blog · 2023/3/30 · 检索日期2025/8/29 ↩︎
-
金融行业的开源AI大模型 · CSDN博客 · m0_59163425的博客 · 检索日期2025/8/29 ↩︎
-
大模型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原创 - CSDN博客 · CSDN博客 · 2301_76161259(2025/7/3)· 检索日期2025/8/29 ↩︎
-
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与风险分析 · CSDN博客 · 爱编程的喵喵 · 检索日期2025/8/29 ↩︎